朱曉璐,胡幸
(重慶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重慶 401121)
甲磺酸培氟沙星是喹諾酮類第三代抗菌藥物,主要作用于細菌細胞的DNA旋轉酶,干擾細菌DNA的合成,使細菌死亡[1]。其合成工藝系由諾氟沙星與甲醛、甲酸進行甲基化反應生成培氟沙星,再與甲磺酸在乙醇溶液中進行成鹽反應[2-3]。甲磺酸培氟沙星膠囊收載于《中國藥典》2015年版,甲磺酸培氟沙星原料藥收載于EP9.0,USP及JP均未收載該品種。有關物質是評價藥物安全性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評價藥品質量的重要指標[4]。本文參照EP9.0[5]建立了甲磺酸培氟沙星膠囊含量及有關物質的測定方法。
1.1 儀器。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譜儀(紫外檢測器和DAD檢測器),色譜柱:SHISEIDO(資生堂)MG5μm C18 4.6 mml.d.×250 mm。
1.2 試藥與藥品。乙腈、N,N,N-三甲基1-十六烷基溴化銨、硼酸均為國產分析純,硫二甘醇為Johnson Mathey Company提供。甲磺酸培氟沙星膠囊(A廠,規格:0.2 g;B廠,規格:0.2 g)各三批。
流動相:乙腈-N,N,N-三甲基1-十六烷基溴化銨(2.70g/L)與硼酸溶液(6.18 g/L)的混合溶液(用1 mol/L氫氧化鈉溶液調節pH值至8.30)-硫二甘醇(28:72:0.2);流速:1.0 mL/L;柱溫為30℃;檢測波長273 nm;進樣量:20 μL。
3.1 專屬性試驗
3.1.1 破壞試驗:取樣品分別進行熱破壞(60℃下放置10天)、酸破壞(加入1 mol/L鹽酸)、堿破壞(加入1 mol/L氫氧化鈉溶液)、光照破壞(裸置于強光下48小時)、紫外光破壞(裸置于紫外光下48小時)以及氧化破壞(加入30%雙氧水1 mL),采用“2”的色譜條件進行雜質分離度的考察。結果顯示主峰與各雜質均能較好的分離,且輔料對測定無干擾。分別精密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20 ul注入液相色譜儀,記錄色譜圖,見圖1。
3.1.2 峰純度檢測:將“3.1.1”的破壞試驗樣品溶液用DAD檢測器進行純度檢測,結果主峰純度均大于990,結果表明,本品在酸、堿、高溫、光照、紫外及氧化條件下均有新的雜質產生,但均與主峰有良好的分離度,表明本方法具有較好的專屬性,能滿足本品有關物質檢查的要求[6-8]。

圖1 峰純度檢測
3.2 檢測限及定量限。取培氟沙星對照品約25 mg,用流動相溶解并稀釋制成每1 mL中含培氟沙星0.2 mg的溶液,再稀釋500倍,采用“2”的色譜條件進樣,測得培氟沙星檢測限為0.01989 ng(信噪比=3),定量限為0.08517 ng(信噪比=10)。
3.3 溶液穩定性。取培氟沙星對照品約25 mg,用流動相溶解并稀釋至每1 mL中含培氟沙星0.2 mg的溶液,采用“2”的色譜條件分別在1小時、2小時、4小時、8小時、10小時進樣,結果表明,溶液在室溫條件下10小時內雜質含量基本未變,提示本品溶液能夠在10小時內保持穩定。
3.4 回收率考察。對兩個生產廠家的樣品進行樣品加標回收率試驗。取培氟沙星對照品約25 mg,用流動相溶解并稀釋至每1 mL中含培氟沙星0.2 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取樣品適量,用流動相溶解并稀釋至對照品溶液相同濃度,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分別配制相當于含量測定濃度80%、100%和120%的加標供試品溶液各三份,采用“2”的色譜條件測定其含量,扣除本底,計算回收率,并計算相對標準差(RSD),結果見表1。
結果表明,2個生產廠家的樣品平均回收率分別為100.40%、100.59%,RSD分別為0.79%和0.77%,該方法測定含量準確可靠。
按擬訂的方法進行有關物質和含量檢測,雜質峰出峰時間均在主峰前。結果顯示,三個生產廠家9批樣品采用自身對照法,單個雜質在0.10%-0.31%,均小于0.5%,總雜質在0.25%-0.52%,均小于1.0%。9批樣品含量為95.2%-98.4%。
在277 nm和273 nm波長處,甲磺酸培氟沙星峰的響應值比較接近,在258 nm波長處,峰的響應值較低。經紫外掃描,原料及各種處方的制劑主峰最大吸收均在273 nm處,輔料在273 nm波長處幾乎無吸收;經破壞試驗結果可知,除了酸破壞,其余強制破壞樣品均未在主峰后檢出雜質峰,而EP9.0的檢測方法中,258 nm波長處主要檢測主峰以后出峰的雜質[9-11]。為了便于含量和有關物質檢測方法操作的簡便和一致性,最終確定檢測波長為273 nm。

表1 回收率試驗
甲磺酸培氟沙星對光較敏感,穩定性較差,在長時間強光和紫外光照射下,會產生較多雜質。因此在實驗時可采取避光操作以降低環境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