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艷
(官地鎮中心衛生院,吉林 敦化 133700)
自汗癥在臨床中比較常見,主要是因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自主神經損傷、紊亂等因素導致人體內分泌功能受到影響,使患者在白天也會出現自汗的癥狀,若是病情嚴重,則會有動輒出汗的癥狀[1-2]。雖說該病不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但是如果沒有及時治療,也會加劇合并體癬、足癬、毛囊炎等并發癥的危險性,這會對其日常生活、工作造成影響,也容易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傾向。因此,對于自汗癥患者,臨床應及時對其開展相應的治療方案,以緩解其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本文研究我院實施治療的患者129例納為對象,解析玉屏風散加減治療自汗癥臨床療效,以為臨床自汗癥治療工作奠定基礎,并詳細的研究內容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時間節點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將我院實施治療的患者129例納為對象,所有患者均與自汗癥的診斷標準相符合,并且將有合并其他器質性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將對藥物過敏的患者進行排除,將處于妊娠期的患者排除在外,將處于哺乳期的患者予以排除。依據隨機數表法實施分組,一組命名為試驗組,共計65例患者,包含男21例,女44例,年齡43-76歲,平均(45.7±4.2)歲。另一組命名為比照組,共計64例患者,男33例,女45例,平均(44.5±6.3)歲。此研究得到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許可,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臨床資料對比方面沒有顯著的差異,即P>0.05,具有同質性。
1.2 方法。比照組中患者實施生脈飲口服液(黑龍江烏蘇里江制藥有限公司寶清分公司,國藥準字號:Z23020930,規格:10 mL×支)進行治療,早、中、晚各一次,一次劑量為10 mL,連續服用3周。試驗組中患者采用玉屏風散加減治療,組方為:黃芪50 g,白術、煅牡蠣、夜交藤各30 g,防風,浮小麥和太子各20 g。組方辨證加減治療,若是患者有氣血虧虛現象則需加入當歸、龜板各15 g,何首烏20 g,熟地25 g,烊化的阿膠7.5 g;若是患者有肝腎不足現象則需加入寄生20 g,續斷、杜仲、單包菟絲子各15 g;若是患者有陰虛現象,其需加入麥冬、五味子、枸杞子各20 g,玄參、黃精、桑葚子各15 g;若是患者有煩熱、失眠的現象則需加入磁石、龍骨30 g,知母20 g,丹皮15 g;若是患者有脈絡瘀阻現象則需者加地龍、牛膝各15 g,雞血藤、丹參各20 g,桃仁10 g。每一劑藥需使用冷水浸泡2小時左右,待煮沸之后,則使用文火煎煮半個小時,提取其藥液100 mL左右,每一劑煎煮兩次,把兩次藥液均勻混合后平均分開,分別在早、晚飯后40 m分鐘服藥治療,一次劑量為100 mL。另外在煎藥的時候需將要先煎的藥物煎煮半小時,然后再下其他的藥物煎煮;在服藥期間患者需禁酒,不能食用生、冷、油膩和辛辣的食物;用藥治療時間則為3周一個周期。
1.3 統計學分析。將玉屏風散加減治療自汗癥的臨床數據錄入到SPSS 25.0統計學軟件中,研究數據呈現正態分布統計。計數資料以%表示,χ2加以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只有P<0.05的時候表示組間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試驗組中患者的總有效例數63例,治療有效率占比為96.92%;比照組中患者的總有效例數47例,治療有效率占比為73.44%。前者數據明顯高于后者,P<0.05,具有臨床可比較的價值,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性[n(%)]
2.2 止汗所用時間以及生活質量評分。試驗組患者止汗所用時間為(6.47±2.0)d,明顯短于比照組患者的(9.0±3.7)d,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83.48±5.02),明顯高于比照組患者的(70.59±4.41)分,(P<0.05),詳見表2。
表2 2組患者止汗所用時間以及生活質量評分( )

表2 2組患者止汗所用時間以及生活質量評分( )
組別 例數 止汗所用時間(d) 生活質量評分試驗組 65 6.47±2.0 83.48±5.02比照組 64 9.0±3.7 70.59±4.41 t - 4.841 15.484 P - 0.001 0.001
2.3 患者再次復發率。試驗組患者再次復發率為6.15%,明顯低于比照組患者的29.68%,(P<0.05),詳見表3。

表3 患者再次復發率(n,%)
近年來,我國經濟水平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飲食方式在不斷改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自汗癥發病率。對于自汗癥患者來說,臨床西醫多對其采取藥物治療方案,雖說西藥治療效果確切,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是西藥很容易使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且如果長期用藥,也容易對患者器官功能造成損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對整體治療效果造成影響。中醫學者認為,引發自汗癥的主要因素是因為營衛不和、熱熾陽明以及暑傷氣陰、氣虛陽虛等引發的,虛實之證均有,若是患者的體質虛弱,則會加重疾病的發生與發展[3-4]。
生脈飲口服液作為臨床常用的自汗癥治療藥物之一,主要成分包括黨參、麥冬、五味子等,具有益氣補肺、養心滋陰之效,但是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單純服用生脈飲口服液,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玉屏風散屬于中藥經典名方之一,其具有斂汗固表,調節人體免疫能力的效果,在當代臨床中應用范圍較廣;初始的玉屏風散原方只有黃芪、防風和白術三味藥,雖然組方簡單,但配伍卻極為嚴謹,而方中的黃芪則具有益氣固表、止汗的效果為君藥,白術則具有補氣健脾的效果為臣藥,防風則具有走表而散風邪的效果為佐藥, 合黃芪、白術可以達到益氣祛邪的作用;且黃芪得防風,可以實現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風得黃芪,祛邪而不傷正,有補中寓疏,散中寓補的效果[5-6]。
在本研究中,比照組患者單純服用生脈飲口服液,試驗組患者則接受玉屏風散加減方治療,結果顯示,試驗組中患者的總有效例數63例,治療有效率占比為96.92%;比照組中患者的總有效例數47例,治療有效率占比為73.44%。前者數據明顯高于后者,P<0.05,具有臨床可比較的價值。試驗組中患者的止汗時間為(6.47±2.0)天,復發率占比為6.15%(4/65),生活質量評分為(83.48±5.02)分;比照組中患者的止汗時間為(9.0±3.7)天,復發率占比為29.68%(19/64),生活質量評分為(70.59±4.41)分。試驗組的數據顯著優于比照組,P<0.05,呈現臨床不均衡性。由此可見,實施玉屏風散加減治療,是切實可行的 ,此種治療方案能更為有效地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進而大大提高治療效果[7-10]。
綜上所述,對自汗癥患者開展玉屏風散加減治療方案,能更為有效地緩解其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防止因疾病再次發作,可將玉屏風散加減方作為自汗癥患者首選用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