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萬程
(青海省第五人民醫院/青海省腫瘤醫院 功能科,青海 西寧 810000)
腎臟小腫瘤是一種在腎臟部位產生腫瘤的病癥,該病早期的癥狀表現為患者不斷的出現發熱高燒、貧血,甚至出現高血壓腎腫瘤對患者的生活、工作學習等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影響,在早期出現這樣的癥狀一般不會引起患者的注意,患者通常會當作普通的小病看待,給該病的發現帶來一定的難度, 現階段,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腎臟小腫瘤臨床診斷率不斷提高,該病癥被定為:在MRI增強掃描、CT增強掃描或超聲造影檢查下呈現為腫瘤增強且腎臟實質性腫瘤最大直徑≤4cm的一種疾病,腎臟小腫瘤病癥為臨床T1a分期腎腫瘤,盡早實現該病癥的診斷,不僅可規避嚴重性創傷性治療手段,且可抑制患者病情的發展,提高預后治療效果。經臨床研究顯示[1],在腎臟小腫瘤良、惡性的診斷中應用超聲造影有顯著甄別價值,該檢查方式實施過程中可通過與特異性成像技術進行結合來實現對患者腫瘤組織的動態化觀察,進而為腫瘤的良、惡性進行客觀評價,基于此,本文對超聲造影不同增強強度及定量參數在腎臟小腫瘤良惡性鑒別診斷中的價值進行了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時間: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研究對象:本院收治經病理學檢查證實患有腎臟小腫瘤病癥的187例患者。基本資料:男140例,女47例,平均年齡為(50.7±14.3)歲,平均病灶直徑為(2.9±0.9)cm,所有患者腫瘤組織技能為單側單發。納入標準:經病理學驗證后與腎臟小腫瘤病癥診斷標準相符患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類疾病患者;無診斷金標準患者;研究配合度低下患者。
1.2 方法。此次研究所入選187例患者在術前均接受常規超聲及超聲造影檢查,使用飛利浦彩色超聲診斷儀(生產廠家:美國奧地利公司;型號:PHILIPS-EPIQ5)對患者進行檢查,檢查前將探頭頻率保持在2MHz-5 MHz之間,超聲造影過程中應將TGC、機器增益以及焦點位置保持一致,將機械指數調整為0.10。將劑量為5.0 mL的生理鹽水加入到造影劑中振蕩后充分混勻,每次造影時需抽取1.2 mL的造影劑溶液于患者前臂淺靜脈處快速進行注射,并隨即注入5.0 mL的生理鹽水進行沖管操作,且需與推藥速度保持一致。在常規超聲檢查后,應對最佳顯示切面進行確定,將探頭固定好后要求患者勻速及緩慢的進行呼吸,并在啟動造影程序后再次要求患者減慢呼吸或者是屏氣,以良好的對造影過程進行觀察,在標準DICOM格式下對常規超聲圖像及造影動態化影像資料進行保存。若在檢查后發現,需對患者進行重復造影,應保障2次造影檢查間隔時間超過15 min。借助于定量分析軟件對患者的超聲造影動態化影像資料進行定量參數分析,5個定量參數分別為最大峰值強度、達峰時間、上升時間、平均渡越時間與曲線下面積。增強強度以同時期正常腎皮質與腫瘤病灶處最高回聲進行對比,可分為高增強、等增強及低增強三種類型[2]。
1.3 觀察指標。觀察指標為:造影強度對腎臟小腫瘤良、惡性的診斷情況;不同增強強度下良、惡性腎臟小腫瘤定量參數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P值用SPSS 22.0軟件計算,計量資料的表示方式及計算方式為:用()表示,用t計算,統計學差異評判標準為:P<0.05。
2.1 造影強度對腎臟小腫瘤良、惡性的診斷情況。187例患者腎臟小腫瘤患者注射造影劑后均顯示增強,其中低增強有45例,包括良性有32例、惡性有13例;等增強有47例,包括良性有13例、惡性有34例;高增強有95例,包括良性有9例、惡性有86例。
2.2 不同增強強度下良、惡性腎臟小腫瘤定量參數情況。低增強強度下良、惡性腎臟小腫瘤的各項定量參數無明顯差異,P>0.05;等強度及高強度下良、惡性腎臟小腫瘤定量參數中最大峰值強度、上升時間、平均渡越時間及曲線下面積定量參數差異性較大,P<0.05;而達峰時間差異性不大,P>0.05,見表1。
表1 不同增強強度下良、惡性腎臟小腫瘤定量參數情況( )

表1 不同增強強度下良、惡性腎臟小腫瘤定量參數情況( )
注:與良性相比,*P<0.05;與良性相比,#P>0.05。
組別 n 最大峰值強度(%) 上升時間(s) 達峰時間(s) 平均渡越時間(s) 曲線下面積(%)低增強 良性 32 20.35±12.92 16.94±5.52 16.45±5.67 23.72±20.56 345.56±276.86惡性 13 22.76±10.67# 15.63±4.34# 14.69±4.25# 28.99±30.56# 445.76±324.80#等增強 良性 47 41.23±30.67 14.36±4.68 11.01±4.65 33.67±21.80 845.29±676.98惡性 13 180.76±220.57* 10.23±3.56* 10.46±5.19# 25.69±30.76* 2632.40±1129.76*高增強 良性 9 42.26±34.43 11.76±5.70 11.56±5.79 34.90±22.81 756.56±625.89惡性 86 245.49±282.67* 7.83±3.09* 10.99±3.43# 18.76±10.16* 2865.87±1350.66*
惡性腎臟小腫瘤的定義是,腫瘤大小直徑≦4 cm,隨著現代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院內的影像學設備技術含量不斷提高,使得腎臟小腫瘤的被發現率也越來越高,目前對于腎臟小腫瘤的治療方式有很多種,例如保腎手術、腹腔鏡手術等。超聲造影是一種新型的超聲檢查方式,超聲造影檢查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越發的趨向于成熟,它是第三代超聲檢測技術,其操作方法是在外圍注射一種超聲造影劑進入人體內,這樣種超聲造影劑會跟隨血液全身流動并持續發出對應信號方便儀器檢測,進而得知血流的供應狀態,以此方式來檢測病癥。運用超聲造影技術進行診治,在不同的增強強度下會產生呈現出不同檢測結果。
低增強下,患者的腎臟小腫瘤在超聲造影下將表現出供血缺乏、血流灌注量減少、背向散射弱以及病灶中微泡較少等現象,本次研究發現:低增強強度下良、惡性腎臟小腫瘤的各項定量參數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使用借助于定量分析技術并不能對低增強良、惡性腎臟小腫瘤病癥進行鑒別,當出現這種情況時,醫生可聯合應用彩色多普勒超、二維超聲與超聲造影來進行良、惡性腎臟小腫瘤鑒別。等強度及高強度下,患者的腎臟小腫瘤在超聲造影下將表現出供血及血流灌注量豐富、背向散射強、病灶中微泡較多等現象,本次研究發現:等強度及高強度下良、惡性腎臟小腫瘤定量參數中最大峰值強度、上升時間、平均渡越時間及曲線下面積定量參數差異性較大,P<0.05;而達峰時間差異性不大,P>0.05,該研究結果說明等、高增強聯合定量參數將有效提高腎臟小腫瘤良、惡性鑒別效果。其中曲線下面積將對微泡灌注所達到的平衡狀態進行反映,最大峰值強度與曲線下面積可從整個灌注過程與灌注的峰值來對患者腫瘤組織處的血流灌注量進行反映,在等增強與高增強下,惡性腫瘤組織處的血流灌注量要明顯多于良性腫瘤,而平均渡越時間明顯小于良性腫瘤,這說明惡性腫瘤的病灶廓清速度要顯著快于良性腫瘤[3]。對腎臟小腫瘤患者進行超聲造影后,以不同增強強度對其良、惡性情況進行鑒別存在有程度不同的主觀性,但是若在基礎上聯合定量參數技術則可進一步提高腎臟小腫瘤良、惡性診斷客觀性。但是需引起關注的是,目前,定量分析在超聲造影中的應用仍存在有局限性,反映在本次研究中為:在選取研究樣本及范圍有限的情況下低增強下良、惡性腫瘤定量參數無明顯差異,且少部分供血豐富的良性病灶參數呈現出惡性表現等,望今后研究中,更多的學者可以對此問題進行克服[4-5]。
綜上所述,超聲造影不同增強強度及定量參數在腎臟小腫瘤良惡性鑒別診斷中的價值較高,有利于為該病癥的診療提供科學依據,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