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亮
(蛟河市中醫院 CT科,吉林 蛟河 132500)
肝臟局灶性結節增生(FNH)實為一種比較常見的消化內科病癥,其有著比較多的病變類型,一些病變早在其階段無或缺乏影像學特征,所以難以準確鑒定與辨別,易出現漏、誤診情況。超聲是一種用于診斷FNH的常用方法,但其有著比較低的圖像分辨率,而且在特異性、敏感性方面,也易受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從而對診斷結果造成直接影響[1]。近年,伴隨多層螺旋CT技術的日漸成熟,其借助螺旋CT增強造影,可以準確找出肝臟微小病灶,因而有助于FNH診斷準確率的提升。本文針對早期肝癌與FNH患者,分別采用CT與常規超聲(US)進行鑒別診斷,現就其價值作一探討。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9年1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早期肝癌與FNH患者80例,均經肝細胞穿刺活檢確診,術前都行CT與US檢查。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25-77歲,平均(62.5±5.1)歲;經病理檢查得知,早期原發性肝癌患者為27例,轉移性肝癌患者為19例,肝炎型假瘤患者為11例,肝血管瘤患者為13例,肝局灶性增生結節患者為10例。病灶大小:35個≤1 cm,25個>1-3 cm,12個3-5 cm,8個3-5 cm。
1.2 方法
1.2.1 儀器與試劑:采用XVISION/GX型64層螺旋CT掃描儀,層厚10 mm,連續掃描,病灶局部層厚5 mm,選用SonoVue(博萊科有限公司)為本研究的造影劑。
1.2.2 US檢查:開展傳統超聲對肝臟進行掃查,將肝臟病灶的大小、數目、位置進行記錄,同時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局部病灶血流頻譜信號進行觀察。針對多病灶者,可選重點病灶1-2個,實施MRI掃描。
1.2.3 CT檢查:用Light-speedCT系統(美國通用公司產),電壓為120 kV,電流130 mAs,層厚為10 mm,層間距為10 mm,矩陣為512×512。行俯臥位,上舉上臂,在平靜呼吸下實施掃描,范圍:自膈頂到髂脊上緣水平,實施斜位、軸位掃描,并開展肝區薄層掃描。完成掃描后,靜注80-100 mL碘海醇,用高壓注射器靜脈推注藥,速度為2-3 mL/s。分別于20、40、200 s掃描獲取動脈期、門靜脈期和平衡期圖像。
1.3 統計學處理。SPSS 20.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由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明顯。
2.1 診斷結果。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良、惡性腫瘤分別為34、46例。在肝臟良性病變中,US的符合率與CT基本相當,二者沒有明顯差異(P>0.05),而在診斷惡性腫瘤中,CT的準確率較US,顯著偏高(P<0.05),見表1。
2.2 早期肝癌患者CT檢查中的三期圖像特點。46例患者中有42例動脈期呈明顯強化,僅有1例輕度強化,1例無強化,30例腫瘤內可見病理血管。門靜脈期及平衡期有37例增強效果逐漸呈低密度,10例腫瘤內可見壞死的更低密度。
2.3 兩組方法診斷不同病灶的價值對比。螺旋CT診斷直徑≤1 cm的微小病灶的符合率相比常規超聲,明顯偏高(P<0.05),見表2。
肝臟局灶性病灶實為一種常見的消化內科病癥,在臨床中又被稱之為局灶性硬化、肝錯構瘤,其發病率在整個肝臟原發腫瘤中的占比為8%[2],病因尚未明了。現階段,臨床多數研究認為肝臟局部性結節增生主要由肝實質當中的動脈血管增生所形成,或者是由先天性血管異常病變、炎癥、創傷等因素所引起,實為一種良性病變,并且與腫瘤之間存在著明顯區別。針對原發性肝癌而言,其則為一種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中,最為常見的內容為肝細胞肝癌[3]。因我國有著比較多的乙、丙型肝炎患病人數,肝炎后有著較高的肝癌、肝硬化患病率,所以,我國有著比較高的原發性肝癌患病率、病死率,有報道[4]指出,我國原發性肝癌患病、病死率在全世界中的比重達50%。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肝癌,還是肝臟局灶性結節增生,都會有肝臟占位性腫塊這一臨床表現,在早期階段,有著比較小的病灶,難以發現,而伴隨占位性腫塊的不斷增大,經體檢能發現肝臟存在質硬腫塊,單發、多發皆有可能,較難鑒別[5]。伴隨64螺旋CT在臨床當中的不斷應用,其在對肝臟局灶性結節增生與肝癌進行鑒別時,所具有的價值越發凸顯。

表1 2組肝臟局灶性病灶良惡性診斷結果對比[n(%)]

表2 2種方法對不同病灶的診斷價值對比[n(%)]
傳統超聲能夠將肝囊腫有效鑒別出來,而基于傳統超聲,與彩色多普勒超聲相聯合,則能將組織中血流信號給顯示出來,但需要指出的是,其對低速血流卻有著比較差的敏感性,易出現漏、誤診情況。針對CT造影劑而言,因其中含有微氣泡,會使血流信號強度增加,因而能清晰的顯示血流信息[6]。Sono Vue是一種比較能夠的造影劑,其能夠將肝實質與病灶之間的聲學差異準確分辨出來,且還能對腫瘤灌注時間以及血管形態給反映出來,因而對腫瘤血管類型的判斷有促進作用[7]。另外,還需要指出的是,Sono Vue造影劑有著比較柔軟的外模,較為適中的韌性,不易遭受破壞,所以,基于低機械指數灰質階段成像狀態下,便能夠得到比較清晰且準確的二次諧波散射信號,而且還可以較好的被吸收,所得回聲變化信號更加連續且完整[8]。針對螺旋CT來講,用其對肝臟局灶結節增生腫塊進行細致觀察,從中發現其密度比較均勻,而且對于那些較大病灶,能夠顯示成中央部分瘢痕結構呈現為低密度,病灶有著較為豐富的血管,實施增強處理后,在動脈期除瘢痕外,會有強化情況出現,而且還能將供血動脈給顯示出來;與此同時,經細致觀察,還能發現病灶周圍或者中心處,比較粗大且扭曲。
從本文可知,CT對惡性腫瘤的準確率較US偏高,且診斷直徑≤1 cm的微小病灶的符合率更高,原因在于惡性腫瘤通常會有腫瘤內部液化、壞死等表現,而在超聲診斷中,經常表現為無回聲或信號增強,且有著較差的圖像分辨率,所以,易發生漏診情況。對于微小病灶而言,基于常規超聲下,因有著較弱的信號增強情況,因而所得到的圖像會有較低的分辨率,因而易發生漏診情況。而CT能夠對微氣泡進行跟蹤,且于灌注時,能夠實時且動態化跟蹤腫瘤灰質階段,因而有助于惡性腫瘤診斷正確率的提升。肝癌的動脈期增強與肝癌的血管構造有關,本次研究結果中,46例患者中有42例動脈期呈明顯強化,證實了肝癌肝動脈供血分為豐富,新生血管分布均勻,隨著腫瘤直徑的增大,腫瘤內部血管分布不均勻,癌細胞生長旺盛區域血供豐富增強明顯。門靜脈期肝癌表現為低密度,這不是腫瘤沒有增強,而是“陽性門靜脈偽裝”效應。64排螺旋CT可獲得三期的增強掃描影像,能夠在肝動脈期較好的顯示肝動脈和腫瘤血管,從而提高早期肝癌的檢出率。
綜上所述,在對早期肝癌與FNH進行鑒別診斷時,CT的準確率要明顯高于US,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