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方
(吉林市中心醫院,吉林 吉林 132000)
真菌性肺炎是一種臨床常見肺炎類型,主要是指感染白色念珠菌、曲菌、放線菌等真菌,進而導致終末氣道、肺間質及肺泡出現的炎性病變,患者多表現為畏寒、咳痰、咳嗽、發熱等癥狀,嚴重影響其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臨床致力于提高真菌性肺炎的診斷準確性,從而為患者的治療提供更佳的方案。本研究以我院治療的40例老年真菌性肺炎患者為例,探討多層螺旋CT在老年真菌性肺炎診斷中的臨床意義,以期為臨床診斷和治療疾病提供指導。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經病原學檢查確診的老年真菌性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開展回顧性分析,病原學診斷:①胸腔積液或血液培養結果陽性;②肺泡灌洗液培養結果陽性;③2次痰培養結果均為陽性或合格痰液鏡檢查陽性;④經纖維支氣管鏡進行病理活檢結果陽性;⑤經肺部組織穿刺活檢結果陽性;滿足上述任何一項均可確診為肺部真菌感染。40例老年患者中(有女16例和男14例),年齡55-82歲,平均(68.52±5.71)歲;其中合并支氣管擴張8例,血液病7例,慢阻塞肺病4例,肺結核8例,糖尿病7例,有肝區手術史4例,肺癌2例。
1.2 方法。儀器為Somatom Emotion 16層螺旋CT機(西門子)。方法:仰臥位下從患者的自肺尖開始掃描,直到肺底部,包括平掃和增強掃描。參數分別為: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20 mA,層距5 mm,層厚5 mm。使用一次性高壓注射器在患者的肘前靜脈部位注射對比劑碘帕醇,開始進行增強掃描,速率為3-4 mL/s,對比劑使用總量在80-100 mL左右。掃描結束后將所獲得的數據傳送到工作站,進行多方位、多平面重建及薄層重組。選擇2名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師共同分析與診斷圖像,確保結論一致。
CT 影像學特征及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40例老年患者的CT 影像學特征及分布情況(n,%)
老年人是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這是由于由于老年人常合并有各種原發性疾病,需要長時間或終身服用抗生素或者激素類藥物,而長期使用此類藥物會破壞老年人的機體免疫屏障,導致免疫力降低,易感染真菌。老年真菌性肺炎多繼發于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等疾病后,是目前老年人群中最常見的真菌感染類型[1]。近年來真菌性肺炎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威脅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因此如何及時有效的診斷真菌感染,并判斷病情對治療方案的選擇至關重要。病原學檢查是臨床診斷肺部感染的最準確方式,但該方式操作難度較大,費用昂貴,耗費時間長,且患者承受著巨大的痛苦。隨著醫用影像學的不斷發展,傳統病原學檢查逐漸被X線、CT等影像學檢查所取代。多層螺旋CT薄層圖像是臨床診斷真菌性肺炎的常用檢測方法之一,具有操作方便、空間分辨率高等優點可獲得清晰、高質量的圖像,還能夠觀察肺部病灶變化情況[2-3]。真菌性肺炎患者的CT征象較為復雜,這也要求應該由2名經驗豐富的專業影像學人員共同分析和判斷病情,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真菌屬于條件致病菌,能夠寄存于正常人黏膜和皮膚處,在患者出現機體抵抗力下降或者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以及多種抗生素的情況下容易導致真菌大量繁殖以及侵襲,進一步引發感染[4-5]。通常情況下,老年人群是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是由老年人本身抵抗力較低,且大多患有多種慢性基礎疾病,以至于日常生活中抗生素和激素使用比較多,長期使用情況下容易導致機體免疫力明顯下降,從而容易引起真菌感染[6-7]。在診斷過程中,真菌性肺炎的CT表現表復雜,各種征象同時存在,包括突變、空洞、毛刺征以及線樣網格影和小結節等,并以多種征象為主,同時合并其他征象[8-9]。在展開診斷中,當患者肺內有典型球形病灶并伴有暈征和新月征的情況下一般可診斷為曲霉菌感染。肺部病灶呈現多處以及多發和多樣化影響改變的情況下,或者變化較快的情況下一般為真菌感染。在進行螺旋CT診斷的過程中,當肺內多發空洞病變,且空洞周圍有可見的暈征,以及空洞內呈現鳥巢改變的情況下,出現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較高。
肺部真菌感染途徑主要有內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和繼發性感染3種,其中比較常見的有繼發性感染,大多繼發性感染主要在有基礎疾病導致免疫力低下的老年患者,或者長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的患者[10]。真菌感染的臨床表現和影像學表現比較復雜,容易出現誤診以及漏診等情況,影響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在對該疾病患者展開診斷中比較常見的有穿刺活檢、術后病理學檢查、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等方式,但在實際診斷中需要經歷比較長的檢查時間,甚至采用入侵式的操作方式進行檢查診斷,對患者具有一定負面影響,所以在對該疾病患者展開診斷中需要最大程度上采取有效以及快速的診斷方式,為后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11]。
隨著多層螺旋CT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該診斷方式與其他影像學檢查方式相比較能夠更加清晰檢測微小細節,且相關研究中顯示,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在進行多層螺旋CT檢測的過程中,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多層螺旋CT征象存在差異,包括斑片、結節型、腫塊型和實變型,以及與肺結核患者和肺癌患者的CT平掃征象比較,在衛星灶、鈣化、淋巴結腫大以及暈征和短毛刺征等征象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相關研究中顯示,常規CT圖像在各種征象顯示方面和MPR比較更有優勢,尤其是磨玻璃影、孔洞以及暈征等[12]。但在對該疾病患者展開診斷中,多層螺旋CT或處理圖像獲取的信息與常規CT掃描圖像比較明顯增多,對病灶形態以及內部結構等能夠做出準確的觀察,所以在診斷中對各種征象顯示以及分布判斷較為準確,比如針對小結節征象,在圖像處理過程中能夠更好地觀察外周血管。所以在實際診斷的過程中能夠有效通過多層螺旋CT征象鑒別肺部真菌感染、肺結核以及肺癌患者,從而為后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此外,在實際診斷的過程中,需要向患者詳細講解相關疾病基礎知識以及診斷內容和診斷過程中需要注意事項,并根據患者不同文化程度進行不同層次的講解,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認知程度,使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展開診斷工作,最大程度上保證診斷的科學性與規范性。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在診斷老年真菌性肺炎中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因此值得臨床借鑒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