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香,趙婷婷,范玉娟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總醫院鎮江醫療區,江蘇 鎮江 212000)
血液透析是現階段臨床用于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終末期腎衰主要方法之一,但由于其在治療過程中將實施有創操作,因此為致病菌入侵機體創造有利條件,提示血液透析室病房是院內感染的高發區域,如何針對血液透析患者采取積極有效的院內感染預防措施對保障其療效及預后、降低護患糾紛發生至關重要。基于此,本文將隨機選取我院血液透析室收治的58例血液透析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探討在血液透析室病房院內感染防控護理中實施精細化管理的方法及具體效果,以期為提高此類病患護理質量提供可靠依據,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58例血液透析患者按照透析時間將其分為研究組:2019年1月至12月,29例,對照組:2018年1月至12月29例。研究組中男16例,女13例,年齡21-76歲、平均(48.09±0.92)歲,原發疾病:慢性腎炎9例、糖尿病腎病10例、高血壓腎病5例、多囊腎2例、其他3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2,年齡19-78歲、平均(48.11±0.93)歲,原發疾病:慢性腎炎10例、糖尿病腎病9例、高血壓腎病6例、多囊腎2例、其他2例。研究組、對照組上述各項資料對比均存在臨床可比性(即各項比較均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常規護理管理:對照組實施常規管理,具體如下:①常規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院內感染的發生原因、預防措施等相關知識;②定期對透析室病房地面、用品、空氣有效消毒;③加強巡視,透析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相關規章制度。
(2)精細化護理管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精細化護理管理:①根據透析室人員、工作特點等情況合理排班,采取按組排班模式,科學錯峰安排透析室護理人員,護理人員上崗前均予以培訓使其掌握制度內容及要點;②血透室環境管理做到“三靜”、“三定位”,“三靜”即安靜、肅靜、潔凈,“三定位”即一人一床(單)、一人一拖鞋、一人一移動餐桌;③由于患者每次透析時間多為4-4.5h,因此護理人員在此期間除加強巡視外,還應注重對其心理層面的干預;④制定透析室護理人員完善獎懲制度,指定一名護理組長進行巡查,監督護理人員在透析室病房內的護理工作,還應積極采用口頭、上榜、經濟等形式予以獎懲,提高透析室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及依從性;⑤每月組織透析室護理人員舉行座談會,探討前一階段透析室病房護理工作的重難點并提出切實符合本院實際情況的應對措施;⑥設立問訊處、電話熱線、微信群等途徑以便患者、家屬及時與護理人員溝通交流,定期通過微信群推送健康知識及院內感染預防注意事項,加強健康宣教效果;⑦定期組織透析室護理人員進行專業技能、感控知識、手衛生培訓,待培訓結束后考核合格方可上崗,在患者透析時盡可能一次性穿刺成功、準確掌握院內感染發生危險因素及應對措施。
1.2.2 觀察指標
(1)院內感染:記錄兩組患者在透析室病房內行血液透析治療期間院內感染發生情況,具體涉及動靜脈內瘺感染、呼吸系統感染、導管感染等。
(2)負面情緒:①焦慮:利用HAMA量表(即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價兩組焦慮狀態,該量表共涉及焦慮心境、失眠、抑郁心境、緊張等14個項目,每項均采用五級評分法(0-4分),量表總得分(0-56分)7分以上則分數越高、被評價者心理焦慮狀態越嚴重(正相關);②抑郁:利用HAMD量表(即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判斷兩組抑郁情況,該量表涉及有罪感、入睡困難、自殺、工作和興趣等17項評價內容,量表總評分(0-54分)7分以上、被評價者抑郁程度相關性同HAMA;
(3)滿意度:記錄兩組患者對血液透析護理工作滿意度,指導其于透析結束后獨立填寫由本院透析室全體護理人員共同參與擬定的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不記名),該調查表得分范圍0-100分,評價內容包括護理效果、護理內容、服務態度等,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分越高則提示該患者對血液透析護理滿意度越優(即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分、患者對透析護理服務滿意度呈正相關)。
1.3 統計學分析。本文中兩組透析患者院內感染發生情況屬于計數資料[n(%)]表示,兩組HAMA量表、HAMD量表、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分情況屬于計量資料(表示)由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軟件(SPSS 19)對相關數據行t/χ2檢驗,P<0.05對比差異存統計學意義。
2.1 院內感染。經分析可知,研究組透析期間院內感染發生率為10.34%,對照組為31.03%,數據對比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如表1。注:本次研究中未見同1例透析患者同時出現2種及以上院內感染情況。

表1 兩組透析期間院內感染發生情況對比[n(%)]
2.2 負面情緒。兩組護理前HAMA、HAMD量表評分對比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HAMA、HAMD量表評分較之前有所下降(各組護理前后組內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研究組護理后負面情緒相關量表評價結果優于對照組(兩組護理后數據組間對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如表2。
2.3 護理滿意度。研究組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分為(91.26±1.03)分,對照組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分為(82.64±2.55)分,研究組患者對透析室護理滿意度評價結果優于對照組,數據對比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護理前后HAMA、HAMD量表評分對比( ,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HAMA、HAMD量表評分對比( ,分)
注:*對照組與之對比P<0.05;#護理前與之對比P<0.05。
組別 n HAMA HAMD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29 34.65±6.11 12.33±3.51*# 35.02±6.13 12.56±3.42*#對照組 29 34.64±6.07 20.96±4.59# 35.03±6.15 21.33±4.67#
院內感染又稱為醫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hospital infection或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指患者入院治療前無感染性疾病,在醫院治療過程中獲得的、不同于入院病因的感染病情[1]。透析室是醫院中院內感染高發科室之一,患者接受透析治療過程中一旦發生院內感染不僅影響其原發疾病治療進度及效果,病情嚴重者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透析室病房院內感染幾率已成為現階段護理工作重點及難點問題。
既往常規透析室護理管理工作側重點在于確保患者順利完成相應透析治療方案,往往未能夠過多關注預防院內感染的管理措施。近年來隨著患者自我保護意識增強、護理研究深入等因素共同作用,越來越多的護理工作者意識到將精細化管理應用于透析室護理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精細化管理是近年來于臨床推廣的新型管理理念,在管理過程中通過分解管理內容、對護理工作精益求精、細化及落實管理內容等從而達到某種護理目的[2]。精細化管理以常規管理為基礎,在其基礎上增加針對透析室病房院內感染的預防性護理管理措施,對降低透析患者院內感染率、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均具有積極意義[3-5]。本文也已通過分組研究證實,使用精細化管理的研究組院內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管理的對照組,此外研究組護理后負面情緒改善情況、護理滿意度更優,此結論與李頤[2]等人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應用精細化管理有利于降低透析室病房院內感染發生率,對改善患者負面情緒、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均具有積極意義,值得今后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