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001)
早產兒即分娩時不滿37周的活產嬰兒,其身體功能未完全發育,伴有體重過輕、身形嬌小等先天不足[1]。對于早產兒而言,母乳喂養是最為健康且天然的喂養方式,母乳中富含營養成分,可提高其存活率,促進體格發育,保證健康生長。但部分早產兒母親對母乳喂養的認知度較低,降低母乳喂養質量。為此,本研究選取38例早產兒,旨在探究母乳喂養護理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主體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間來院治療的38例早產兒。納入標準為:胎齡不足36周或不足28周的早產兒;出生24 h內于新生兒科接受治療;早產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研究;早產兒母親具備書面或語言表達能力。排除標準為:出生7 d后,對胃腸道喂養不耐受;伴有先天性胃腸道疾病;臨床資料不夠完整;難以配合喂養方案。可隨機分A組和B組,均19例。其中,A組男10例。女9例;孕周為33-36周,平均(35.61±0.46)周;體重范圍是1526-2413 g,平均(2014.85±31.94)g。B組男11例。女8例;孕周為32-36周,平均(35.84±0.55)周;體重范圍是1521-2410 g,平均(2015.98±32.88)g。比較并無差異(P>0.05),允許對比。
1.2 方法。B組行常規護理,即指導母乳喂養方法、講解母乳喂養知識和評價新生兒體格發育等。A組行母乳喂養護理:
1.2.1 成立護理團隊:護理團隊由護理人員、兒科醫生、母乳喂養咨詢師組成,職責為講解母乳喂養知識,觀察母乳采集情況,通過頭腦風暴法提出喂養問題,設計護理流程與方案。
1.2.2 健康教育:有專科護理人員向早產兒母親與家屬講解母乳喂養知識,如母乳喂養方法和重要性,并評估母乳吸乳量能否符合早產兒需求,若吸乳量較多,則將多余母乳密封,保存在零下18℃的環境下。母乳采集方法為:用肥皂或流水根據六部洗手法將雙手洗凈,煮沸擠奶器,使用擠奶器采集母乳。母乳吸出后,裝入密封袋中,貼標簽注明住院號、早產兒姓名等信息,放入冷藏室保存。轉送期間應放在保溫箱中,接受新鮮母乳(24 h內),每日3次。
1.2.3 發揮母乳喂養同伴支持(簡稱BPC)的作用:建立BPC微信群,鼓勵母乳喂養成功的早產兒母親作為志愿者,擔任同伴顧問職位,分享喂養經驗和技術,在群內互動,提高早產兒母親的母乳喂養決心。其可在群內提出喂養問題,顧問或群內成員進行解答,通過積極互動,提高喂養質量。
1.2.4 泌乳護理:產后1-6 h,泵吸母乳,可使用電動吸乳器,使母親盡快泌乳。每日吸奶8-12次,增加泌乳量。告知早產兒母親需要定時吸乳,規范操作。
1.3 觀察指標。觀察母乳喂養指標,包括住院期間喂養量、母乳喂養開始時間、住院期間母乳量和純母乳喂養時間等;記錄早產兒在出院時的頭圍、身高與體質量等生長發育指標;觀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簡稱NEC)、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簡稱BPD)、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簡稱ROP)和宮外發育遲緩(簡稱EUGR)等早產兒并發癥。
1.4 統計學分析。經SPSS 16.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數據表達是(),經t值對比與檢驗,計數數據表達是[%],經χ2值對比與檢驗,統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0.05。
2.1 對比母乳喂養指標。A組的母乳喂養指標優于B組(P<0.05),如表1。
表1 對比母乳喂養指標( )

表1 對比母乳喂養指標( )
分組 例數 住院期間喂養量(mL) 母乳喂養開始時間(h) 住院期間母乳量(ml) 純母乳喂養時間(d)A組 19 6695.24±10.65 70.65±1.25 7418.25±12.35 4.36±0.58 B組 19 6035.12±10.14 86.35±1.68 7365.48±12.44 7.12±0.67 t - 195.672 32.681 13.122 13.576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對比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指標。A組早產兒出院時的生長發育指標優于B組(P<0.05),如表2。
表2 對比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指標( )

表2 對比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指標( )
分組 例數 頭圍(cm) 身高(cm) 體質量(m/kg)A組 19 30.98±0.54 43.58±1.05 1.99±0.14 B組 19 30.11±0.43 41.06±1.01 1.91±0.08 t - 5.494 7.540 2.163 P - 0.000 0.000 0.037

表3 對比早產兒并發癥[n(%)]
2.3 對比早產兒并發癥。A組的并發癥率為10.53%,B組為42.11%(P<0.05),如表3。
早產兒需要在監護室留觀,以維持正常的生命體征,避免在外界環境刺激下,發生感染等疾病[2]。但母嬰分離是母乳喂養失敗的主要原因,同時,缺乏母乳喂養知識、相關支持系統缺失也是導致母乳喂養終止的主要原因。為此,臨床建議為早產兒母親與家屬行母乳喂養護理,目的是引導母親正確喂養,給予其支持策略,提高其母乳喂養決心。護理期間,護理團隊可提高母乳喂養護理的科學性,兒科醫生負責評估早產兒的發育情況,咨詢師負責科學指導,護理人員負責實施護理方案,多方協作可使早產兒母親感受到人文關懷,積極配合護理操作。健康教育可糾正母親的錯誤認知,使其科學吸乳與保存母乳,確保喂養質量。BPC可提高母親的純母乳喂養信心,而泌乳護理則能夠增加母乳量,滿足早產兒的喂養需求[3]。
結果中,A組的母乳喂養指標優于B組(P<0.05)。說明母乳喂養護理能夠增加住院期間的母乳量和喂養量,縮短母乳喂養開始時間與純母乳喂養時間。原因是母乳喂養護理以專業團隊作為支撐,可根據早產兒母親的身體狀態和泌乳情況制定護理計劃,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和專業指導,提高其母乳喂養信心,積極配合護理操作,最終取得理想的喂養效果[4]。A組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指標優于B組;并發癥率(10.53%)低于B組(42.11%)(P<0.05)。說明母乳喂養護理可改善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指標,減少并發癥。原因是該項護理可使早產兒母親堅持母乳喂養,為早產兒提供最為天然且營養的食物,滿足其生長發育需要[5]。此外,住院期間,護理人員對早產兒母親行全面且系統的母乳喂養護理,能夠使其規范化喂養,提高早產兒的免疫力,進而降低并發癥率。總之,母乳喂養護理可改善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指標,保證母乳喂養質量,具有較高的護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