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明 ,孫瑩 ,許敏 (通訊作者)
(1.北華大學護理學院,吉林 吉林 132200;2.永吉縣人民醫院,吉林 永吉 132200)
災害的發生與天文事件、地殼運動、奇異現象和其他因素密切相關,可造成人口死亡、經濟水平下降和社會秩序混亂等風險事件,影響經濟、衛生、醫療、教育工作的開展[1]。有學者認為,加強安全教育是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就目前的發展形勢看,國民災害認知水平偏低,特別是中小學生因年齡較小,更容易在災害來臨之際受到受害[2]。故在此背景下,本文以80例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健康教育工作在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中的作用進行如下探討。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選取我市中80例中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按照雙盲法隨機分成各為40例的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7-15歲,平均(11.21±1.56)歲,小學生17例,中學生23例;與父母共同居住者23例、與母親共同居住者8例、與父親共同居住者為6例、留守學生3例。觀察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在8-14歲,平均(11.27±1.52)歲,小學生15例,中學生25例;與父母共同居住者20例、與母親共同居住者7例、與父親共同居住者為7例、留守學生6例。組間基線數據對比一致(P>0.05),可予以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按照常規方式開展災害知識健康教育工作,由相關人員統一教學,不予以“一對一”指導;觀察組接受規范性健康教育服務,具體措施為:由權威專家學者對院內護理人員進行災害理論和實踐技能的培訓,幫助護理人員熟練掌握災害相關知識,對護理人員掌握情況進行考核,合格者方可參與健康教育工作;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對該組成員進行“一對一”健康教育,根據學生學習和理解能力進行災害相關知識的講解,主動詢問學生對災害的掌握情況,具體實施過程中與學生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不同類型災害發生原因,現狀、導致的危害和相應的防范處理措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予以解說;教育工作完成后,開展災害模擬訓練,考核學生實踐能力。
1.3 觀察指標
(1)自制問卷評估,其中包含災害護理知識(50分)、實踐知識(25分)與急救措施(25分)等。滿分100分,得分與教育效果呈正比。問卷內容效度指數為0.921,重測信度為0.764。
(2)自制問卷評估中小學生對自然災害(30)、家庭備災(35)與急救(35)等知識的掌握程度,其中自然災害包含:地震、山洪、火災、泥石流,家庭備災包含:備災計劃、物品儲備;急救包含:CRP、皮膚出血、環境評估、急救定義、骨折、損傷等,總分100分,分數越高,患者對各項災害知識的認知水平越高。問卷內容效度指數為0.891,重測信度為0.794。
1.4 統計學分析。在軟件SPSS 22.0中置入研究數據,研究資料和t表示檢驗,P<0.05提示數據有差異。
2.1 教育渠道。在80例中小學生中,接受電視、多媒體災害知識的中小學生共55(68.75%)例,接受父母教育災害知識的中小學生共20(25.00%)例;接受教師教育災害知識的中小學生共35(43.75%)例;接受同學后其他人普及災害知識的中小學生共11(13.75%)例。
2.2 兩組中小學生災害認知水平、實踐能力與急救措施評分比較。觀察組認知水平、實踐能力與急救措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存在數據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災害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比較結果( ,分)

表1 兩組災害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比較結果( ,分)
組別 例數 認知水平 實踐能力 急救措施對照組 40 70.32±1.85 69.74±4.28 78.65±3.65觀察組 40 84.96±2.27 82.15±4.76 88.46±3.26 t - 31.619 12.261 12.678 P -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中小學生災害具體知識掌握程度評分比較。觀察組自然災害、家庭備災與急救相關知識評分與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存在數據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小學生災害具體知識掌握程度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中小學生災害具體知識掌握程度評分比較( ,分)
組別 例數 自然災害 家庭備災 急救 總評分對照組 40 22.35±2.13 28.56±2.34 30.25±2.43 81.35±3.62觀察組 40 26.34±2.11 33.26±3.12 33.62±2.46 92.43±4.26 t - 8.417 7.622 6.164 12.535 P - 0.000 0.000 0.000 0.000
中小學生是社會群體中的,尤其是小學生,因年齡較小,自身體能發育與知識量積累、人生價值觀均未發育完善,故在災害發生時,易受到外界傷害,故積極加強中小學生對災害的認知程度尤為重要[3]。而中小學生對災害的認知應包括災害分布、損失情況、形成原因和應急常識等,但現階段中小學生面對突發事件,如自然災害或意外傷害時,處理解決和自我防范能力存在明顯不足,分析其原因是中小學生安全意識差、突發事假防范處理訓練不到位、救助能力不足[4]。高年級學生安全知識掌握情況相對好于低年級學生,但二者對自然災害預防系統了解有限,無法準確區分災害類型的發生原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應對災害的實踐能力存在明顯不足,如不會滅火,無法控制火災衍生導致的次生災害。不僅如此,災害的產生在造成物質層面損失的同時,也會影響到受災者的心理狀態,引發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因此社會各界應加強對中小學生的災害知識健康教育工作,以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5]。
中小學階段的孩子正處于學習知識的最佳時期,可在此基礎上,借助各種途徑,對其實施針對行安全教育,繼而提高學生對災害的整體認知水平,促使學生避險知識掌握程度提升,促使學生的自救與互助能力提升,繼而保障學生的生存能力[6]。同時還可將自身掌握的知識,指導家人、鄰居與朋友等人群,積極擴大災害知識與防御措施知識的普及范圍,繼而影響學生周圍人們對災害知識的掌握程度;積極發揮媒體宣傳與傳播載體的作用,盡可能的擴大災害知識普及范圍,繼而提高人們對各項災害知識的認知水平[7]。故以家庭為中小學生做啟蒙教育,以學校為教育的主要陣地,最后以社會為基礎做補充教育,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制定規范性健康教育計劃[8]。同時教育部門可在課本上設計災害知識教育內容,提高小組討論、視頻、宣傳手冊等方法積極宣傳災害知識,并通過情景模擬、急救訓練鍛煉中小學生的急救措施與實踐技能,繼而綜合性的提高中小學生的災害預防知識[9]。
本文實驗中,觀察組災害認知水平、實踐能力、急救措施與自然災害、家庭備災、急救等相關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經規范性健康教育可顯著提高中小學生各項知識評分,繼而顯著提升中小學生的生存能力。
總之,災害類型多樣,損失嚴重,通過分析中小學生災害認知現狀,展開規范性健康教育工作,為中小學生實施針對性教育培訓,繼而提高中小學生災害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推廣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