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寧,馮驕
(臨汾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山西 臨汾 041000)
兒童處于快速生長發育階段,而較多因素都會影響兒童健康生長與發育,比如環境因素、膳食因素等,與此同時,兒童家長對兒童保健知識的缺乏也是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關鍵。隨著預防保健學的持續發展,加強兒童預防保健指導對指導兒童健康生長具有重要作用。為明確1歲以內兒童開展兒童保健對其生長發育的影響,進而為兒童保健工作的推廣應用奠定基礎。本研究結合我院收治且有完整資料記錄的100例兒童資料,回顧分析兒童保健對其生長發育的影響,詳細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我院2018年3月至12月收治且有完整資料記錄的100例兒童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是否開展規律的兒童保健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有50例,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0-12個月、平均(6.34±0.28)個月。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0-11個月、平均(6.38±0.30)個月。納入標準:①1歲以內小兒;②小兒家屬了解本次研究目的;③家屬有較好的小兒保健管理依從性;④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⑤不同時期小兒相關檢查資料均有記錄者。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研究;②合并先天性疾病小兒;③研究期間發生意外死亡小兒;④存在家族遺傳疾病史患兒。觀察組、對照組兒童相關資料符合可比性(P>0.05)。
1.2 方法。對照組:提供基礎性護理指導以及保健咨詢服務。觀察組:常規護理同時加強兒童保健,采取措施包括:①完善嬰幼兒個人檔案,為不同兒童建立信息完整的個人檔案,并依據定期體檢情況及時更新檔案信息,包括小兒的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血常規、視力、聽力、智力發育篩查等;②成立兒童保健干預小組,成立由多科室組成的兒童保健小組,用于兒童保健指導。整個干預小組負責評估和促進小兒運動發育,評估和促進小兒認知,小兒營養專科干預,強調小兒營養、營養狀態監測、營養性疾病的預防與管理、小兒喂養指導等;同時由小兒口腔保健、眼保健、耳鼻喉保健等共同參與管理,便于從多方面對小兒進行綜合管理;③注重多元化保健宣教。每周六舉辦兒童保健知識健康座談會,同時發放兒童保健知識宣傳冊,供小兒家屬回家后自行閱讀,同時標記其中不理解或者不了解的內容,便于在下次兒童保健知識健康座談會上向相關人員提問;此外還可通過基于網絡的QQ群、微信群或者微信公眾號進行兒童保健知識宣傳與教育,兒童家屬通過網絡途徑學習小兒保健知識,及時反饋小兒保健效果;④個性化兒童保健指導。結合兒童生長規律、營養需求以及兒童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保健指導,如合理補充兒童維生素D,4個月內兒童加強母乳喂養,4個月以上兒童補鐵,5個月以上兒童逐步增加輔食,提高營養成份的均衡性,充分結合小兒不同階段的生長發育指標參數、各項檢查以及化驗結果,及時發現小兒成長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指導小兒家屬根據室外活動的季節性,通過曬太陽提高對鈣的吸收,促進骨質發育;向小兒家長科普母乳喂養優勢,如母乳中含有脂肪、維生素、熱能、蛋白質、鈣鐵等關鍵性的營養物質,對嬰幼兒生長十分有益等,同時講解母乳喂養對產婦產后恢復的影響;⑤全面保健指導,如兒童營養不良知識、佝僂病知識、口腔保健知識、定期體檢重要性等。針對小兒成長期間的常見疾病做好保健,明確相關疾病的原因、癥狀表現、治療現狀、預防方法等。指導小兒在不同階段接種相應疫苗,如2個月齡小兒需要接種脊灰疫苗第1針,預防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3個月齡寶寶應接種第2針脊灰疫苗以及第1針百白破疫苗;4個月齡寶寶接種第3針脊灰疫苗與第2針百白破疫苗等,及時告知小兒家屬帶領小兒前往相關部門接種疫苗,預防相關疾病,保健指導時間為6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血紅蛋白水平;②生長發育情況;③營養性疾病發生率;44個月內純母乳喂養率。
1.4 評價標準。兒童生長發育應用丹佛發育篩查量表(DDST)對其語言能力、適應性、精細動作做出評價,分值高對應的生長發育越好[1]。營養性疾病主要是營養性貧血、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處理各類數據,其中計量資料“”,t檢驗;計數資料(n,%),χ2檢驗,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血紅蛋白水平。觀察組兒童血紅蛋白為(116.18±7.84)g/L,對照組兒童血紅蛋白為(94.18±8.35)g/L,差異性對比t=13.581,P=0.000,存在統計學意義。
2.2 生長發育指標對比。觀察組兒童生長發育期間對應的適應性、語言以及精細動作評分高于對照組,不同數據分析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1。
表1 兩組兒童生長發育指標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兒童生長發育指標評分比較( ,分)
組別 例數 適應性 語言 精細動作觀察組 50 24.36±1.23 24.05±1.18 24.19±1.22對照組 50 20.04±1.57 19.57±1.29 21.04±1.46 t - 15.316 18.119 11.706 P - 0.000 0.000 0.000
2.3 營養性疾病發生清情況對比。觀察組兒童對應的營養性貧血以及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總體發病率小于對照組,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兒童保健相關疾病發生率[n(%)]
2.4 4個月以內純母乳喂養率比較。觀察組:小兒出生后4個月純母乳喂養率為90.00%(45/50),對照組小兒出生后4個月內純母乳喂養率為56.00%(28/50)。數據分析χ2=14.663,P=0.000。
1歲以內兒童正處于快速生長發育階段,但是兒童家長因為缺乏營養保健方面的專業知識,影響到對哦兒童的日常保健,增加相關疾病的發生,此外,常規兒童保健不規律,保健指導主動性不足,這些都影響到實際兒童保健效果[2]。
本研究對觀察組兒童加強兒童保健,通過完善檔案信息,便于綜合了解兒童生長發育狀況,提高保健指導的針對性;成立的保健指導小組保證了兒童保健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多元化健康教育方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兒童家長保健知識,通過健康知識影響其健康行為;個性化兒童保健更加注重不同兒童個體差異,避免盲目補充營養或者營養物質攝入不足,保證營養物質攝入的科學性;兒童保健的全面性,能夠兼顧兒童生長發育的方方面面,保證兒童的總體健康生長發育[3]。
結合研究結果數據,觀察組兒童通過開展規律的兒童保健,其血紅蛋白水平較高,表明其營養狀況較好,與此同時,觀察組兒童生長發育階段適應性、語言以及精細動作評分更高,提示其生長發育較好;觀察組兒童4.00%的營養性疾病發生率小于對照組18.00%的營養性疾病發生率,提示兒童保健可保證兒童營養的科學性,預防營養性疾病發生。觀察組小兒出生后4個月內90.00%的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56.00%,提示小兒保健可提高小兒母乳喂養,純母乳喂養率的提高也是促進小兒健康生長,相關營養性疾病發生率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與賀衛權、康長娟等學者研究結論存在高度一致性[4-5]。
姜艷芝[6]分析了兒童保健對嬰兒生長發育的影響,研究指出嬰兒接受兒童保健服務可減少疾病的發生,保證嬰幼兒的健康成長。唐惠蘭[7]分析了兒童保健在兒童成長發育中的應用,研究指出通過采取兒童保健,與對照組保健,觀察組兒童營養性疾病發生率從21.7%下降到6.7%,研究認為小兒保健對兒童成長發育至關重要。進一步證實了小兒保健干預的實際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對1歲以內小兒加強規律的兒童保健,可促進其健康成長發育,降低兒童營養性疾病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