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會濤,李銳,李波
(上海市長寧區婦幼保健院 新生兒科,上海)
新生兒窒息是臨床常見的胎兒不良結局,發病率約為1%~5%,隨著新生兒窒息防控力度的逐漸加大,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也在逐漸降低,但是仍需進一步強化防控措施[1-2]。在產科實踐中,應高度警惕,做好多方面的妊娠并發癥防控措施,其中應注意產時窒息的預防,保障新生兒順利降生,站好最后一班崗。為此,本院編制了產時新生兒窒息預防強化措施,2017 年開始落實事實,本次研究對比分析了該強化措施實施后對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及圍產新生兒死亡率的影響,現總結如下。
我院對新生兒窒息防治工作較為重視,自2018 年開始積極強化產時新生兒窒息預防措施,選擇強化前(2017 年1~12月) 和實施后(2018 年1~12 月、2019 年1~12 月) 在本院分娩的產婦和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分別作為2017 組(分娩數11985 例)、2018 組(分娩數12108) 和2019 組(分娩數11989)。統計產婦及新生兒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資料。2017組,產婦年齡21~40 歲,平均(30.45±9.56) 歲,其中初產婦6807 例,經產婦5178 例。2018 組,產婦年齡22~40 歲,平均(30.12±9.01) 歲,其中初產婦6912 例,經產婦5196 例。2019 組,產婦年齡21~39 歲,平均(30.07±9.11)歲,其中初產婦6853 例,經產婦5136 例。兩組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本院建檔產檢并分娩;母嬰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和家屬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妊娠期慢性胎兒窘迫者;產檢、分娩住院資料等不完整者;胎兒數量≥2 個者;非窒息因素導致圍產新生兒死亡者等。
2017 組產婦按常規進行產時處理,包括:胎心監測、第三產程吸氧處理,剖宮產術中常規吸氧等,2018 組和2019 組落實產時新生兒窒息強化預防措施,如下:
1.3.1 經陰道分娩者產時處理
密切觀察產婦產生進展,指導產婦臥床時進行左側臥位,選擇合理時機開始給予間斷性吸氧:初產婦宮口開大到6~7cm,經產婦宮口開大至3cm,開始吸氧,吸氧30min 后,停10 分鐘min,如此反復。進入第二產程后至胎兒完全娩出階段,持續吸氧,氧流量控制在3~5L/min。整個產程中密切觀察胎兒的胎心率變化,胎心率減速者提示為缺氧表現,應立即進行吸氧處理,或提高氧流量,不能改善者應盡快實施剖宮產結束分娩;第二產程中胎心率減速者,應協助胎兒盡快娩出,必要時進行陰道助產。
1.3.2 剖宮產術分娩者產時處理
產婦手術時采取向左傾斜30 度體位,減輕子宮對下腔靜脈的壓迫,保證胎盤供血供氧。產婦麻醉后密切觀察血壓及血氧指數變化,實施全程吸氧,謹防低血壓及低血氧情況出現,避免胎兒缺血缺氧。必要時增加氧流量,盡快糾正產婦的缺氧狀態。
1.3.3 胎兒娩出后預防性措施
胎兒娩出前充分做好相關器械及材料準備,如負壓吸引器、吸痰管、紗布等,胎兒娩出后,采取頭低左側臥位,避免羊水吸入口中,立即使用負壓吸引器吸凈患兒口腔中的羊水及粘液,若呼吸道不通暢者,應立即進行吸痰管插入吸引,旋轉插入吸引同時吸引,提高吸痰效率,徹底清理呼吸道,避免出現羊水反流性吸入。呼吸道通暢后,刺激足底等部位,促進新生兒啼哭。羊水污染者,應充分做好呼吸道清理,羊水Ⅲ度污染的新生兒,應用喉鏡指引下吸引氣管內的羊水、粘液及胎糞,徹底清理呼吸道[3]。
1.4.1 新生兒窒息與圍產新生兒死亡監測
對2017 年、2018 年和2019 年的新生兒窒息[新生兒出生后1min 阿普加(Apgar)評分<7 分者記為新生兒窒息]與圍產新生兒死亡數據進行統計,統計三組新生兒窒息與圍產新生兒死亡發生率[4]。
1.4.2 新生兒窒息患兒Apgar 評分和住院時間統計
收集三組新生兒窒息患兒出生后1 分鐘Apgar 評分,計算并比較其平均值,同時追蹤統計其住院時間,對比三組差異。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并采用t檢驗;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 認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018 組和2019 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顯著低于2017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017 組、2018 組和2019 組圍產新生兒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新生兒窒息與圍產新生兒死亡率比較(%,%)
2018 組和2019 組新生兒窒息患兒出生1minApgar 評分顯著高于2017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018 組和2019 組新生兒窒息患兒住院時間顯著少于2017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018 組和2019 組新生兒窒息患兒出生1minApgar 評分和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2 新生兒窒息患兒Apgar 評分和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新生兒窒息患兒Apgar 評分和住院時間比較(±s)
注:*與**比較,P>0.05;*、**與2017 比較,P<0.05。
分組 n 出生1minApgar 評分 住院時間d)2017 組 111 5.26±0.89 18.02±5.83 2018 組 85 6.16±0.56* 14.52±3.57*2019 組 85 6.20±0.47** 14.39±4.68**
新生兒窒息的原因較多,且相互影響,但是根據發生的原因和時間可分為妊娠期慢性胎兒窘迫和急性胎兒窘迫(產時窒息)兩大類,其中產時窒息的發生率較高,也是導致圍產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因而需完善其預防措施[5]。
產時急性胎兒窘迫的原因復雜,除產科并發癥等因素外,宮縮過強、臍帶受壓、屏氣用力等因素均可導致胎兒缺氧缺血情況,為此產科領域針對該問題展開了相關研究,部分文獻提出,產時吸氧可有效降低新生兒窒息率2‰~6‰[6-7]。為此,本院積極強化了產時吸氧措施,提早開始間歇性吸氧,在第1 產程末進行間歇性吸氧,第2 產程全程吸氧,保證在宮縮強且頻的階段,母體內氧氣供應充足,同時強化剖宮產術中吸氧、體位管理,積極預防孕婦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等并發癥。對比分析強化產時新生兒窒息預防措施實施效果發現,2018組(7.02‰)和2019 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7.09‰)顯著低于2017 組(9.26‰ ),但 是2018 組(0.74‰ )、2019 組(0.58‰ )、2017 組(0.50‰)圍產新生兒死亡率差異不顯著,可知該強化措施實施后,有效預防了新生兒窒息,但是圍產新生兒死亡率變化不大,仍需進行大數據長期監測。同時,本次研究還發現,2018 組和2019 組新生兒窒息患兒出生1minApgar 評分顯著高于2017 組,住院時間顯著少于2017 組,可知強化產時窒息預防措施后,有效降低了窒息危重程度,有助于患兒盡快康復離院,保障了患兒健康安全。
綜上所述,重視新生兒窒息防治工作,強化產時窒息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新生兒窒息發生率,有利于防控圍產新生兒死亡風險,改善圍產新生兒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