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萍
(太原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山西 太原)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慢性疾病,屬于代謝性疾病。伴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習慣、生活習慣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也增加了糖尿病的發生率,該病癥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妊娠糖尿病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糖尿病并發妊娠,即是前期已經患有糖尿病然后發生妊娠;妊娠期糖尿病,即是在妊娠之后發生糖尿病。一般來說,臨床更多的表現為后者,占90%以上。是否能夠合理控制患者血糖,不僅關系著其妊娠結局,還關系著新生兒結局。對此,本文擇取本院2018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期間收治的100 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當作研究對象,分析規范化治療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對其妊娠結局的影響。具體內容如下。
擇取本院2018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期間收治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當作研究對象,隨機將所有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 例患者。對照組年齡處于22歲至35 歲之間,平均(28.5±2.1) 歲,孕周處于34w-40w 之間,平均孕周(37.1±1.3)w,體質量為57-78kg,平均體質量為(67.5±3.4)kg,其中29 例初產婦、21 例經產婦;研究組年齡處于23 歲至35 歲之間,平均(28.7±2.4) 歲,孕周處于35w-40w 之間,平均孕周(37.6±1.8)w,體質量為58-78kg,平均體質量為(67.7±3.6)kg,其中30 例初產婦、20 例經產婦。比較兩組患者年齡、孕周、體質量、產次等一般資料均未發現明顯差異(P>0.05),可以均衡比較。
納入標準:符合WHO 妊娠期糖尿病臨床診斷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經由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糖耐測試滿足如下任意一項即可確定診斷:其一,FPG ≥5.1mmol/L;其二,1hPG ≥10.0mmol/L;2hPG ≥8.5mmol/L。
排除標準:排除雙胎妊娠患者;排除精神異常患者;排除并發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排除并發重度高血壓患者;排除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排除嚴重臟器功能不全患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包括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運動干預、飲食指導等。
研究組采取規范化治療,內容如下:
飲食治療:根據患者病癥情況及個人狀況,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飲食方案,滿足患者機體和胎兒營養所需。就食物選擇來說,應當保持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熱量的均衡攝入,同時計算每天熱量攝入的總數量,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為2:3:5;指導患者堅持少吃多餐,保持營養均衡,適當補充維生素和葉酸。
藥物治療:根據患者血糖水平,合理給予患者胰島素治療。針對FPG ≥5.8mmol/L,PPG ≥6.7mmol/L,夜間血糖≥5.6mmol/L以及超標攝入熱量,發生饑餓性酮癥的患者予以胰島素治療,先從小劑量開始,然后依照患者病情及個人狀況調整劑量,從而達到有效控制患者血糖的目的。
運動治療:以選擇滿足孕婦身心狀況、低強度、連續進行的有氧運動為主,如孕婦瑜伽、散步等,保持30min/次,以心率保持在120 次/min 以下為最佳,避免進行劇烈運動,從而強化胰島素敏感性,有助于將葡萄糖的利用率提高,從而發揮降糖作用。這怒骶流產征兆患者、合并內科疾病患者,禁止采用運動治療。
合理控制體重:針對肥胖患者,保持每周增重<0.3kg,孕中后期則應該控制在每周增重0.5kg 以內,同時定期監測血糖、復查尿酮體。
孕期監測:定期監測患者眼底情況、腎功能、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水平等指標,依據患者病情變化調整胰島素的使用劑量,從而達到控制血糖的作用。同時,指導患者定期進行B 超檢查,從而排除胎兒畸形,同時能夠定時掌握胎兒發育情況以及羊水量。還需要強化胎心監護。
監測產程:生產期間禁止使用胰島素,并監測患者尿酮體、血糖等指標水平,2h/次,并依據患者血糖水平調整藥物使用劑量,將患者血糖維持在4.5-6.7mmol/L 之間。
監測新生兒狀況:依照照料高危兒的標準照看新生兒,出生30min 內予以10%葡萄糖液20mL 給新生兒服用,促進開奶;出生24h 內進行血糖水平監測,然后每天監測黃疸發生情況以及皮測膽紅素。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h血糖)、HbA1c(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變化情況。觀察患者妊娠結局產后感染、產后出血、羊水過多等發生情況;觀察新生兒結局新生兒低血糖、胎兒畸形、巨大兒等發生情況。
本文研究采用SPSS 17.0 進行數據分析,使用(%)表示計數資料,運用χ2檢驗;使用(±s)表示計量資料,運用t檢驗,研究結果為P<0.05,則表明具備統計學意義[1]。
通過治療,兩組患者FPG、2hPG、HbA1c 等指標比較差異顯著,研究組患者這些指標好轉情況明顯優于一般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研究組患者和圍生兒不良結局發生情況均明顯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表3:

表1 對比兩組患者各項血糖指標情況(mmol/L)

表2 對比兩組患者妊娠結局[n(%)]

表3 對比兩組圍生兒結局[n(%)]
近年來妊娠期糖尿病在我國的發生率呈現逐年增長的發生趨勢。在孕期發生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抵抗引起,由于該段期間機體胎盤會大量分泌胎盤胰島素酶、胎盤生乳素、孕激素、雌激素,這些激素積聚于外周組織發揮著強烈的拮抗胰島素作用,會整體減弱機體胰島素敏感性[2]。為了保持機體糖代謝處于平衡狀態,必須相對增加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細胞如果無法代謝性的增加胰島素分泌量,則會引起糖代謝紊亂,從而引發糖尿病。一般來說,孕周處于24w-28w 會出現胰島素抵抗,到達32w-34w 便是抵抗的高峰期,因此,在24w-28w 時孕婦必須進行糖尿病篩查,針對出現高危因素,但是孕早期糖篩為陰性的患者,則需在高發期32w-34w 期間再次進行檢查,以便于及時發現和早期干預[3]。
經由臨床研究數據表明:沒有及時接收治療干預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發生母嬰并發癥的概率顯著高于正常群體,由于病癥作用下導致機體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導致管腔逐漸變窄,由此微血管病變引發了妊娠期高血壓;在高血糖環境下生長的嬰兒,由于高滲性利尿導致過多胎尿排除,由此引發羊水過多;基于此一定程度增加了羊膜腔壓力,使得容易發生早產、感染、胎膜早破等不良事件。同時在高胰島素血癥環境下的胎兒,受到胰島素過多分泌,脂肪降解抑制、脂肪和蛋白大量合成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增加巨大兒的發生率;以及受到多重因素影響還會增加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窒息等病癥的發生率[4]。因此,孕期進行糖尿病篩查非常重要,有助于改善母嬰結局。
相對來說,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處于特殊時期,所以血糖控制必須從患者狀態著手,避免與普通糖尿病患者混為一談,不僅要保證合理控制血糖,還要保證母體能量和滿足母嬰對營養物質的需求。所以,從該類患者的特點著手采用規范化治療,該治療措施從飲食治療、藥物治療、運動治療、合理控制體重、孕期監測、監測產程、監測新生兒狀況等方面著手,合理控制患者病情,并根據患者血糖控制狀況為其選擇合適的分娩時間,并加強產程、新生兒監測,有主見保障母嬰結局[5]。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通過治療,兩組患者FPG、2hPG、HbA1c 等指標比較差異顯著,研究組患者這些指標好轉情況明顯優于一般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和圍生兒不良結局發生情況均明顯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將規范化治療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有助于平穩患者血糖,改善妊娠結局,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