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曉婷,高瑩瑩,鄭宏梅
(赤峰市醫院,內蒙古 赤峰)
近年來,人工關節置換術被認為是骨關節炎及關節壞死終末期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1]。隨著我國每年接受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逐年增多,其術后深靜脈血栓(DVT)的發生率呈逐年遞增趨勢。據調查數據顯示,關節置換后形成DVT 發病的概率為40%~60%,而DVT 導致肺栓塞并發癥而危及患者生命,其死亡率高達20%~30%[2]。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品質管理圈的簡稱,是指同一工作場所的個人,為了解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自發組成一個小團體,通過輕松愉快的現場管理及全員參與的方式,持續不斷地對工作現場進行改善與管理[3-4],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科學的管理方法[5]。為積極防治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靜脈血栓的發生,我科開展了名為“凈栓圈”的品管圈活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19 年4 月赤峰市醫院骨關節科收治的60 例行膝、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為對照組,2019 年5 月至2019 年8 月收治的60 例患者為實驗組,按收治順序分別入組。對照組患者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齡46~80 歲,平均年齡(68.25±10.25)歲;手術類型:膝關節置換術35 例,髖關節置換術25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1 例,女29 例;年齡47~78歲,平均年齡(68.32±10.18)歲;手術類型:膝關節置換術32例,髖關節置換術28 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8~80 周歲;②均經過病理或者影像學檢查確診,臨床資料完整;③擇期行單側髖關節或膝關節首次置換的手術患者;④無既往血栓病史;⑤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知曉并同意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為多發性骨折;②合并嚴重心、腦、腎等多種疾病或全身評估不能耐受手術者;③對金屬植入物過敏者;④全身及局部的任何活動性感染;⑤嚴重骨質疏松者;⑥懷孕或哺乳期婦女。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措施,即護士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指導,協助及指導康復,予以適當心理輔導及健康宣教。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采用QCC 護理方式,具體方法如下。
1.2.1 成立品管圈
本次品管圈由10 名護士組成,其中主任護師1 名,副主任護師1 名,主管護師3 名,護師5 名。學歷為碩士研究生1人,本科9 人。由大外科護士長及骨關節科護士長擔任輔導員。全體圈員經過頭腦風暴和投票選出本次品管圈的圈名為“凈栓圈”,寓意著我們所有圈員的一種美好愿望,希望人人都能血液通暢無阻,更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的人變得越來越健康。圈徽意為我們用一顆善良、助人為樂的心,伸出雙手傳遞能量與愛,帶給患者擺脫病魔的勇氣,用愛及關懷守護在每一位患者的身邊,使每個脆弱的生命因愛而延續。
1.2.2 主題選定
全體圈員參與頭腦風暴2 次,根據不同主題的上級重視程度、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4 個維度進行評價,每個維度以“5、3、1”的評分法匯總出分數最高者為本次活動主題——“降低膝、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1.2.3 活動計劃擬定
確定主題后由圈員共同討論,按照 PDCA(Plan-Do-Check-Action)程序,制定活動計劃表,確定每個步驟實施的時間及責任人。2019 年3 月1 日~6 月30 日確定品管圈主題、圈徽和圈名、現狀把握、目標設定、解析及對策擬定;7 月1日~10 月31 日為對策實施階段;11 月1 日~12 月15 日為效果確認與標準化階段;12 月16 日~31 日為檢討與改進階段。圈員共同擬定活動計劃表,并嚴格按照計劃開展工作。
1.2.4 現狀把握
通過全體圈員的共同討論及臨床調查后,整理出導致膝、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恢復效果不佳的原因為:①靜脈血栓預防措施單一,評估工具缺乏;②護士自主學習能力差;③宣教內容和方法不當,患者接受程度差。
1.2.5 對策擬定與實施
通過對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的因素進行分析后,可使用如下幾種方法對關節置換患者進行護理:①采用Caprini 靜脈血栓風險評估表,評估患者危險程度,給予相應預防措施。自制科室血栓防治概念圖全面評估患者。根據Caprini 靜脈血栓風險評估表及概念圖結果,為患者提供針對性護理。臥床及術后患者鼓勵早期活動,盡早下床,改變生活方式,多飲水,術前、術后補液,避免脫水。指導患者麻醉消失后做踝泵練習,并于術日及術后第1 日應用膝關節/髖關節壓力治療儀,每日1 次,一次15 分鐘,預防血栓。②科室加強對護士靜脈血栓的培訓,特別是新入職護士的培訓,將相關知識做成ppt 和口袋書,采用晨會、業務學習等多種形式對全體護士進行培訓。低年資護士相關知識缺乏,臨床經驗少,應由上級護士指導其掌握正確的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措施。加強護士責任心和溝通技巧培訓,通過分析科室靜脈血栓案例,總結經驗教訓。③轉變服務態度,加強責任心,患者臥床期間加強巡視,對高?;颊哌M行床頭交接,每月進行骨關節科患者靜脈血栓相關調查,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加強預防血栓的宣教力度,采用掃描微信二維碼、制作短視頻、印制口袋書、宣傳冊等多種宣傳方式向患者宣教。
比較兩組患者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平均臥床時間及出院時患者的滿意度。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3 個級別[6],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應用SPSS 20.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和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卡方(χ2)和率(%)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護理后,實驗組有4 例患者術后發生靜脈血栓,發生率為6.67%,對照組患者發生靜脈血栓15 例,發生率25.00%,實驗組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566,P=0.006)。觀察組平均臥床時間(2.30±0.46)天,明顯低于對照組臥床時間(6.12±0.94)天,差異顯著(t=-28.213,P=0.000)。

表1 兩組患者靜脈血栓發生率及平均臥床時間比較(N=120)
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滿意98.33%(59例),不滿意1.67 %(1 例),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滿意85.00%(51 例),不滿意15.00%(9 例),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48,P=0.021)。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120)
DVT 的形成機制是由于患者下肢深靜脈內的血液非正常凝結,形成血栓,導致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靜脈回流受阻,通常難以自行消融[7-8]。而DVT 作為膝、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9]。隨著我科膝、髖關節置換患者人數的增多,住院期間規范預防DVT 的發生變得越來越重要。自開展品管圈活動以來,小組成員通過積極尋找真因,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積極預防DVT 的發生。通過效果確認,結果顯示,膝、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靜脈血栓發生率從改善前的25.00%到改善后的2.67%;患者臥床時間縮短,下床活動時間提前,由改善前的6.1d 下降為2.3d,效果顯著。
患者對醫療護理不滿意是導致醫療糾紛的主要原因,如果從各方面增加患者的滿意度就可以減少醫療護理糾紛的發生[10-11]。本次活動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品管圈活動自實施以來,護士工作積極性得到了提高,通過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進而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增加了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
QCC 源于基層,是在生產過程中或具體工作崗位上,由從事各種勞動的員工圍繞團隊精神,結合現實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而組織起來開展活動的小組[12-13]。它需要全體人員參與其中,集思廣益,開動腦筋。通過開展品管圈活動,護理人員自覺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對品管圈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同時,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積極解決臨床問題,改善了服務觀念,規范了自己的醫護行為,醫療護理服務水平提升,團隊意識更加強烈,工作更加和諧愉快。
綜上所述,應用QCC 可降低膝、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減少臥床時間,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升護理服務質量,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