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祖梅
(十堰市鄖西縣婦幼保健院,湖北 十堰)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FPFD)是影響女性生活質量的五大疾病之一[1]。FPFD 的病因較多,其中妊娠與分娩是主要且獨立的危險因素[2]。產后如不加以康復訓練若干年后就有可能出現疾患而影響生活質量。現階段臨床關于產后開展康復訓練的最佳時間的隨機對照研究數據較少,為了給產后盆底康復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本研究觀察分析了產后盆底康復時間選擇對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響,現導報如下。
入選病例為我院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120 例進行產后盆底康復訓練的產婦,遵循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兩組。A 組:60 例;年齡(23-36)歲,平均(28.8±2.5)歲;孕期增重(8-20)kg,平均(18.5±2.0)kg;順產36 例,剖宮產24例;新生兒體重(2.5-4.5)kg,平均(3.5±0.5)kg。B 組:60 例;年齡(22-35) 歲,平均(28.5±2.3) 歲;孕期增重(7-19)kg,平均(18.0±2.0)kg;順產35 例,剖宮產25 例;新生兒體重(2.6-4.3)kg,平均(3.4±0.4)kg。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
①初產婦。②盆底手測肌力≤3,可伴盆腔器官脫垂、尿失禁。
①妊娠并發癥、分娩并發癥、異常產褥者。②體內有電傳導器械者。③外陰出血、產后惡露持續存在。④泌尿系統急性炎癥。⑤依從性差。
兩組均給予為期兩個月的常規盆底康復訓練,A 組于產后(6-8)周內開始、B 組于產后(10-13)周開始。
(1)盆底肌肉鍛煉:了解產婦個人情況(盆底肌、學習能力等),加強產后宣教。指導產婦有意識的收縮臀部肌肉、緊閉陰道、尿道、肛門并保持3s、放松3s,持續約15min,每日3 次。鼓勵產婦持之以恒,并逐漸增加訓練次數。
(2)盆底肌訓練儀:采用神經肌肉刺激訓練儀進行盆底肌訓練,給予頻率8-32Hz、20-80Hz;脈寬320-740us、20-320us的電刺激和生物反饋。訓練患者學會I、II 類肌纖維收縮。給予會陰-腹部協調收縮、I、II 類肌纖維等生物反饋訓練模塊等,每次30min,每周2-3 次。
(3)盆底康復器:采用陰道啞鈴在家進行訓練,指導產婦正確收縮盆底肌肉并將陰道啞鈴(從重量最輕、直徑最大的球囊開始)放在陰道內保持1min,逐漸延長保持時間并進行站、坐、慢走、快走等,每次約15min,每日1 次。
1.5.1 尿失禁
統計對比兩組康復訓練前后尿失禁發生情況,通過詢問病史及婦科檢查判斷,輕度:咳嗽、打噴嚏有尿液不自禁流出,每周≥2 次;中度:跑步、負重等日常活動有尿液不自禁流出。重度:站立、休息時有尿液不自禁流出。
1.5.2 盆底肌
統計對比兩組康復訓練前后盆底肌力(I、II 類肌纖維肌力)變化。采用神經肌肉訓練儀檢測肌力變化,分為0-V 級,等級越高表示肌力越好。
應用SPSS 19.0 軟件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s)行t檢驗,臨界值α=0.05,若檢驗值P<0.05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A 組康復訓練后尿失禁陽性率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康復訓練后中度尿失禁明顯少于B 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康復訓練后A 組產婦I、II 類肌纖維肌力等級均明顯高于B 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康復訓練前后尿失禁發生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盆底肌肌力比較(級)
女性盆底肌肉承托盆腔臟器,肌肉受損則會引發功能障礙繼而造成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的不良影響[4]。如發生FPFD,FPFD 是盆底肌肉損傷、松弛、盆腔支持結構退化、缺陷等導致的系列疾病的總稱,常見的有尿失禁(UI)、性功能障礙(FSD)、糞失禁(FI)、盆腔臟器脫垂(POP)等。
產后盆底康復對于預防FPFD 具有積極的臨床價值。產后盆底康復是一組非手術性的功能康復訓練,能夠強化生物反饋,且具有無痛、無創等優點[3]。近年來產后盆底康復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和孕產婦的重視。臨床通過系列盆底康復訓練方法幫助產婦有意識的控制盆底肌肉、增強盆底肌力量并合理調整盆底肌活動形成良好的條件反射,改善盆底肌的修復效果,提升陰道緊縮度從而起到FPFD 的防治目的。關于產后盆地康復訓練的時間選擇目前臨床仍有爭議,國內主張產后應盡早開展盆底康復,主張產后42d 為盆底康復的黃金時間。趙玉芬等報道產后42-56d 開展盆底康復能夠有效減少尿失禁發生[6]。孔椅梅報道產后42d 相較于3 個月開始盆底康復尿失禁發生率明顯較少,盆底肌肌力明顯改善[7]。而歐美一些國家則提倡產后2-3 個月。本研究發現A 組康復訓練后尿失禁陽性率為5.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67%,尿失禁嚴重程度輕于B 組;I、II 類肌纖維肌力等級均明顯高于B 組,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產后6-8周開展盆底康復能夠有效減少尿失禁、改善產婦盆底肌肌力,與當前研究結論基本一致。產后6-8 周開始盆底康復的優點在于早期盆底康復能使盆底肌力更恢復,且產婦此時開始盆底康復可在產假內基本完成療程。缺點在于產褥期剛剛結束,產婦身心疲憊、思想準備不足,且有可能產生副作用。產后10-13 周開始的優勢在于避免了不必要的康復訓練和陰道充血摩擦導致的副作用,缺點在于職業女性有可能難以接受訓練。故而在時間選擇時還應結合產婦自身情況,且應禁止惡露未排干凈或月經期開展[8]。
綜上所述,產后盆底康復訓練有利于改善盆底肌力,預防和減輕尿失禁,康復時間越早效果越明顯,臨床應針對產婦具體情況在產后早期積極開展盆底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