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樞,李望平,陸惠華
(湛江市徐聞縣人民醫院,廣東 湛江)
股骨粗隆是人體股骨干與股骨頸相交的位置。由于位置比較特殊且承受的應力比較大,在受到外力沖擊下,極易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骨折[1]。一般來說,股骨粗隆骨折主要發生在粗隆間和粗隆下。股骨粗隆骨折對患者的機體功能和活動能力影響比較大。目前比較常用的手術方法有動力髖鋼板指標、關節置換以及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等[2]。為了進一步探究股骨粗隆間和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有效治療方法,本研究對60 例患者進行分析,探討與動力髖鋼板治療相比,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治療股骨粗隆間、股骨粗隆下骨折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60 例患者,篩選自本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間、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比組(30 例)和研究組(30 例)。研究組,男患者及女患者的例數分別為18 例和12 例,在年齡方面,最小的為25 歲,最大的為85 歲,均值為(48.44±5.52)歲。股骨粗隆間骨折Evans 分型為,I 型5 例、Ⅱ型7 例、Ⅲ型9 例、Ⅳ型5 例、V 型4 例。對比組,男患者和女患者的例數分別為17 例和13 例,在年齡方面,最小的為26 歲,最大的為86 歲,均齡為(48.58±5.68) 歲。股骨粗隆間骨折Evans 分型為,I型6 例、Ⅱ型6 例、Ⅲ型11 例、Ⅳ型5 例、V 型2 例。入組標準:患者經臨床診斷與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股骨粗隆間和股骨粗隆下骨折。符合手術指征;髖關節功能無異常。排除標準:有既往此類疾病史患者;有手術禁忌患者;合并其他重大內科疾病患者。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1 研究組
研究組行PFNA 手術。患者行平臥位,進行硬膜外麻醉。患肢呈內收伸直位。于骨折位置頂部約10cm 處取一約4cm切口。行肌肉組織和筋膜分離,到達大轉子頂點后,插入導針。在C 型臂和X 線透視下,進行擴髓,并將主釘擰入。經側向瞄準器,將套筒插入并將股骨頸內導針置于關節面5mm 處。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靜態或者動態鎖定方式。接觸瞄準器并將手柄擰入尾帽。術畢,清洗傷口并縫合。
1.2.2 對比組
對比組行DHS 術。體位與麻醉方式同上。于大粗隆頂端下行部位取一約15cm 左右的缺口,逐層分離后,暴露股外側肌和大粗隆。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并牽引。在大粗隆周圍約2.5cm 處股骨外側進針,并使用135 度導向器將導針插入。于C 型臂透視下,確定導針抵達股骨頸中部后,測量股骨頸螺釘長度,隨后擴孔、攻絲。在股骨干外側裝鋼板,并使用皮質骨螺釘固定。最后,使用加壓螺絲進行加壓固定,術畢清洗傷口并縫合。
1.3.1 統計兩組手術持續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行走時間和骨折完全愈合時間等幾個指標。
1.3.2 使用anders 評分對患者治療后的髖關節功能進行評估。該評分總分為60 分。優秀:55-60 分,良好:45-54 分,差:35-44,失敗:35 分以下。
1.3.3 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靜脈血栓、髖內翻、內固定松動。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計算。治療指標等計量資料以(±s)方式表示,用t值進行檢驗。并發癥發生率等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用卡方檢驗。研究組和對比組之間比較用P值表示,當P<0.05 時,兩組比較符合統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研究組手術持續時間比對比組短,術中出血量比對比組少,下床行走時間和骨折完全愈合時間比對比組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比較,研究組治療優良率為27例(90.00%),對比組為20 例(66.67%),組間比較,研究組更高(P<0.05)。見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研究組肺部感染、靜脈血栓、髖內翻、內固定松動等并發癥發生率為2 例(6.67%),對比組為8 例(26.67%),組間比較,研究組更低(P<0.05)。見表3。
治療股骨粗隆間和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手術有很多種,本文僅探討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治療股骨粗隆間、股骨粗隆下骨折的臨床療效。研究的方法是與動力髖鋼板治療相對比。DHS 是一種通過使用滑動加壓螺釘對股骨頸進行固定的一種手術方式[3]。對尾部進行鋼板加壓固定,有一定的固定效果。但是這種手術方式,手術時間長,對患者機體傷害比較大,術中出血量大,且患者術后行動不方便[4]。加上并發癥情況比較多,臨床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PFNA 手術方法,手術切口小、操作比較簡單,適應癥比較多[5]。本研究采用改良后的防旋PFNA 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不僅提高了治療效果,還提高了患者關節活動功能[6]。通過增加旋轉刀片和主釘間的配合,減少了刀片的旋轉力,且對骨折端進行處理后,其支撐能力更好[7]。在嵌入內釘過程中,可以對周圍骨質產生嵌壓作用,獲得了較好的抗切割力[8]。通過靜態和動態鎖定的選擇和配合,可以提高骨折遠端的活動能力[9]。這種微創手術方式,對骨折端的肌肉組織和筋膜剝離比較少,術后行固定措施,可以減少手術時間,降低術后感染率[10]。
表1 兩組治療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持續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下床行走時間(d) 骨折完全愈合時間(d)研究組 30 30.08±8.85 163.07±80.48 7.78±2.65 56.88±3.65對比組 30 88.08±20.90 460.77±120.59 9.23±2.35 69.99±2.50 t 值 13.997 11.247 2.242 16.231 P 值 0.000 0.000 0.029 0.000

表2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比較[n(%)]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本研究中,研究組手術持續時間比對比組短,術中出血量比對比組少,下床行走時間和骨折完全愈合時間比對比組早(P<0.05)。這說明與DHS 相比,PFNA 在治療股骨粗隆骨折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研究組術后髖關節功能治療優良率為27 例(90.00%),對比組為20 例(66.67%),組間比較,研究組更高(P<0.05)。說明PFNA 手術對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比較明顯。研究組肺部感染、靜脈血栓、髖內翻、內固定松動等并發癥發生率為2 例(6.67%),對比組為8 例(26.67%),組間比較,研究組更低(P<0.05)。這說明,采用PFNA 來治療股骨粗隆間、股骨粗隆下骨折,不僅可以優化手術指標,還可以提高治療效果,并且能夠顯著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