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順英
(青海省大通縣人民醫院,青海 西寧)
顱內創傷是因頭部遭受重擊所導致的一種損傷類型,對于癥狀相對較輕的顱內創傷患者來說,在經過手術治療后,其病情通常能夠處在平穩的狀態之中,相應功能也會慢慢恢復。然針對重癥顱內創傷患者來說,則易于產生程度不一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同時在手術階段也易于損傷到患者的部分腦細胞,而后誘發患者產生許多層面的功能障礙,如認知、感覺以及語言等方面的障礙,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伴隨我國康復治療方式的不斷發展,在臨床工作中對于早期康復的認知程度也愈發深刻。現階段,在重癥顱內創傷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康復治療方式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治療方式。對此,本文主要研究高原地區重癥顱內創傷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臨床療效,現研究報告如下。
將本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5 月收治的38 例高原地區重癥顱內創傷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19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0 例,女9 例,患者年齡37~67 歲,平均年齡(49.65±12.35)歲;觀察組患者中,男12例,女7 例,患者年齡36~69 歲,平均年齡(49.06±10.90)歲。
1.2.1 納入標準
(1) 經過臨床診斷后,確診是重癥顱腦創傷癥狀的患者。(2)各項生命體征處在平穩狀態的患者。(3)未能夠配合于此次研究,未能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2.2 排除標準
(1) 排除存在嚴重的復合傷或是多發傷的患者。(2) 排除合并嚴重心臟病的患者。(3)排除存在腎臟功能損害的患者。(4)排除未能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運用常規治療方式,主要內容包括按時拍打患者的胸背,促進患者吸痰與排痰,幫助患者更換體位等。
觀察組患者運用早期康復治療方式,主要內容體現如下:建立早期康復小組,小組成員應由主管醫師以及康復師與護理人員組合而成[1]。在患者入院后,小組成員應全面評估患者的實際病情,還需針對患者的真實病情為其制定科學性的早期康復治療方案,待患者的生理狀況較為穩定后,則需引導其進行康復訓練。若患者處在昏迷狀態之中,那么則可運用被動運動以及物理治療的方式對患者實施康復治療,再者也應按時拍打患者的胸背,促進患者吸痰與排痰,為其更換體位[2]。還應運用針灸以及按摩等方式被動訓練患者的四肢,頭部以及軀干等。若患者處在清醒狀態,那么除去物理治療方式之外,還需強化對于患者的神經肌電刺激以及心理干預,多加鼓勵于患者開展抗阻力訓練。由床邊開展活動漸漸到步行訓練,而后再發展為發音,吞咽以及生活能力等方面的訓練。早期康復訓練次數:每日一次。早期康復訓練時間:應每次訓練5 分鐘后,再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增加時間至10 分鐘,15 分鐘或是20 分鐘每次。每間隔24 小時還需再次評估患者的真實訓練狀況,以便不斷完善患者的早期康復訓練方案[3]。另外,還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心率以及血壓等變化情況,若患者的心率>平臥時的1/3,或是血壓升高至>平臥時的1/5,亦或是血氧飽和度<90%,那么則應降低早期康復訓練的次數,縮短其時間,也可停止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全部患者在結束手術后,均密切觀察全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予以全部患者腦神經營養以及心電監護等方面的治療,還應了解患者是否產生了術后并發癥,如顱內高壓或是出血等,若一旦發現存在此情況,那么則需在第一時間予以患者對癥治療。
見表1、2、3。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CS、Barthel 指數評分(±s,分)
組別 例數(n) GCS 評分 Barthel 指數評分治療前 術后1 周 術后2 周 治療前 術后1 周 術后2 周觀察組 19 6.7±2.2 11.2±2.7 13.8±2.6 3.8±1.9 28.2±5.7 56.2±6.7對照組 19 6.8±1.8 8.0±1.9 10.7±1.9 3.9±1.7 26.5±5.5 31.5±6.8 t 值 — 0.562 5.176 6.006 0.902 5.003 7.226 P 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顱內創傷為腦外科所常見的一種急癥,雖說通過運用手術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挽回患者的生命,然針對重癥顱內創傷患者來說,若未及時進行早期康復訓練,那么則會致使患者產生殘疾的情況,不僅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會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導致患者的生活因此而受到嚴重的干擾與影響。而在此情況下,對重癥顱內創傷患者采取早期康復治療方式則顯得至關重要,這樣才更利于促進患者的有效恢復,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質量[4]。
早期康復治療強調于在患者的生理狀況處在穩定狀態之后,就迅速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不管患者是否已經轉出重癥監護室,還是是否撤除了呼吸機,都應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其基本目標在于快速恢復與增強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理能力,防范患者在手術過后產生后遺癥,且通過此方式也非常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讓患者能夠更為配合于臨床相關治療工作的開展,最終則能夠使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獲得最為快速的恢復。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復情況(n)%

表3 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出現率(n)%
在本次研究中,在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后,發現患者的GCS、Barthel 指數評分,均相較于之前獲得了顯著的提高,而根據此能夠得知,在治療重癥顱內創傷患者的過程中采取早期康復治療的方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顱腦損傷情況,增強患者的預后效果,迅速恢復其生活功能。并且,在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后,還有助于神經細胞形成和構建新的網絡,以便加快患者患側肢體的恢復速度[5]。所以,待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處在穩定狀態之后,需及時引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這對于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等方面均具備顯著的價值和意義。
西方康復醫學協會提出,在發病首日則對患者實施病情評估,為其制定急性康復方案,待患者各項生命指征處在穩定狀態后再對其進行康復治療,以保障患者的康復效果。現階段,在我國的相關報道之中,強調于在顱腦手術之后的48 小時到72 小時之間,指導或幫助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也有一些研究提出,應在手術之后的首日迅速開展康復訓練。在本次研究中,自患者入院首日,就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了全面評估,并為其制定了早期康復治療計劃,待患者生命體征處在平穩狀態之后對其進行了康復訓練,在手術過后2 周,發現進行早期康復治療的患者,其恢復人數要明顯高于進行常規治療的患者人數,利于快速恢復患者的自理能力。除此之外,在進行常規治療的患者之中,產生了心率加快方面的不良反應,而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之中,則并無此不良反應[6]。這則表明待患者各項生命指標處在穩定狀態后,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為一種具備安全性以及可實施性的康復治療方式,能夠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產生積極的作用。
再者,應明確的是,受高原地區重癥顱內創傷患者疾病特征的影響,所以許多患者的心理狀態均不夠平穩,這會直接影響到患者在康復訓練期間以及臨床治療過程中的配合程度,所以針對上述情況,還需注重對于患者進行心理層面的干預,一方面應注重和患者之間的溝通,了解患者的實際心理狀態,以便對其進行有所針對的心理干預[7]。另一方面還應多加鼓勵于患者,將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以及積極性均講述給患者,讓患者能夠自覺主動的進行康復訓練,以便加快患者的功能恢復速度,而患者的相應功能若獲得明顯的恢復,那么患者的心理狀態也能夠獲得明顯的改善,所以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在臨床之中務必要對此加以注意,以期在最大程度上促進患者的有效康復,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不可否認的是,在本次研究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次研究屬于一種回顧性分析的過程,對全部患者的研究與觀察時間均相對較短,所以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最終結果的準確度以及可信度,所以在日后還應多對此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析,以便完善研究設計內容,提高研究的準確度與可信度[8]。
總之,高原地區重癥顱內創傷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臨床療效要更為顯著,這種治療方式有助于加快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質量,且還能夠確保患者在整個康復治療過程中的安全性。所以,在高原地區重癥顱內創傷患者的臨床治療之中,可積極對其運用早期康復治療的方式,以便盡快達成重癥顱內創傷臨床治療的重要目標,使患者能夠滿意于最終的治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