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民
(臨朐縣寺頭鎮衛生院 醫學檢驗,山東 濰坊)
伴隨我國檢驗醫學的飛速發展,臨床化學檢驗檢測技術也隨之獲得了飛速的進步。以往所運用的生化檢驗檢測方式,則是以血清當作檢驗標本,然而血清分離卻耗時較長,所以會不利影響到臨床診療工作的有效開展。而伴隨我國化學檢驗技術的飛速發展,在臨床診斷之中對于快速生化檢測檢驗方式的運用也愈發的廣泛,據相關研究發現,在常規生化檢驗之中,應用肝素抗凝血漿實施檢驗,利于獲得精準的檢驗結果。對此,本文主要研究與對比肝素抗凝血漿和血清用于臨床生化檢驗檢測結果,現研究報告如下。
在本院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急診患者中選取50 例作為此次觀察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0 例,女性患者20 例,患者年齡20~51 歲,平均年齡(30.6±3.5)歲。
讓全部患者均保持空腹狀態,采集其肘靜脈血,分別運用促凝管實施血清分離,以及運用肝素鈉管實施血漿分離。抽取患者靜脈血6.0 毫升,肝素抗凝血漿組將靜脈血注進肝素鈉抗凝管中,血清組將靜脈血注入干燥管中,各3.0mL,將肝素鈉抗凝管實施顛倒混勻之后,實施離心處置,其速度需保持在3000rpm,時間一般為15min,取分離血漿當做備用[1]。干燥管中的血液完全凝固之后,將其放置在恒溫水浴箱之中,時間約為30min,實施離心處理,取分離血清作為備用[2]。逐一對血清與血漿實施檢測,每個樣本均需檢驗三次,最后取檢驗平均值實施統計分析。
①觀察與對比兩組臨床生化檢驗檢測結果,指標包括CR、AST、CK、CK-MB、BUN、LDH、K+、Na+、LPS、B-AMY、UA、CLU。②觀察兩組生化檢測準確率,分為準確、不準確二項指標。準確率=(準確例數)/本組患者數×100%。
采用SPSS 25.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LDH、K+、Na+、CLU 檢測值,數據對比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剩余指標對比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臨床生化檢驗檢測結果(±s,n)

表1 對比兩組臨床生化檢驗檢測結果(±s,n)
生化指標 肝素抗凝血漿組(n=50)血清組(n=50) t 值 P 值CR(umol/L) 56.89±42.39 56.80±41.50 0.007 >0.05 AST(U/L) 31.19±10.36 31.22±10.47 0.006 >0.05 CK(IU/mL) 150.57±40.45 150.59±40.50 0.002 >0.05 CK-MB(IU/mL) 13.83±4.77 13.80±4.67 0.039 >0.05 BUN(mmol/L) 3.90±1.29 3.89±1.30 0.030 >0.05 LDH(IU/mL) 165.27±36.07 190.87±35.83 2.479 <0.05 K+(mmol/L) 3.67±0.33 4.13±0.36 4.330 <0.05 Na+(mmol/L) 137.33±3.29 134.70±3.35 3.769 <0.05 LPS(U/L) 96.29±29.19 96.30±29.29 0.002 >0.05 B-AMY(U/L) 50.90±10.50 50.87±10.50 0.002 >0.05 UA(mmol/L) 390.60±35.09 390.13±35.10 0.001 >0.05 CLU(mmol/L) 5.35±1.42 4.09±1.30 3.226 <0.05
肝素抗凝血漿組生化檢測準確率高于血清組(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生化檢測準確率(n)%
一般來說,醫療糾紛的發生均與錯失診治最佳時機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性,所以在當前臨床診治之中,對患者實施快速診斷已然成為臨床工作之關鍵所在。而若想確保治療的效果,那么必須具有精準性的診斷結果,否則會直接造成治療失敗。并且,在患者獲知檢驗結果的需求不斷加大的同時,以往所運用的生化檢驗檢測方式,已難以滿足當前患者對于檢驗結果的迫切需求,這是由于以往在進行生化檢驗檢測時,則通常是將血清當作檢驗的重要標本,但這種方式的檢驗速度尤為之慢,會不利影響到患者的疾病診治[3]。而伴隨我國醫療技術的飛速進步,在臨床診斷之中也愈發注重于將血漿當作檢驗檢測的標本,所以肝素抗凝血漿檢測也越發受到臨床醫師與患者的認可,因此在當前臨床之中也被獲得了普遍的運用。
在本次研究之中,血清組與肝素抗凝血漿組在LDH、K+、GLU 和Na+的檢驗值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性,然在剩余指標的檢驗值上卻無明顯的差異性[4]。以導致上述情況產生的主要因素來說,能夠從下述幾個層面實施探析:其一,血液標本會產生輕度溶血的狀況,檢驗標本相對較多,要根據次序進行檢驗,而在此階段對于次序相對較后的檢驗標本來說,則會發生輕度溶血的狀況。并且,凝固的次序還會受標本采集次序的影響,凝固致使血小板產生破裂情況,而在這時K+入至血液之中[5]。同時,在離心操作血漿與血清的過程中,紅細胞也會受到嚴重損傷,使K+入至血液之中。其二,血液標本產生滲出情況,因具有細胞膜,細胞之中的環境與外在環境二者之間的濃度存在差異性,將細胞膜當做界限,兩側的離子彼此游離,并以K+為主,所以血清鉀的實際濃度也因此獲得了明顯的升高。其三,血液標本產生電極反應。對于肝素抗凝血漿組來說,肝素與血液產生反應,K+會受到一定影響,所以本組的K+會隨之降低,進而就會低于血清組的K+。其四,肝素抗凝血漿組中Na+含量較大,其主要因素為本組標本應用了肝素鈉管實施檢測。其五,因血清組的實際檢驗時間相對較長,所以血液標本細胞也會產生程度不一的代謝情況,會消耗葡萄糖,加快分解葡萄糖,而對于血漿組來說,其檢驗檢測的實際速度則相對較快,這不但能夠縮短實際檢驗檢測的時間,也利于降低分解與消耗葡萄糖[6]。所以兩組之間相比較,血漿組葡萄糖的實際含量則相對更高,體現為GLU 檢測值更高。
在此方面報道之中能夠得知,用血漿替代血清實施生化檢驗檢測時,檢驗檢測最終結果的誤差率要更為之小,而在此次研究之中,則表明血清與血漿生化檢驗檢測結果在LDH、K+、Na+、CLU 等相關指標之中有著顯著的差異性,所以能夠說血漿可提升檢驗結果的最終準確度。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還是有著一定差異,也不可將其徹底替代血清當作生化檢驗檢測的標本。
總之,以肝素抗凝血漿當作標本實施檢測,更利于保障生化檢驗檢測的實際準確度,然衡量到差異明顯的指標,所以也不建議簡單將血漿檢測替代血清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