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偉倫,吳艷華,蔡蘭花
(暨南大學醫學院第四附屬醫院/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中醫內科,廣東 廣州)
白癜風是臨床上非常多見的一種疾病,以白發、皮膚表面出現明白色斑片為主要臨床癥狀,臨床將歸類于色素脫失性疾病,發病后,會對患者的整個外觀產生嚴重的影響,尤其是暴露部位的白癜風,不僅會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嚴重者會能會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響[1]。中醫醫理論提出白癜風的發生與發展與風邪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風可定義為陽邪,容易侵襲患者陽位,所以該疾病的主要發病部位為面頸部、手背以及腰背,而腰背部正是腎之所主,故從發病部位來講,頭面部、腰背部位置出現白斑后應該加強祛風和血、補益肝腎的治療[2]。基于此,本文對68 首補益肝腎、活血祛風內服處方進行了綜合分析,探討白癜風中藥治療的規律,以期為白癜風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科學依據,現將詳細內容介紹如下。
選取2018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期間,我院開具的白癜風內服中藥處方178 首,接受處方法治療的患者年齡介于15-66 歲之間,年齡平均值為(31.48±5.49)歲,病程時間介于4 個月-15 年之間,平均病程時間為(9.25±3.08)年。
對178 首白癜風治療內服中藥處方進行總結分析,詳細統計出補益肝腎、活血祛風的出現頻次,并對出現處方的辨證特點、組方特點以及用藥的具體頻率進行詳細的統計與記錄。
研究結果顯示,在入選的178 首內服中藥處方中,共有68 首方劑以補益肝腎、活血祛風為主,當中共39 首方劑針對白斑作出了辨證,具體如下:
(1)白斑顏色:共有30 首方劑為白斑色白,9 首為白斑色粉紅。
(2)白斑邊界:共有31 首為白斑邊界清楚,邊緣的顏色相對較深,其余9 首則白斑邊界模糊。
(3)毛發變白:共11 首方劑辨證當中存在毛發變白。
(4)白斑部位:68 首方中共60 首對病變部位作了辨證,即:51 次為頭面部,48 次為腰背部,33 次為手背、上肢部,24 次為黏膜部。
(5)白斑病程方面:病程時間低于1 年者出現9 次,病程在1 年以上10 年以下者出了44 次,病程超過10 年者出15 次。
(1)以古方作為基礎進行加減,依據出現頻次較多為:二至丸合桃紅四物湯,共出現11 次;六味地黃丸合桃紅四物湯共出8 次;二至丸加減共出現7 次;左歸丸合桃紅四物湯頻共出現5 次,桃紅四物湯共出現4 次,六味地黃丸共出現2 次;浮萍丸共出現2 次。
(2)方劑當中多采用引經藥加減。由于白癜風不同的發病部位有著明顯的特點,例如以面部、胸部為疾病高發區,故很多臨床均采用了引經藥加減法對白癜風患者進行治療,且治療效果令人滿意。在本次研究中,對68 首方劑進行了詳細分結與統計,得出如下結果:方中以白芷使用頻次達到了27次,雞血藤頻次也達到了16 次;此外,也有一部分醫師采用隨證加減的方式開展治療,例如朱光斗先生得出,針對皮損處于頭面部的患者,加入白芷、羌活、升麻、桔梗以及藁本等中藥,若病變處于胸部,則加入了瓜蔞皮,薤白兩味中藥;腹部病變者入了烏藥、木香以及香附三味中藥;下肢病變病者加入了牛膝、木瓜、蠶沙以及萆薢幾味中藥;上肢病變則加入桑枝、姜黃以及雞血藤,泛發患者加入桔梗與牛膝。尹平醫生則在頭面部治療處方中加入了升麻與白芷;在胸腹部病變患者中加入了瓜蔞皮與郁金;在下肢病變患者藥方中加入了牛膝。李靈巧醫生在開具處方時,對白斑位于頭面部的患者增加了白芷與羌活,目的為引藥上行;白斑處于腰背部者,增加川續斷與杜仲,以發揮強腰引經功效;白斑處于四肢者則加入了桑枝與雞血藤。
本次研究顯示,在入組的68 首方劑中,使用頻次最高為蒺藜,其次為何首烏、補骨脂以及旱蓮草等。詳情見表1。

表1 68 首方中使用頻次處于前10 位的藥物種類(頻次/次)
白癜風在中醫學理論當中又叫做白癜、白駁以及斑駁等等,發病初期多呈現為點狀或者是片狀的乳白色斑,一邊斑片邊緣會出現稍微隆起的黯色輪,白斑出現以后面積會慢慢擴大,數目也會隨之增多,邊緣的顏色隨著病情進展逐步變深,一般況下,患者不會出現自覺癥狀,該病的病程時間非常高,而且完全治愈的機率也非常,臨床治療極為困難。中醫學當中對白癜風發病原因認知最早起源于《諸病源候論》這一醫書中,該書記載白癜風由“風邪搏于皮膚。致氣血不和”引發,而后《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當中又寫道:“疾癥以自面與頸項肉色突然變白,出現狀類斑點,無痛癢感,多因風邪搏于皮膚造成的令氣血失和而起,需盡量施治,若循日久,則會延及遍身。”這一內容充分說明,白癜風的發生是風邪外襲,導致的氣血失和引起。近年著名老中醫朱仁康主編的《中醫外科學》當中也有講道“肝腎不足,皮毛腠理失養則引發白斑”,說明先天性的稟賦不足,皮膚失榮以及腠理失養主發生白斑的主要原因,從這些醫家對于白癜風發病原因的講述中可以知道,白癜風的發生和風邪外襲、瘀血阻滯以及肝腎均有著密切的關系[3]。林夏提出,白癜風的根本為七情內傷、肝郁腎虛,又復感風邪、皮毛腠理為標,內部外邪相結合,最終導致患者機體氣血失和,絡脈受阻引發疾病,這是因為氣血失和之后,極容易造成氣血瘀滯,而皮膚失榮之后就會發生色素脫失的現象,病程持續,會累及到患者的肝腎,導致肝郁腎虛、陰精受損,若疾病久不得治,導致瘀血阻絡,濡養肌腠不良則會使病情惡化,所以中醫學理論認為,風是百病所長,最易襲人陽位,故風邪與濕熱經常會合并發生,共同邪侵犯患者的機體四肢、面部這些暴露在外的皮膚部位,而風性變數極大且進行速度快,極容易造成斑快速發展,久病則會對患者的腎造成損傷,其中泛發性質的白癜風,大部分是由局限性或者散發性疾病進展而來的,病程時間更長,患者的肝腎真陰耗損更為嚴重,精血補充不足,則會加重肌膚失養,惡化白斑病情,因此針對白癜風,治療須以補益肝腎作為重點,肝腎調理良好才是改善白癜風患者臨床預后的關鍵[4]。
在本次研究選取的178 首方劑當中大部分都是由多種治則構成,而且對方中使用的各類中藥進行統計后發現,在藥物出現頻次最高的前位10 位治則中,主要以補益肝腎、祛風活血,出現頻次高達68 次之多,由此表明,就白癜風疾病的病因制制來講,雖然歷代醫家側重有所不同,例如“諸病源候論”當中認為白癜風的發病機制主要為風邪搏于皮膚、加上氣血不和;“醫林改錯”則認為白癜風主要由血瘀皮里引發;而現代中醫朱仁康則認為該病的發病機制為肝腎不足、皮毛腠失理失養最引導致白斑;但是多數學者還是認為該病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結果,所以在治療方劑當中主要以多種治則為主,而在這類方劑中又以補益肝腎、祛風活血使用的最多,則此可知白癜風辨證治療的重點就是補益肝腎、祛風活血[5]。此外,此研究針對頻率出現68 次的補益肝腎、祛風活血方劑進行了全面分析和統計,結果發現,其中有30 首方劑針對白斑作出了辨證,且白斑顏色主要為白色與粉紅色為主,白色比例明顯高于粉紅色,而白斑邊界則多顯示清楚,少部分邊界顯示模糊;11 首方劑當中提到了毛發變白,從這一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運用該治則時,白斑辨證主要是白色白斑,邊界晃示清楚同時伴隨毛發變白。中醫學認為”腎之主色即黑色,肝血虛,腎精不足,會引發皮毛腠理失養,導致白斑,所以朱仁康醫生第一次提出,白癜風實際的發病原因就是肝腎不足,所以肝腎不足就會引發皮膚、毛發變白現象。在我國,古代醫家論白癜風時,主要以風邪相搏、氣血失和為主,比如“醫宗金鑒”中講到“白駁風生面頸間、風邪相搏白點斑,甚至會延至遍身,但無痛癢,治療需以消風涂脂痊為主,所以祛風必須貫穿于白癜風的整個治療過程。另有理論認為治風必須先治血,血行通暢,風自然滅除,所以祛風和血均是白癜風患者臨床治療的重點內容[6]。
本次研究顯示,在補益肝腎、活血祛風治則當中以頭面部、腰背、手背上肢部最為多見,中醫理論當中也提出的白癜風病發與風邪有著緊密的相關性,而風多為陽邪,更容襲陽位,所以患者以面頸部、手背以及腰背為主要病變位置這一理論相符,而腰背部正上腎臟主位,由此可見,說病變的部位講來,頭面部、腰背部這些位出現白斑的患者,治療需以祛風和血、補益肝腎為重點[7]。另外,在本次研究收集的68 首方劑當中,藥物使用最多的為白芷,出現頻次達到了26 次,主要用于治療頭面部病變,其次是雞血藤,出現頻次達到了16 次,主要以上肢用藥為主,而白芷主歸于肺、胃二經,具備極強的解表散風功效,雞血藤主肝、腎二經,主要功效為補血活血、舒經通絡,這與68 首方劑當中補益肝腎,活血祛風主要用于頭面、手背、上肢為主要發病部位的結果基本一致。
另有研究顯示,白癜風的發生與發展除了受到遺傳、精神神經創傷等因素影響外,所患者身的自身免疫與黑素細胞受到破壞以及黑素系統代謝功能異常也有一定的相關性,而在本研究選取的68 首以祛風和血,補益肝腎為主的內服中藥處方藥物使頻率高最的前10 味中藥當中,均包括了蒺藜、赤芍、川芎以及補骨,這幾味中藥的主要功效即是激活患者的酪氨酸酶活性,幫助黑素細胞的生長,尤其是當中祛風功效、活血化瘀較好的蒺藜,使用頻率最高,且在補益肝腎功效方面也以蒺藜、赤芍、川芎以及補骨脂的使用頻次較多,這也充分證實了祛風活血、補益肝腎為臨床治療白癜風治療的主要原則[8]。
綜上所述,對于白癜風患者而言,無論是治則還是藥物的使用方面,祛風和血、補益肝腎均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別是對于白斑色澤較白,邊界顯示清楚,病變病位以頭面、腰背以及上肢部為主,且病程介于1-10 年的患者,更要將祛風和血、補益肝腎貫穿于疾病治療的整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