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莉,汪瑤,王沙沙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中心醫院神經內科,重慶)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019-nCoV),簡稱“新冠肺炎”,是一種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1],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普遍易感,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2]。截止2020年2 月23 日,重慶市累計確診575 例,死亡6 例,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為了解新冠肺炎期間我市居民的知識掌握情況、心理狀況和行為特征,我們于2020 年2 月25 日對重慶市市民進行了新冠肺炎相關知識的問卷調查。
按完全隨機抽樣的方法,以重慶的市民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18-80 歲的居民;②自愿參加問卷調查;③非醫學背景成員。
查閱文獻,閱讀國家衛生健康委頒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流病學調查報告[3]、防治方案[4-6],自行設計2019-nCoV 相關知識、態度、行為問卷,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借助微信平臺,采用滾雪球抽樣法選取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在微信平臺上在線填寫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對2019-nCoV 的認知情況、態度、行為等。認知方面共10 題,態度方面共15 題,行為方面共16 題。答對一題計1 分,答錯計零分。認知水平分為低認知水平、中認知水平、高認知水平,總分為10 分,≥8分界定為高認知水平,5-8 分為中認知水平,<5 分為低認知水平。心態包括害怕和心態良好,≥13 分為心態良好,1-12 分害怕。行為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14 分為積極,1-14 分為消極。問卷前言附知情同意,簽訂知情同意書后才可以答題。
應用SPSS 17.0 計算所有研究對象及變量的數據,率用百分比表示。描述研究對象一般人口學特征,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居民的新冠肺炎知識、態度、行為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居民對新冠肺炎認知水平的影響因素采用有序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計算比值比和95%的置信區間。居民對新冠肺炎良好行為和態度影響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計算比值比。P<0.05 有統計學差異。
研究樣本共1176,男性407(34.61%),女性769(65.39%),平均年齡38.21±12.07,高學歷人員占55.10%,城市人口占69.13%。
研究共回收問卷1230 份,其中有效問卷1176 份,有效應答率為95.61%(1176/1230)。 研究對象人數來源于重慶市五大片區,依次為:萬州片區(369,31.38%)、主城片區(279,23.72%)、永川片區212,18.03%)、涪陵片區(212,18.03%)、黔江片區(104,8.84%)。
全市居民對2019-nCoV 的認知水平:大部分人群處于中等水平,占54.68%;高等認知水平占 41.58%。在易感人群項目中,67.09%居民認為所有人群易感,有29.25%居民認為,僅有老年人和兒童易感。在新冠肺炎臨床表現中,99.91%人群了解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系統癥狀,57.82%居民了解新冠肺炎的消化道癥狀。不同人群的認知情況比較,女性、年齡組在30-49 歲、居住在城市和文化程度高者更高。卡方檢驗顯示,年齡、學歷、居住地對2019-nCoV 認知影響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序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城市居民對2019-nCoV “高認知水平”是農村的1.55 倍;大學文化的居民對2019-nCoV “高認知水平”是小學學歷0.56 倍;大學文化的居民對2019-nCoV “高認知水平”是高中學歷0.74 倍。
全市居民對2019-nCoV 表現出積極的關注,表現出害怕情緒占57.57%,55.52%居民睡眠受到影響,但87.42%居民表示對此次疫情能積極面對。卡方檢驗顯示,年齡、性別、居住環境對2019-nCoV 態度影響有統計學意義(P<0.05)。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每增加一歲,居民害怕程度增加1.38 倍。
良好行為占69.34%,幾乎所有居民(99.67%) 能夠采取積極的防護措施,99.67%居民會積極配合社區居委會管理,98.13%的表示會主動幫忙宣傳新冠肺炎預防措施,99.49%主動報告武漢接觸史。19.39%表示不會主動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卡方檢驗顯示,年齡、性別、地域對2019-nCoV 行為影響有統計學意義(P<0.05)。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年齡每增加一歲,居民良好行為程度增加1.26 倍。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暴發,受影響的國家和地區的數量不斷增加。盡管國內新確診病例及疑是病例逐漸減少,但疫情仍未得到基本控制。最新發現表明,流行病將繼續增長,并可能在高峰時間很快達到高峰,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際實施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最好的措施是持久和嚴格的自我隔離[7]。因此在我們已掌握了一些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學特征及其有關知識的前提下,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利于疫情的控制。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重慶市居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疾病性質、易感人群、傳播途徑、預防措施等有了一定的認知。這有利于居民在出現類似癥狀后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造成損失,有利于傳染源的及時發現并隔離。但是僅有57.82%居民了解新冠肺炎的消化道癥狀,67.09%居民認為所有人群易感,因此健康教育宣傳仍需要進一步澄清這些知識誤區。城市居民對2019-nCoV“高認知水平”是農村的1.55 倍,農村地區的僅33.88%居民高認知,這可能與農村日常接觸健康衛生信息比城市少有關[8]。我們在工作中,應積極探索適宜于農村的健康教育模式和手段,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的特點,采取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相結合的方式[9],提高農村2019-nCoV 防治知識認知水平。

表1 研究對象人口學特征(n,%)

表2 不同特征人群對2019-nCoV 的認知、態度、行為相關因素分析

表3 不同特征人群對2019-nCoV 認知結果影響的有序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表4 不同特征人群對2019-nCoV 態度結果影響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表5 不同特征人群對2019-nCoV 行為結果影響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2019-nCoV 的態度調查顯示,57.57%居民對2019-nCoV表現出害怕情緒。因為突然遇到重大疫情,擔心患病,對疾病治療和預后不明確,均能造成恐懼心理[10]。87.42%居民表示對此次疫情能積極面對。這可能與衛生行政部門主動引導,一方面通過官方渠道發布權威信息,告知市民疫情進展和應對方法,避免了恐慌情緒的盲目擴大;另一方面對醫療機構提出嚴格的工作要求,確保充足的人力物力應對市民的就醫需求,同時人們采取了一定的預防措施有關,致使對疫情的控制持樂觀態度有關[11]。人口學特征對2019-nCoV 疾病態度影響研究中發現,每增加一歲,居民害怕程度增加1.38 倍。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患者不但各系統組織器官生理機能衰退,其生活環境、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等也會發生相應變化,進而導致負性情緒如恐懼害怕等隨之變化[12]。這就提示我們在防控疫情時,老年人的心理狀況也需要引起重視。
居民對2019-nCoV 的行為調查顯示,99.67% 的居民能保持良好的行為,能主動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嚴格居家隔離,且積極配合社區管理,有疫區或者確診病人接觸史時,主動上報,顯示居民具備自我防范意識和良好的就醫意識,并能避免將疾病傳染給他人。有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延長,居民感知疾病的嚴重性會從80%下降至30%[13],這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嚴防疫情后期,居民感知2019-nCoV 嚴重性能力下降,健康行為下降,導致疫情再次擴散。不同特征人群對2019-nCoV 行為結果影響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男性的良好行為是女性的1.32 倍,這可能與男性處理信息速度與執行力整體高于女性有關[14]。這提示我們要加強對女性的健康教育及行為監督。
本次重慶市普通居民對2019-nCoV 調查顯示了較好的結果,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能夠積極面對,保持良好的行為,執行國家的相關制度,雖然對疾病的認知存在問題,但通過積極的健康教育,相信會更好。本次的調查時間倉促,居民平均年齡較低,可能存在高齡人群缺失現象,當然也可能與此次調查是線上調查,使用電子設備的以年輕人居多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