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慧琴
(武穴市中醫醫院,湖北 黃岡)
肛瘺為醫學領域常見和多發性疾病,病灶位置主要為肛管直腸、正常皮膚異常通道內。患者臨床多表現為肛門腫脹、瘙癢、疼痛,瘺外口有粘液性分泌物和膿血。現階段此種疾病以手術治療為主,但由于肛門為主神經分布豐富且敏感性較高,因此常會使得患者術后有較強痛感,持續時間較長,嚴重影響治療后。加之患者機體受到損傷,常會出現術后尿潴留,若干預不當采用有效方式控制,則會提升患者痛苦。有學者提出整體護理時,術前進行心理控制,術后采用有效方式進行康復護理,可有效控制不良狀況[1]。現選取我院肛瘺患者,分析整體護理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3月我院收治的70 例肛瘺患者,對照組35 例,男20 例,女15 例,年齡25~45 歲,平均(35.27±1.54)歲,病程4 個月~2 年,平均病程(1.05±0.41)年;觀察組35 例,男19 例,女16 例,年 齡26~46 歲,平均(35.35±1.48)歲,病程5 個月~2 年,平均病程(1.12±0.42)年,患者基礎信息差異小P>0.05。
對照組術前進行常規準備,術后對癥干預,抗感染治療率,同時也為患者進行出血指導。
觀察組患者則為圍術期整體護理。主要包括心理疏導、排尿干預、疼痛護理和飲食護理。心理疏導,患者進行手術時常會存在焦慮和恐懼等情緒,若未得到有效疏導則會產生恐懼和焦慮。因此護理人員需以患者自身狀況為前提,通過耳穴貼壓和穴位敷貼的方式干預,降低患者術后痛苦預后尿潴留。
疼痛干預。協助患者取仰臥位,之后通過按摩或穴位刺激的方式,幫助患者緩解術后疼痛。采用健康宣教方式使得患者正確面對疼痛,實現精準認知。同時也為患者營造良好病房環境,使得患者可保持身心放松,有效降低自身疼痛。最大限度藥物坐浴,每天做少坐浴15min,依照患者疼痛證型不同,選擇不同配方藥物。
排尿感染。幫助患者養成正確排尿習慣,提升排尿信心。排尿時時刻保持舒適體位,加快排尿。鼓勵患者多飲水、多喝湯,促使其盡早排尿。叮囑患者適當下床運動,促使膀胱功能恢復。排尿時也可打開水龍頭,誘導患者排尿。溫水沖洗也可采用熱敷膀胱方式提升管排尿功能。
飲食指導。為患者制定飲食計劃,保持飲食結構合理性,適當提升健脾功能,主要為橘子皮茶,蓮子粥和冬瓜湯、蘿卜湯,也可適當攝入水果,補充維生素。
(1)對比患者疼痛評分,主要采用VAS(視覺疼痛評分)總分為0~10 分,得分越高疼痛越嚴重。主要分析患者干預后1d、2d、3d 評分。(2)對比患者術后尿潴留狀況,其中主要分析患者尿潴留、尿路刺激征、導尿發生率。(3)對比患者自我護理技能評分,主要采用ESCA(自護能力量表)其中主要從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識評分。總分為172 分,得分越高自我護理能力評分越高。
用SPSS 23.0 處理數據,以χ2檢驗計數資料(%、n),以t檢驗計量資料(±s),P<0.05 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1~3d 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
表1 患者疼痛評分(±s,分)

表1 患者疼痛評分(±s,分)
組別 例數 干預后1d 干預后2d 干預后3d對照組 35 5.76±1.02 3.75±0.62 2.94±0.42觀察組 35 4.35±0.76 2.69±0.54 1.35±0.51 T 6.558 7.627 14.238 P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尿路刺激征和尿潴留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

表2 患者尿潴留發生率(n,%)
觀察組患者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等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
表3 患者自我護理技能(±s,分)

表3 患者自我護理技能(±s,分)
組別 例數 自我責任感 自我護理技能 自我概念 健康知識對照組 35 20.16±1.49 12.68±2.76 15.78±2.74 29.14±1.42觀察組 35 23.68±1.57 16.82±1.47 18.92±1.64 35.24±2.74 T 9.321 7.832 5.817 11.694 P 0.000 0.000 0.000 0.000
肛瘺為肛腸科常見疾病,也被稱之為肛門直腸瘺,年齡群體和中老年患者均會發病。肛瘺主要表現為肛門腫脹和疼痛,有發病率和復發率高的特點,不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也會提升患者心理負擔[2-3]。現階段肛瘺患者主要以手術方式治療,但術后患者常會出現疼痛和尿潴留,同時對患者預后效果產生影響,本次主要對不同護理方式進行分析。
圍術期綜合護理時認為由于患者皮膚組織損傷以及修復均會引發疼痛,也會影響患者呼吸功能和循環以及消化功能,因此在為患者進行護理時不僅需重視疾病康復也需重視疼痛控制,通過此種方式提升干預效果[4-5]。疼痛護理時主要方式為按摩以及體位干預,通過此種方式有效減少肢體疼痛,但也需接受健康認知鼓勵其接受疼痛。最后通過環境干預為患者營造舒適疾病治療和護理環境[6-8]。最后為坐浴,從藥物作用方式幫助患者降低疼痛,提升康復效果。心理護理時以心理疏導為主,同時也為患者采用穴位按壓的方式幫助患者降低不適。排尿護理,以幫助患者養成良好排尿習慣,提升排尿自信為主[9-10]。通過鼓勵患者多飲水、多喝湯以及下床運動等方式,有效提升膀胱功能,也可通過外界各種輔助方式幫助患者排尿。飲食指導時主要目的為提升飲食合理性,提升脾胃功能,提升機體素質,進而提升疾病康復效果。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疼痛評分有明顯降低P<0.05。此種狀況和患者綜合干預后,肢體和病灶均得到有效控制有關,因此疼痛評分更低。對比患者尿潴留以及導尿機率時發現,觀察組更少P<0.05。由于患者排尿功能更為正常同時疾病恢復效果更好因此尿潴留等發生率更低。對比患者自我護理技能時發現,觀察組患者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等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此種狀況和患者接受護理后各知識掌握度更高同時責任感更強因此評分更高。
綜上所述,為肛瘺患者進行圍術期整體護理時可有效降低尿潴留,術后疼痛,提升自我護理技能,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