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玲
(東莞市南城區西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東 東莞)
高血壓是臨床中極為普遍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誘因,多發于老年人群。高血壓的主要病因是體循環動脈壓增高,臨床癥狀為頭暈、頭痛等,隨著病程的延長以及病情的發展,極易誘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若沒有及時進行治療,可使多個器官功能受損,嚴重者將危及病人生命[1]。由于文化程度等其他因素使大多數老年病人缺乏對疾病的認知,同時忽略了對血壓水平的監測,不遵守醫囑按時服藥,血壓水平難以控制,導致病情惡化[2]。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是使病人了解疾病、掌握正確生活習慣的重要途徑。本研究對我院2018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接收的40 例老年高血壓病人分別實施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試分析優質護理干預在該疾病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對2018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我院接收的40 例老年高血壓病人進行研究,所有病人均遵循自愿原則,經詳細了解后均簽署相關文件并參與研究,審批通過。以干預方案的不同進行分組,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各20 例。參照組中男14 例,女6 例;年齡61~82 歲,平均(71.2±2.3)歲;患病時長2~21 年,均值為(8.5±3.1)年。實驗組中男12 例,女8例;年齡63~83 歲,均值為(72.4±2.2)歲;患病時長1~24 年,平均(9.2±3.3) 年。全部病人一般病例信息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1 參照組
參照組病人予以一般護理,疾病知識講解、生活指導、指標觀察檢驗、血壓監測、藥物治療等;引導生活中的自我護理方式、并發癥的預防、調整心態及運動鍛煉等,提升病人對生活和恢復健康的信心,使病人能保持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面對疾病。
1.2.2 實驗組
實驗組予以優質護理干預,(1)入院指導:護理人員對病人的信息進行登記,并詳細了解病人信息,發放健康教育管理手冊,護理人員應詳細將高血壓的病因、危害、治療方式、治療效果及注意事項講解給病人及其家屬,積極與病人進行交流,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高治療配合度[3]。(2)心理指導: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主動與病人交談,言行要柔和親切,及時對病人的消極心理進行安慰。盡可能的得到病人家屬的支持,鼓勵病人家屬對病人的關懷與開導。(3)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根據病人情況為其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進食一些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多飲食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保證充足的營養攝入,禁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待病人病情好轉后,可根據病人的飲食喜好對飲食結構進行適當調整,以提高其食欲,從而保證病人機體足夠的營養支持[4]。(4)生活護理:老年病人體質較弱,護理人員應保證病房溫度適宜,適當的通風散熱,做好清潔工作,為病人營造一個干凈溫馨的環境。同時,培養病人形成良好的生活自律習慣,注意休息,定時服藥,合理飲食,適當的運動等。(5)自我監測血壓指導:醫務人員應向病人講解合理的血壓水平,指導病人正確使用血壓檢測儀,并做好檢測記錄,掌握自我監測血壓指標的方法,于每天早晨起床時、上午十點、下午三點、晚上臨睡前定時監測血壓共4 次[5]。(6)出院指導:通過定期隨訪對病人的病情和改善狀況進行詢問,并對病人及家屬的疑問認真解答,提醒病人正確用藥,注意不良反應的發生,督促病人定期復查就診。
觀察比較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的血壓水平(舒張壓、收縮壓)、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評估。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SF-36)對病人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表明病人的生活質量越好。
由表1 數據可知,干預后,兩組病人的血壓水平均較前降低,且實驗組的血壓控制效果比參照組更好,組間比較有較大的差別(P<0.05)。
表1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的血壓水平比較(±s,mmHg)

表1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的血壓水平比較(±s,mmHg)
組別 例數 收縮壓 舒張壓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 20 170.58±11.15 126.14±10.12 108.46±7.45 79.17±5.34參照組 20 170.76±12.22 139.47±11.23 107.25±7.51 90.84±5.33 t 0.049 3.943 0.512 6.917 P 0.961 0.000 0.612 0.000
由表2 數據可知,實驗組病人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比參照組高,組間比較有較大的差別(P<0.05)。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后生活質量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后生活質量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 生理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環境功能實驗組 20 78.34±4.13 77.19±4.53 74.56±4.39 79.13±4.37參照組 20 69.23±3.57 60.26±3.24 61.15±3.84 70.36±3.48 t 7.463 13.594 10.282 7.021 P 0.000 0.000 0.000 0.000
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的深化,老年高血壓成為老年人群中極為普遍的疾病,對社會、病人以及病人家庭均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和負擔[6]。該病病程較長,病人長時間承受病痛的情況下治療耐受性下降,用藥依從性降低,導致預后效果不佳。諸多研究表示,通過積極的治療和合理的護理干預,可以使高血壓病人的血壓水平維持在合理范圍內,提升病人的生活質量[7]。因此,病人需要掌握高血壓的基本知識,保持良好的治療配合度,改善不恰當的生活方式。
優質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方式,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為原則,關注病人的身心健康,通過與病人主動溝通,對病人的心理狀態進行正確評估,并對病人的消極情緒及時安撫疏導,緩解或消除病人緊張、壓抑的心理,增強病人對醫務人員的理解,提高配合度;對病人實施健康知識教育,能夠強化病人對高血壓疾病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了基礎認知[8]。護理人員對病人進行合理的生活指導,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著手,如運動、睡眠等,幫助病人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為病人提供良好的病房環境,有助于病人保持心情舒暢,對于改善其心理狀態具有較大的積極影響,可促進病人的身體恢復;指導病人按照醫囑正確用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從飲食方面,為病人提供營養合理的飲食方案,指導正確的飲食習慣,減少高脂肪類食物的攝入,從而降低血壓升高的風險,使血壓水平維持在正常范圍內;自我監測血壓是病人對治療效果最直觀的感受,也是維持病人堅持治療的動力;出院指導強化了病人日常護理能力,使病人出院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疾病管理意識[9-10]。從本文結果可知,實驗組病人干預后的血壓水平得以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參照組(P<0.05);同時實驗組病人的各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也比參照組高(P<0.05)。
綜上所述,在老年高血壓病人中采取優質護理干預具有較理想的效果,能夠較好的提升血壓控制效果,從而使病人的生活質量水平得以提升,可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