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梁曉嬋,王淼
(茂名市中醫院 骨三科,廣東 茂名)
股骨頸骨折及股骨頭壞死是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因骨關節退行性變及反應力低下等原因是髖關節置換術的主要群體[1]。THA 患者常需臥床制動,且受疼痛等并發癥影響,使患者易產生抑郁等不良情緒,明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THA 術后常規護理只能滿足患者治療需要,無法明顯改善患者術后運動功能效果[2-3]。隨著中醫事業的不斷發展,中醫護理理論及中醫護理技術的臨床應用范圍逐漸擴大,我院將中醫護理技術應用于THA 患者,以探究其對術后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及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我院骨科收治住院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40 例,納入標準:符合髖關節置換術的適應證標準;精神狀態正常,可以配合護理操作;除手術部位外,體表皮膚完整,無過敏或病變;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標準:有其他系統嚴重損傷疾病或慢性病;凝血功能明顯異常,或已存在術后嚴重并發癥患者。以2017 年1~12 月收治的18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10 例,女性8 例,平均年齡(64.16±10.87) 歲,單側14 例,雙側4 例;以2018年1~12 月收治的22 例患者作為觀察組,給予常規護理聯合中醫護理的護理方法,其中男性11 例,女性11 例,平均年齡(66.02±11.04) 歲,單側16 例,雙側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按照THA 術后護理常規執行。如病情觀察、引流管護理、體位管理及飲食指導等。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中醫護理。具體實施過程如下:①中醫恢復護理:中醫恢復護理是為了加強手術治療效果,針對THA 術后常見并發癥,采用中醫護理技術進行防治的護理方法。THA 患者術后常見并發癥包括:疼痛、肢體腫脹、感染及下肢靜脈血栓等,因此,中醫恢復護理針對性采取:耳穴埋豆技術、熱奄包技術及穴位貼敷技術等。耳穴埋豆技術:主治淤血阻絡證,適用于術后疼痛及各種扭挫傷。選取神門、髖、上耳背等穴位,由護士消毒耳廓后,將帶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貼貼于患者相應穴位,按壓耳貼,使其感受到“痛、熱、麻、脹”等“得氣”感覺。每次按壓1 個穴位不得超過1min,3~5 次/日,可左右耳交替進行。熱奄包技術:主治氣滯或氣虛血瘀證,適用于各種痹癥及傷筋證等,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取加熱后中藥藥包(姜黃、大黃、黃柏等)置于患者患處,溫度一般控制在50℃~70℃為宜,涼后更換,20min/次,1 次/日。中藥貼敷技術:主治氣血兩虛證,具有行氣補血,調理陰陽的作用。將一定劑型的藥物貼敷于體表穴位,通過對穴位的刺激激發經氣運行。選取承山、殷門等穴位,將藥物膏對準穴位貼敷,每次6~8h。②中醫功能鍛煉:老年患者運動功能下降,恢復較慢,臥床過久易出現關節僵硬、伸屈不利、關節疼痛等,多見經脈麻阻證、氣滯血淤證或痰淤阻絡證。中醫認為,“久臥則氣耗”,活動可使氣血通暢,筋骨、臟腑得到濡養,利于THA術后運動功能恢復,因此,應鼓勵患者盡早活動,先被動活動按摩下肢及髖部,再指導患者主動伸屈髖部、股四頭肌等張收縮練習,隨后逐漸過渡到站立位行走訓練。③中醫情志護理:患者常因疾病本身或手術應激引起應激反應,造成氣血失和、陰陽失調、臟腑氣機升降異常,不利于筋骨修復。患者術后常出現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護士應注意觀察患者術后情緒變化,如以憂思情緒為主,應鼓勵開導患者,了解患者憂思之處,幫助患者解開心結;如以悲痛情緒為主,應幫助患者進行呼吸吐納訓練,放松心情,為患者講解治療成功者的案例,幫助患者緩解悲傷情緒,增強治療信心。
①Harris 髖關節評分[4-5]:從疼痛程度、關節畸形與活動度、生活能力與行走能力等4 個方面進行髖關節功能評分,評分越高說明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好。單側髖關節手術記一側評分,雙側髖關節手術記錄雙側評分,取兩者均值作為最終評分。②并發癥發生率:統計患者術后發生肢體腫脹、靜脈血栓、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人數/各組總人數×100%。③護理滿意度評分:由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評價表評估,內容包括:護患溝通、護理技術、效果評價等內容,評分越高說明患者滿意度越高。
見表1,觀察組患者干預后Harris 髖關節評分及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Harris 髖關節評分及護理滿意度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Harris 髖關節評分及護理滿意度比較(±s ,分)
分組 例數(n)Harris 髖關節評分 護理滿意度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22 60.33±7.48 76.33±7.08 80.18±8.16 93.18±7.74對照組 18 61.84±8.55 68.35±6.95 79.07±7.84 83.57±8.54 P>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
老年髖關節手術患者,受到手術及外傷刺激可激活凝血機制,增加患者血液黏稠度,患者發生靜脈血栓的風險增加,術后切口水腫,長期臥床,靜脈回流不暢,易引發肢體腫脹,導致老年髖關節手術患者并發癥高發,嚴重影響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中醫療法已在臨床治療與護理當中有廣泛的應用,因此我院結合THA 常見并發癥,適當選取了耳穴埋豆、熱奄包技術及中藥穴位貼敷技術,在髖關節功能評分及并發癥防治方面療效顯著。
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患者Harris 髖關節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中醫護理技術的應用,全面提高了患者髖關節功能。這可能與耳穴埋豆技術減輕了患者疼痛、熱奄包技術減輕了肢體腫脹及穴位貼敷技術舒經活絡有關。全息理論認為,耳部有身體各部位的反射區域,刺激相應區域可通經止痛,達到對患處的治療作用,埋豆亦可刺激神經,釋放內源性阿片肽,減輕疼痛,改善情緒。熱奄包技術主要通過藥性和熱療作用達到防病治病目的,姜黃、大黃及黃柏具有清熱燥濕,涼血解毒,通經止痛之效,通過加熱使藥物有效成分經皮膚、孔竅等途徑吸收,沿著經絡遍布全身,對免疫系統及神經系統起調節作用,其原理是:氣載藥行,外施于表,透達腠理;此外,藥物吸收,通過熱刺激對經絡進行調節,使患者得到雙重治療效果[6-7]。承山和殷門都歸經于足太陽膀胱經,刺激承山穴有利于舒經活絡、通脈理氣,刺激殷門穴則有利于舒經活絡、強腰健膝,因此中藥貼敷技術的應用,可有效調節手術后臟腑功能失調,扶正祛邪消腫止痛。通過實施以上3 種中醫護理措施,觀察組Harris 髖關節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而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因此,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價高于對照組。
總之,常規護理聯合中醫護理在提高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軀體功能、護理滿意度及減少術后并發癥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提高了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