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萍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
胃腸道腫瘤屬于消化道腫瘤病,發(fā)病部位集中于胃腸道。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多數患者治療時已經進入晚期[1],錯失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臨床上多采用化療手段治療,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但由于化療治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組織造成損傷,引發(fā)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因此患者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我們根據每位患者的表現采取個案護理管理模式,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本文旨在討論個案護理管理模式對胃腸道腫瘤化療患者的影響,選取我院80 例胃腸道腫瘤化療患者,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胃腸道腫瘤化療患者80 例,采用隨機單盲研究法平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18~75 歲,男22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59.623.51)歲;對照組患者年齡19~76 歲,男23 例,女17 例,平均年齡(59.383.62)歲。納入標準:(1)均符合臨床進展期胃腸道腫瘤診斷標準[2];(2)年齡≥18 歲者;(3)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合并心、肺、肝、腎等代謝系統慢性病變者;(2)精神障礙及溝通不全者;(3)不愿意參與本次研究者。本次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會審核通過,獲得研究權限。兩組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管理,化療前給予患者常規(guī)指導,化療后干預患者飲食、生活,做好并發(fā)癥護理等。觀察組給予個案護理管理模式,具體方法如下:①加強個案護理管理人員培訓。由于個案護理管理模式尚未在臨床廣泛應用,屬于一種新型管理模式,因此需要對胃腸道腫瘤負責護理隊伍進行培訓與學習,如培訓中講解胃腸道腫瘤化療中常見臨床問題和干預措施,分享個案護理管理案例,學習臨床溝通協調技巧等,掌握相關注意事項等。②化療前對患者發(fā)放胃腸道腫瘤健康知識手冊,指導患者做好化療前的準備工作,并向患者解釋手冊中的相關內容,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理解。護理人員注意病房訪視患者,向患者介紹化療方案、不良反應和干預方法,并且指導患者放松訓練,尤其是注意飲食,禁止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③化療期間進行個體化的護理和指導,個案護理管理人員每日都要來病房訪視,和患者展開深入的交流,讓患者了解更多腫瘤知識,能夠主動配合臨床治療,樹立正確的治療觀念,不要懼怕疾病,護理人員可向患者講述臨床真實治愈案例,增強患者的信心,并指導患者在化療期間完成日記,用來鼓舞自己,記錄艱辛歷程,時刻提醒自己要積極接受治療,管理好自我情緒,加強護理干預和自我管理。一旦發(fā)現患者存在心理問題,需及時邀請心理護理專家進行疏導,并且評估治療計劃是否進展順利,如有并發(fā)癥等異常情況,及時上報醫(yī)師,根據患者臨床反應加強健康宣教和針對性指導。④出院時完成對患者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tài)的評估,并且發(fā)放胃腸道腫瘤出院健康手冊,包括在家患者需要注意事項,保持好飲食健康均衡,減輕患者負性情緒的干擾。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心理狀態(tài)評分。參照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3],共有20 個條目,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抑郁心理狀態(tài)越差。運用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組織編制的QLQ0C30 生活質量核心問卷[4],有五項維度,每項維度均有15 各條目,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本次數據導入統計學軟件SPSS 17.0 處理,標準差(±s)代表計量資料,t檢驗;%代表計數資料,χ2驗證,P<0.05 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管理前兩組患者焦慮(SDS)、抑郁(SAS)評分無差異,管理后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下降,且觀察組SDS、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管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SAS SDS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觀察組 40 42.366.25 26.484.13 44.416.58 28.305.24對照組 40 42.736.79 32.395.27 44.276.35 34.365.31 t/0.061 5.537 0.184 5.558 P/0.951 0.000 0.854 0.000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軀體功能 角色功能 認知功能 情緒功能 社會功能觀察組 40 3.540.23 3.890.27 3.660.67 3.700.54 3.790.95對照組 40 2.220.19 1.700.28 1.730.67 1.800.64 2.220.60 t/27.984 36.609 12.883 14.350 8.837 P/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胃腸道腫瘤在臨床上有著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由于臨床化療治療藥物多數無靶向性目標,對于患者胃腸道病灶及周邊都會產生放射性,因此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還會損傷到周邊正常細胞和組織,讓很多患者對化療治療不認可。根據資料文獻報道,胃腸道腫瘤患者化療過程中不僅承受生理上的疼痛,同時還有心理沖擊引起的焦慮、恐懼和抑郁情緒[5],面對惡性嘔吐等胃腸道癥狀群及不良反應,患者在生活中態(tài)度消極,無法保證正常生活。很多患者對化療的警惕心過重,任何化療期間的微小異常癥狀都會產生一系列不好的聯想,這種心理無形中增加了心理負擔,軀體癥狀惡化加速。當前胃腸道腫瘤護理管理中缺乏針對性服務,采取的護理模式普遍適用于胃腸道腫瘤基本癥狀[6],但是不能在評估患者個體心理狀態(tài)和健康情況后進行個案管理,只關注腫瘤本身的發(fā)生、進展和預后,忽視了患者心理健康及不良情緒的疏導。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管理前兩組患者焦慮(SDS)、抑郁(SAS)評分無差異,管理后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下降,且觀察組SDS、SAS 評分分別為(26.484.13)分、(28.305.24)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個案護理管理模式不僅針對胃腸道腫瘤化療期間出現的生理不適進行干預,同時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改善,當發(fā)現患者情緒低落時及時開解患者,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交流,讓轉移患者注意力,如對化療治療手段不了解感到擔憂,可向患者解釋這種治療方法的目的及意義。在個案護理管理模式實施前醫(yī)院加強護理隊伍的培訓,其目的是讓護理人員充分了解個案護理管理內容,并落實到臨床中,主動發(fā)揮出職業(yè)優(yōu)勢[7],為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管理。護理管理期間護理人員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除采用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外,還應使患者了解具體的治療計劃,幫助個體認知活動的有效性,從而制約規(guī)范患者個體行為,妥善處理化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管理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由于個案護理管理模式秉承整體護理的照護理念,并對其進行延續(xù)和升華[8-10],并且在有限的醫(yī)療資源條件下,保證腫瘤患者能夠獲得全面的疾病治療和細致有效的護理干預,提升患者機體對化療治療的耐受度。
綜上所述,個案護理管理模式對胃腸道腫瘤化療患者的影響效果顯著,可改善心理狀態(tài),提高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