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曉 誼 文/中日醫院神經科副主任醫師 鐵常樂 圖片提供/站酷海洛、壹圖
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情緒有所認識,會認識才能掌握和控制。相比智力水平而言,對情緒的認識和控制能力是取得職業成功和滿意生活更重要的因素。
情商即情緒智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對自己情緒的識別;對他人情緒的識別;對自己情緒的掌控能力;對他人情緒的控制能力。
人皆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是常有的事情,不少人覺得“不高興”就是抑郁癥,這樣的認識應該說太片面了。那么抑郁到底是什么?從字面上看似是壓抑和郁悶,其實這只是停留在問題的淺層次。抑郁最核心的內涵是一種生命的消沉,曾經有罹患抑郁癥的患者描述:那種心境感受如同墜入深淵一般痛苦。
抑郁可以分為抑郁情緒、抑郁狀態和抑郁癥三個層面的問題。
抑郁情緒壓抑、郁悶是情緒的表現,抑郁情緒是大家都會經歷的,每個人都有不開心、不高興的時候。抑郁情緒的特點,一是具備客觀背景,即事出有因,例如事業上遇到挫折,生活中被家人、朋友誤解等;二是具有時限性,只要不追加新的刺激,一段時間后會自然衰減,抑郁情緒經過自我調適,短時間內是可以平復的。
抑郁狀態抑郁狀態就屬于疾病狀態了,程度比抑郁情緒嚴重得多,可能事出有因,但也可能是無緣由的。核心癥狀有三個:
情緒低落——高興不起來、沮喪。
興趣減退——做事沒勁頭。
精力缺乏——疲勞、失去活力。
同時,抑郁狀態還會伴隨一些其他的不良感受,例如:失眠、食欲差、消瘦、性欲減退、大腦遲鈍、自責、挫敗感,甚至悲觀厭世。
抑郁癥抑郁癥即抑郁障礙,其需要滿足的條件較多。首先是抑郁狀態的持續時間要足夠長,超過2 周;同時要足夠嚴重,嚴重到影響了本人的社會功能和人際交往,例如不能勝任工作、不能完成學業、不能照顧家人、難以維系朋友;且這些影響不是其他身體上或者精神上的疾病引起的。抑郁癥往往是發作性的,自然病程平均為6 ~8 個月,不經過治療是很難自己緩解的。
情緒抑郁在什么情況下需要看醫生呢?如果不良情緒持續的時間比較長,而且自己排解不開,影響了正常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建議向精神心理科醫生咨詢。
焦慮和抑郁這兩種情緒狀態往往同時存在,而且它們都會伴隨一些身體上的不舒服,例如失眠、胃口不好、疲勞、乏力、渾身難受,所以更容易讓人難以分辨了。
其實,焦慮和抑郁還是不一樣的。抑郁的感受指向過去和當下,是低沉、憂郁、懊悔和否定,抑郁的人不會著眼未來,因為未來是渺茫的。而焦慮恰恰相反,焦慮是緊張、害怕和過分的擔憂,這種擔心是指向未來的。典型的例子如“杞人憂天”,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不知道什么時間發生,但就是害怕!
焦慮狀態會表現出兩組癥狀。一組是心理焦慮,莫名的惶惶不安。另一組是軀體焦慮,或者叫焦慮的軀體伴隨癥狀,包括: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如心慌、胸悶、潮熱、出虛汗;肌肉緊張癥狀,如肌肉僵住、疼痛、難以放松、手抖、坐立不安;還有生物節律的改變,如失眠、早醒、食欲缺乏、食欲減退,也有的人飲食不規律,焦慮的時候特別能吃,通過大量攝入高熱量的食品來緩解情緒。
談起抑郁癥患者,大家經常會說,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了?其實這可不一定,作為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抑郁癥的病因非常復雜。在病因學方面,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的因素都存在,錯綜復雜,相互交織。
生物學因素構成了對疾病的易患素質,包括遺傳因素、神經內分泌和中樞神經遞質功能異常等等。典型的抑郁發作具有一定的生物節律,如早晨重、傍晚輕。還有些人的病情與季節有關,如秋冬季節出現或加重,次年春夏季節緩解,這可能和冬季光照時間減少有關系。
心理、社會因素則往往是疾病的促發因素,也就是常說的有壓力、受刺激。但是,確實有一部分抑郁癥患者的發作找不到明確的心理應激因素,我們稱其為“內源性抑郁”,可見罹患抑郁癥不一定都是因為受了刺激。
此外,一些中老年人也得了抑郁癥。大家會覺得,不應該呀!中老年人閱歷豐富、與世無爭,怎么還會出現情緒問題呢?但實際上抑郁障礙是不分年齡的,中老年人也會罹患。老年期抑郁癥是較常見的老年期精神心理障礙,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單元,而是一種臨床現象。老年期抑郁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概念指發生在老年期的所有抑郁癥,包括了既往發作的抑郁癥延續到老年期或者在老年期復發;而狹義的老年期抑郁癥指的是首次發病于60 歲之后的原發性抑郁,日常大家說的老年期抑郁癥指的是狹義概念。


現有的研究表明,老年期抑郁癥在軀體癥狀、疑病、焦慮激越、認知功能障礙和自殺風險方面,癥狀較為突出。甚至有一些患者,軀體不適的癥狀嚴重到掩蓋了心理癥狀,常見的表現是就診時幾乎都是身體不舒服的主訴,不良情緒的表達反倒沒有了,這也被稱為“隱匿性抑郁”。
在治療方面,老年患者身體健康條件不如年輕的時候,可能存在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骨關節病等多種軀體疾病,或者正在服用多種藥物,因此對老年期抑郁癥選擇治療藥物時,應注意在療效和不良反應方面要求比較高,選擇那些療效好、安全性高、和其他藥物間相互作用小的藥物。
壓力也被稱為應激,是被環境要求做出選擇和改變時的個體感受。應激反應是致壓因素與壓力反應的組合。
應激反應包括心理應激和生理應激。短時間內,應激反應使身體處于充分動員的狀態,心率、血壓、體溫、肌肉緊張度、代謝水平等都發生顯著變化,從而增加機體活動力量以應付緊急情況,同時會提升免疫力。但是長期處于這種狀態,免疫力會降低,損耗精力,使人的抵抗力降低,容易罹患心身疾病。
我們經常聽到“減壓”這個詞,壓力可以減少嗎?
壓力是無處不在、不可避免的。可以換一種說法,壓力是可以被調適的。沒有應激就沒有成長,個體一生的發展,在每個階段都需要應付新的要求。在人生不同階段,學會用恰當的方式去應對壓力,對個體的健康發展是必要的。正所謂“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出油”,適當的壓力是前進的動力,無壓力的狀態本身就不存在,而且在環境應激削弱的情況下,人反而會變得無所事事、憂心忡忡。
所以說,我們應當學會的是如何調整自己適應壓力,而不是如何規避壓力。
人到中年之后,身體各器官的機能肯定不如青年時期,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小毛病。但是有些時候,身體不舒服很難由軀體疾病完全解釋,或者根本檢查不出明確的疾病。這些癥狀以慢性居多,會嚴重到異常痛苦的狀態,致使工作能力下降,生活索然無味。其實,這很可能是抑郁或焦慮情緒伴隨的軀體不適癥狀,這些癥狀對持續的心理治療和支持會有所反應,我們稱其為功能性軀體癥狀。
具有多個軀體癥狀時需要考慮抑郁障礙的可能,這些癥狀包括:全身乏力、體重改變、發熱、皮膚癥狀、頭痛、睡眠問題、眼部癥狀、鼻部癥狀、口腔癥狀、吞咽困難、氣短、出汗、心悸、胸部壓痛、腹痛、腰背痛、食欲減退、腹瀉或便秘、泌尿癥狀、肌肉或關節疼痛。軀體癥狀的感受越多,被診斷為抑郁障礙的機會也就越高。其中,和抑郁障礙最為相關的軀體癥狀有4 個:疲乏、食欲減退、睡眠問題和頭痛。
當患者主訴的軀體癥狀超過4 個,或抑郁相關的軀體癥狀超過2 個時,建議到醫療機構進行抑郁狀態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