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木涕 攝影/郝 麗
我們大多數人都喜歡種花,家里會有各種各樣的盆栽植物,但很少有人學過插花,聽到插花,總覺得是一種離日常生活很遠,高雅而又奢侈的休閑娛樂方式。
其實不然,從中國歷史看,插花是延續了三千年的傳統文化;從技巧看,可復雜可簡單,即便只有一個盤或者一個碗,在院子里采幾枝花草,也可以插花;從退休后的生活看,插花可是被稱為“永葆青春、健康長壽”的休閑方式之一,從花草中體味生命、感悟世界和人生,是很多插花大師終生的事業!
下面就讓我從歷史與文化、精神和技巧兩方面,帶您一起走進插花的世界。

“華夏”是漢民族的自稱,古漢語中的“華”即是“花”,這說明,整個華夏民族都離不開花。
那么中國人插花的歷史有多久呢?插花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詩經》《楚辭》中都有描述,如《楚辭》“九歌”中有”花屋、花船、人佩戴花“的詩句。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那句“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便是人佩戴花飾的雛形。
“起源于春秋,形成于魏晉,興盛于唐宋,衰微于晚清,又復興于20世紀80年代”,這是插花界學者對中國插花歷史比較一致的看法。
隋唐時期,插花已經可以作為一種職業,同時也有了賣花行業。“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唐朝以缸花為最盛,羅虬的《花九錫》中有以缸為花器插牡丹等名花的記載。
到了宋代,插花與“點茶、焚香、掛畫”一起,被稱為“生活四藝”,是當時文人雅士熱衷的一種休閑生活方式。
明代,中國的插花著述集中出現了,即被插花業界尊稱為“三瓶”的《瓶史》《瓶花譜》《瓶花三說》。這三部書,都是當時文人身份的作者,將自己休閑插花的心得記錄下來,充滿了高雅的生活情趣,也深刻地影響了當今中國插花的審美走向。在這一時期,中國插花形成了比較系統和專業的理論體系,同時也深刻地影響了日本花道的發展。尤其是《瓶史》,幾乎被日本花道界尊為圣經。
說到這里,必須說明一下,當今日本的花道非常盛行,提到插花,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日本插花,但日本插花其實是來源于中國隋唐時期的佛前供花。日本花道中所蘊含的精神甚至技巧,相當大一部分是從中國傳統插花文化中繼承而來的。說到東方插花,中國是當之無愧的起源國。
到了晚清,經歷戰亂流離的中國插花出現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歷史空白,即便民間依然還有插花,卻非常衰微,完全失去了唐宋元明的氣勢與脈絡。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后的20世紀80年代,中國插花才開始逐漸復蘇。
剛才我們談到,中國是東方插花藝術的起源國,那么與東方插花相對應的,就是西式花藝。為什么東方叫插花,而西方叫花藝呢?因為東方插花是非常規矩地將花草一枝一枝地插在器皿中,很強調“插”這個動作。而西式花藝則不僅僅是插花,還會把花草通過串聯、粘貼等方式,固定在一個瓶器或者是一個固定結構(專業術語稱“架構”)上,因此被稱為花藝。花藝可以看作是超越了插花這一單一技巧,而擴展為空間設計的一門技藝。
如今,東方插花與西式花藝各有千秋、平分秋色。我們日常在花店中購買一束花,或者在酒店大堂中看到的富麗堂皇的花藝裝飾,都屬于西式花藝,西式花藝應用廣泛,幾乎每一個人都接觸過。相比較而言,東方插花則是多在插花教室、茶室或者比較有藝術氣息的中式建筑中才能看到。但是對于我們大多數并不打算開花店的人來說,從東方插花入手學習,是更好的選擇。
東方插花,最早源于佛前供花,非常莊嚴肅穆;之后在皇室和貴族之間流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文人士大夫的生活雅趣。所以,它跟琴棋書畫一樣,注重心靈的修養。在日本,插花被稱為花道,就是這個道理。
我國傳統的插花講究師法自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美、線條美和意境美。它將天、地、人的宇宙觀,以及陰陽五行的理念,都融入插花中。在一盆插花作品中,枝條有主、客、使之分,各司其職;每一枝花一片葉,都有陰陽的朝向,也有相互之間俯仰呼應。插一盆花,不僅是在布置安排花草,也是在調整自己內心的秩序,從而達到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和諧。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一旦接觸插花,就會癡迷,其實是在日復一日專注于花草和自然中,感悟著繁忙生活所不曾留意的生命真諦。
東方插花是適合修身養性的,因此其技巧并不復雜,反而以修心為上。也就是說,當您掌握了老師所傳授的基本技法之后,就要多多觀察自然,勤于插作。東方插花可以使用家中的碗、盤,采擷戶外的花草,使用劍山(一種插花固定工具)插作。此外,枯枝、枯木、藤、枯葉、石頭,都可以用在東方插花中,作為固定材料或者配飾,它們會為一盆插花平添古樸幽雅的韻味。
采擷四時之花草,不管世界如何喧囂,人與花相對于一室之內,心靈便倏然空靈曠遠,遠山近水、樹木山林,皆在咫尺之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