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有不可改變的經歷和令人沮喪的情緒,對于既成事實,我們應當允許其存在,有的時候越是希望消除,越是揮之不去。過度關注,急切地想要消除那些痛苦的想法,反而會增加它們出現的頻率,加重痛苦的程度。
人類的思維自有其規律,對于那些不可改變的經歷和令人沮喪的情緒,當注意力不去特意關注時,這些想法反而容易消失。要告訴自己,這并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每個人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煩惱,你遇到的別人也有可能會遇到,不要著急去消除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道家講“順其自然”,對事情和自身都應該依照本有的規律去做。經常聽一些人談及自己的個性,強調如何追求完美,其實真正的完美并不存在,每個人身上都是有瑕疵的,對自己的要求過高,達不到目標的時候挫敗感會更強。問題和毛病就像身后的影子,回頭看,它在;不回頭看,它就不在。如果不是大原則的問題,泰然處之也未嘗不可。
西湖靈隱寺的門上有一副對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這句話的妙處就在“半”字上,人生一世,職稱、級別、工資、待遇、住房、健康、夫妻關系、子女教育等等,不如意十有八九,所謂“半稱心”,就是不追求完美、接受缺憾,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安之若素,才能對既得利益更加珍惜。
學會接納自己,能夠退而求其次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不是無奈和消極,而是把瑣事淡化的豁達。風物長宜放眼量,只有卸下自我的精神枷鎖,才能獲得內心真正的自由。
不要沉湎于“昨日”,不要幻想在“明日”,而應生活在“今日”的世界里,隨時隨地體會當下身邊美好的事物,體會清風拂面的感覺,鳥語花香帶來的愉悅,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通過切實的體驗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佛家講:人生只在呼吸間。
靜下心來和自己的想法在一起,但又要保持距離。可以練習著寫寫日記,把感受變成文字,將心路歷程記出一本流水賬。在記錄的過程中梳理內心,又不要被已有的想法困住,讓它靜靜地躺在紙面上,不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與之抗爭,從而為實際行動讓出空間。
試著站在客觀的角度上觀察自己,包括知覺、情感和意志。對內心的獨白更有利于理解和接納不良情緒。學會安慰自己,凡人各有短長,盡人事即可,事事盡如人意是不可能的。

可以思考一下,不良感受因何而起?哪些方法能夠解決問題?什么人能夠幫助自己?問題能夠解決到什么程度?
想好以后就去具體落實,將想法訴諸行為,用行動實踐的生活才有意義。趨利避害是本性使然,采取適合自己的積極行為,可以達到合理宣泄情緒的目的。在實踐的過程中,還要借鑒既往自己和他人改善情緒的經驗,例如聽音樂、鍛煉身體、找人傾訴、培養業余愛好等等。
還應當善于總結,度過心理危機后,要反思這個心路歷程的變化,發現自己在態度和行為上的變化,看看自己獲得了哪些經驗教訓。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的閱歷和氣度提高了,承受能力增強了,心理空間變得更為寬敞。
人的一生都是需要學習和成長的,到了中老年仍如是,每一次面對的壓力都是成長的階梯。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做一點兒讓自己開心的事情,何樂而不為?

心態好并不是沒有憂郁、憤怒等不良情緒,更重要的是情緒表達不能太過度。中醫認為七情致病,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太過,都是致病的根源,過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憂傷肺、過恐傷腎、過喜傷心。喜怒哀樂要有持中的狀態,要有節制和控制。生氣的時候難免叨嘮幾句,過幾分鐘放在腦后就算了,暴跳如雷或者久久不能釋懷就成了問題;高興的時候開懷一笑無妨,但興奮過頭兒是失態,要么得意忘形,要么樂極生悲。
人生要抱有一顆平常心,沒有成功,只有幸福。所謂成功是活給別人看,幸福才是犒賞自己的。轟轟烈烈與清清淡淡并無不同,只要依平常心去生活即可,轟轟烈烈有轟轟烈烈的好,清清淡淡有清清淡淡的妙,正如東坡居士的那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
很多慢性病的形成都是生活中的不良習慣慢慢積累所導致的,這些不良習慣也是心理疾病的促發因素。比如三餐不定時、作息不規律、熬夜、飲食過于油膩、晚間吃得太飽、過度的社交應酬、吸煙飲酒無度等,這樣的生活習慣如果年復一年,體力和精力必然透支,讓人容易疲勞、衰老、抗壓能力削弱,情緒變得脆弱、急躁。所以對于養生,最重要的是起居有常,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養成習慣并一直保持下去。豐富且有規律的生活能提高心理免疫力,讓人更有信心和力量面對不斷變化且未知的風險。
面對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時,要保持平常心。我們經常說,不要跟別人過不去,也不要過多地內疚自責,跟自己過不去。當自己確實犯錯、失誤時,可以反省,但不要過分執著,如果終日思考自己什么事做錯了,沉浸在悔恨中,這就糟了。過多地譴責別人等于用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而過分地內疚是用自己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都沒有必要。

儒家提倡做人一定要寬厚,不要吝惜對別人的幫助,有時候幫助別人也是在幫助自己。向家人或朋友傾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焦慮。如果對方也處于憂郁之中,當大家都說出了自己的擔心并發現有同樣的心情時,也會帶來釋然。還可以給你記掛的親友打個電話發條微信,主動詢問他們的情況,分享彼此的感受,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明朝人袁宏道有句頗值得玩味的話:“余觀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人,皆無癖之人耳。”從側面反映了興趣愛好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以陶冶性情、消除煩惱、平添樂趣,能夠使我們更加熱愛生活、珍惜時光。尋找興趣知音,相結為友,相互支持,相互學習和幫助,可以凈化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精神世界。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和能力,選擇和培養與之相適應的興趣愛好,例如攝影、釣魚、書法、繪畫、養些花花草草或者寵物等。
面對不良情緒,有人試圖通過酒精和咖啡的攝入改變自己,但是過度飲用酒精和咖啡是不利的。
酒精是γ-氨基丁酸受體的激動劑,這種受體在大腦內廣泛分布。飲酒后,這種機制會在短時間內帶來放松和鎮靜的感覺,讓人精神松弛、舒緩,沒有拘束感,所以古人留下詩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但是在之后的幾個小時,則會出現γ-氨基丁酸受體脫敏造成的失眠和焦慮情緒等不良體驗,這大概就是“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感覺了。
咖啡能夠導致腎上腺素分泌增多,使飲用者感到精力充沛。但是咖啡因造成的短暫清醒和興奮,并不表示體力真的獲得恢復,當腎上腺素耗盡,飲用者會精神沮喪、煩躁易怒。
因此,酒精和咖啡造成的放松和興奮都是短期效應,而過后會出現不良情緒和失眠,飲用者可能通過不斷攝入來延遲初期感受和后期不良反應的到來,這種持續作用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并有可能是酒精和咖啡因成癮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