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傷是指低溫作用于機體的局部或全身引起的損傷,包括凍傷和凍僵。凍傷為寒冷引起人體局部組織的損傷,以四肢和面部多見。局部凍傷可分為四度,一、二度為輕度凍傷,三、四度為重度凍傷。凍僵又稱意外低溫,是寒冷環境引起人體溫過低而發生的嚴重的全身性疾病。
凍傷時現場處理主要是保暖,不要刺破水泡,以防創面感染。
輕度凍傷不需要藥物治療也能自行愈合,也可在局部敷凍傷膏。
重度凍傷則應快速復溫,其方法是將患處浸泡在38℃~42℃溫水中,耳、鼻等部位可用溫水不斷淋洗,直至膚色變紅出現血流恢復之征即可停止復溫,一般需30 ~60 分鐘。
對于較為嚴重的凍傷,在保持創面清潔的同時應及早到醫院處理,如抗血流淤滯、擴張血管、預防感染或抗感染。在治療期間應嚴密觀察,及時果斷處理并發氣性壞疽等嚴重情況。

現場急救凍僵時,應迅速將患者轉移到溫暖處,搬動時要小心、輕放,以免引起骨折。有條件時換下濕的衣服或用熱敷袋、暖水瓶等放置于頭、頸、胸、腹股溝等處;如有火堆或取暖設施,可將多余的衣服烤熱后包在傷者身上。
凍僵的搶救首先是復溫,復溫包括主動復溫和被動復溫。
主動復溫是通過治療措施給患者以熱量,促進體溫恢復,分為體外和體內(中心)復溫方法兩種。前者是把外來的熱量直接施予體表,如用電熱毯、溫水、熱水袋等;后者是把熱量輸入體內,先提高內臟的溫度,如應用心肺旁路或體外旁循環血液加溫、溫水灌腸、溫水洗胃、開胸用溫水沖洗縱隔、加溫腹膜透析和吸入加溫氧氣等。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快速體內復溫效果更佳,可以避免體外復溫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被動復溫是在環境溫度高于21℃時,將絕緣的物質蓋到患者身上。被動復溫適用于所有不同程度低體溫患者,其優點是無創傷性、簡單易行,且可以維持外周張力。
若凍僵者意識尚清醒,但可能會因室顫、體位性低血壓等導致病情極其危重,此時需特別注意不能按摩或隨意搬弄其肢體,不能用冷的氧氣(現場無加熱、加濕的氧氣時,口對口呼吸較用氧氣袋及面罩為佳)及冷的靜脈輸液等。此時不要讓患者以行走或其他運動來升高體溫(宜讓其采取靜息仰臥位),也不要馬上喝熱飲料(只有當不可控制的寒戰停止,可以吞咽并有復暖證據時才可以喝熱飲料)。
若凍僵者呼吸、心跳停止應進行心肺復蘇,心肺復蘇一旦開始就要持續下去,送往醫院途中亦勿中斷。
凍僵急救時需注意以下事項:
●有呼吸心跳者,復溫時不要過快、過急,否則易引起心律失常及室顫。
●不要過量靜脈用藥,因為低體溫時藥物一般不起作用,而一旦復溫血藥濃度高會使不良反應增大。
●意識欠佳的患者可給予右旋糖酐、納洛酮等藥,溴芐胺可以預防室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