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志國 圖片提供/站酷海洛
預約來訪的高先生,身材高高大大,五十多歲的年紀,真說得上是個大男人。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大男人,卻像一個孱弱多病的小孩子,差不多是讓妻子攙扶著上樓的。
說起為什么來訪,高太太搶先發言:“這不,您都看見了。您看他這么大個人吧,全身都是病。”
我笑了:“請高先生自己談談好嗎?”
高先生抬起頭,臉上勉強的笑容一閃即逝,隨即愁云密布:“我沒救了。妻子硬勸我來,我的病還能好嗎?”
我說:“請先說說自己的身體有什么不好的感覺,好嗎?”我有意回避了“病”字。
高先生感受到了我的誠懇:“那就全說給您聽聽。說起來,我全身都是病了。最早是胃病,醫生檢查說沒多大問題,可我就是感覺經常胃疼,轉眼有十多年了。起初特別在意,非常痛苦。后來不太在意了,好像也好些了。可是,隨后膝蓋又疼了。我以為是走路走多了,把膝蓋走傷了。可是醫生檢查也說沒問題。從那時我就不敢走步鍛煉了。膝蓋還沒好,嘴巴又出了問題。我感覺嘴唇里面有個小疙瘩,醫生檢查說是一塊小小的息肉,不礙事。可是,我越想越受不了,最后還是堅持做了手術。
“再后來更大的麻煩來了,我又開始失眠。以前鬧過一陣,沒怎么太在意就過去了。這回我可放不下了,天天為失眠痛苦不堪。慢慢地,我感覺身體越來越不好,好像哪兒都是病了。
“眼看就該退休了,可是身體更不好了,失眠更嚴重了,天天為病糾結,天天為失眠發愁,勉強應付上班,就等退休了。每天下班后,也不愿出門了,不愿交往了,不愿出去活動了。就一個人坐在屋里,想自己的病,反反復復在手機上查,一邊查一邊跟自己對號。越查越感覺自己的病越多……”
說到這里,妻子接過話來:“您看就這樣,本來一個大男人,可他天天總是鬧病,像個孩子似的。我們全家都圍著他轉,都得照顧他。唉,可把我愁壞了……”
我知道,高先生妻子有很多話要說,剛才是被我攔住了。于是,請高先生自己先想想原因,我單獨與女士做了交流。
女士好像終于找到機會,壓低聲音急速地訴說起來:“跟您說吧,他這個人從年輕的時候就是這樣。家里什么心也不操,什么事也不管,什么活也不干,真是油瓶倒了都不扶。他就是自私,就是沒有責任感,就是只知道顧自己。
”在大家庭中,前面有姐姐,后面有妹妹,他是中間的那個獨子。您說那個年月,這個寶貝兒子還不是全家都慣著。所以,他從小就沒練出來,什么也不會干,什么也不會操持,更不會擔當責任。再加上他父親又非常強勢,脾氣非常不好,對孩子簡單粗暴,把他嚇唬得更加膽小懦弱,更沒有責任感了。
“說來也怪我。我們算女強男弱的那種吧,結婚這么多年來,家里家外,大事小情,都是我張羅,都是我操心,都是我干。他就像個孩子似的。這兩年來,我想孩子也成家了,我也歲數不小了,也想讓他照顧照顧我了。沒想到,他這兩年又總是鬧病。他再這樣下去,我都快要崩潰了……”
高先生的情況,是遭遇了疑病癥的困擾。
具體說來疑病癥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哪些呢?
一是疑病心理。患者對身體某部位的敏感增加,進而疑病。患者的描述有的含糊不清、部位不定,有的形象逼真、生動具體,要求各種檢查。盡管檢查正常,卻并不足以消除其疑病信念,仍認為檢查可能有誤。
二是疼痛感覺。約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有疼痛癥狀,有的甚至訴說全身疼痛,但查無實據。常伴有失眠、焦慮和抑郁癥狀。
三是軀體癥狀。涉及身體許多不同區域,以頭、頸、胸、腹部最為多見。有些患者懷疑五官不正,特別是鼻子、耳朵,以及乳房形狀異樣等。
疑病癥的致病心理因素有哪些?
一是社會心理因素。疑病癥患者的生活中,通常都遭受過挫折和心理創傷。如婚姻的改變、子女的離別、工作的變動、朋友的減少、生活的變化,均可成為發病的誘因。
二是個性心理特征。個人的易感素質也是重要的發病基礎。患者的個性往往敏感多疑、依賴懦弱、自我中心、謹小慎微,有較高的憂慮性、懷疑性和敏感性,對身體過分關注,要求十全十美,過分固執,過分精確,過分堅持。對醫學知識或醫生的只言片語的表層理解,都可以成為疑病癥發病的誘因。
三是心理防衛機制。疑病癥實際上是一種心理轉移,是為了逃避現實挫折,以便把生活中遭遇到的不順心的事、已經出現或將要出現的挫折和失敗,歸咎于某種或某幾種“病”。這樣,可以減少心理上的壓力,從而面對麻煩的生活境遇能夠有一份心安理得。就是說,疑病癥是潛意識里的一種自我心理防御機制,是心靈的一個避難所,是心理上的一種自我保護。

高先生怎樣才能告別疑病癥?
認知調整
疑病癥不是身病是心病,所以,認知調節改變心態是關鍵。為了幫助高先生淡化疑病觀念,改善對身體狀況的認識,我們進行了詳盡的交流。我們的討論以失眠問題為重點,以點帶面,連帶其他所謂“癥狀”。最后,高先生終于認識到,自己的失眠其實是主觀失眠,對睡眠,對身體健康,基本沒有影響。與此同時,對自己的所謂胃疼、膝蓋疼以及身體的其他不適感,都有了比較客觀的認識,認識到都是由于消極心理暗示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同時,高先生也承認,確實有因為軟弱而想逃避壓力的意思。
高先生表示,今后要學會給自己積極心理暗示。為此我們現場練習,引導高先生連續三次說:“我身體很好,我身體很健康。”一次比一次響亮,一次比一次有力量。隨著交流互動的進展,高先生慢慢散去了臉上的愁容,慢慢坐直了腰身。我及時表達觀感:“看,現在更像個大男人了!”高先生聽后第一次露出了輕松的笑容。高太太也笑了,是那種帶著淚水的笑:“這樣多好啊!”
行為調整
高先生要告別疑病癥,還需要付諸行動。為此,需要積極調解夫妻互動模式,丈夫要學習自立,妻子要學會放手。高先生熱情很高,表示接受我的建議,自己一定要努力擔當責任。同時,我與高太太做了懇切的交流。高太太悟性很好,也表示接受我的建議,自己一定要學會放手,不再對丈夫那樣照顧,那樣呵護,幫助丈夫學會自立,學會擔當。
同時,他們還需要調節夫妻生活方式。比如,妻子多陪丈夫增加戶外活動,增加文體活動,增加人際交往。
最后我建議,妻子還應注意及時鼓勵,調整對丈夫關愛的聚焦點,就是說,應該在丈夫做得好的時候及時付出關愛,而不要在丈夫躲進病里的時候給予關愛。
大約兩周后傳來反饋信息:高先生自我感覺越來越好,感覺自己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