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劍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山西 太原030013)
直腸脫垂也稱為直腸黏膜脫垂,導致該病的原因,包括高齡衰老、內分泌異常、肥胖、女性產后盆底肌肉功能障礙及腹內壓升高等,嚴重者可導致重度直腸脫垂,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社會功能。該病屬于中醫“脫肛”范疇,脫肛以脾胃氣虛下陷為本,故中醫治療以補益脾胃之氣、升陽舉陷為總則。基于此,筆者采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聯合艾灸百會治療直腸脫垂,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治療的直腸脫垂患者5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對照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23~64歲,平均(31.61±10.65)歲;病程6~12個月,平均(6.24±1.46)個月。觀察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24~62歲,平均(31.54±10.52)歲;病程6~13個月,平均(6.25±1.44)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外科學》診斷[1]。①以腫物脫出肛門為主要癥狀,輕者排便時脫出、便后可自行回納,重者腫物頻繁脫出肛門,腫物體積較大,便后需要用手輔助托回肛門內;咳嗽、用力甚至站立等可使腹內壓增高的情況下出現上述癥狀。②常伴排便不盡或肛門墜脹感、便秘。③脫垂加重時因黏液流出可致肛周濕疹、皮膚瘙癢。④直腸指檢時可見肛口擴大,可觸及兩層折疊的黏膜,肛門括約肌無力感;結腸鏡可見遠端直腸黏膜折疊及充血水腫。
(2)中醫診斷標準 參考《中醫外科學》中脫肛(中氣下陷型)辨證標準[2]。癥狀:肛門有墜脹感,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甚則頭昏耳鳴,腰部酸痛,大便干結或質軟難排出,臨廁努掙乏力,掙則氣短汗出,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治療依從性好,能全程參與治療;患者及家屬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原有心肺肝腎、高血壓病等基礎疾病者;合并發熱、頭皮皮膚疾病者:對艾煙及所用方劑藥物過敏者;重度脫垂者;孕婦及哺乳期女性;不能全程參與治療者。
2.1 對照組 給予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處方:黃芪50 g,升麻、柴胡、陳皮各8 g,人參片、白術、當歸各15 g,大棗6枚,炙甘草6 g。脫垂較重或病程較長者,黃芪加至60 g,加升麻10 g,柴胡12 g;腰酸、耳鳴顯著者,加山藥15 g,山萸肉15 g;若伴直腸黏膜出血者,加地榆15 g,槐花12 g;大便秘結明顯者,加火麻仁15 g,苦杏仁8 g。將以上藥物先用約2 000 m L清水浸泡半小時,然后武火急煎至水沸,進而文火久煎至約900 mL,分3次于飯后30 min溫服。30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艾灸百會。施灸前測量患者血壓,因艾灸百會具有升發陽氣的作用,若患者血壓異常增高,則暫停艾灸百會。操作步驟:囑患者取端坐位并倚靠座椅,百會穴皮膚消毒后,將艾條一端點燃后對準百會(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距百會2~3 cm施灸,以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度,以頭皮出現輕微紅暈為宜。施灸過程中醫者可將食指、中指分開固定于穴位兩側,通過手指感知局部溫度,適時調整施灸高度,防止艾灰掉落燙傷頭皮。同時密切觀察患者有無頭皮瘙癢、呼吸困難等對艾煙過敏表現,若出現上述癥狀,則立即停止施灸,予以抗過敏等對癥處理。艾灸百會每日1次,每次灸10~15 min,連續施灸15 d后,休息2 d繼續施灸。30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相關癥狀積分,主要包括排便困難、肛門墜脹感、排便不盡感3個癥狀,每個癥狀1~4分,分值越高表明癥狀越重。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治愈:排便通暢,排便無黏膜脫出及肛門墜脹,排糞造影或直腸鏡檢顯示直腸恢復正常位置;有效:排便困難、便意未盡和肛門墜脹感癥狀減輕,排便較通暢,排糞造影或直腸鏡檢顯示脫垂程度減輕,無直腸全層脫垂,肛門括約肌功能恢復、好轉;無效:相關癥狀無改善或惡化。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或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癥狀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各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直腸脫垂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直腸脫垂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排便困難積分 排便不盡感積分 肛門墜脹感積分觀察組 25 治療前 3.34±0.69 3.29±0.54 3.30±0.55治療后 1.23±0.47△▲ 1.25±0.49△▲ 1.31±0.48△▲對照組 25 治療前 3.31±0.66 3.61±0.23 3.59±0.24治療后 2.35±0.67△ 2.28±0.68△ 2.40±0.67△
(2)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4.00%(21/25),高于對照組的56.00%(14/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直腸脫垂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直腸壁部分或全層向下移位稱為直腸脫垂,病理改變為直腸下段黏膜層與肌層之間結締組織過于松弛,黏膜層下移。脫出的直腸黏膜可誘發感染、糜爛、潰瘍、出血等,進而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西醫多采用局部黏膜注射療法治療該病[4],嚴重者可采取手術治療,然而注射療法容易出現黏膜下血腫形成及感染,手術治療具有術后恢復時間長、麻醉意外等風險。
中醫稱直腸脫垂為“脫肛”,病機為氣血衰退、中氣不足,脾胃升舉無力,統攝失司,直腸黏膜不在常位,脫出肛門之外。補中益氣湯出自《脾胃論》,是針對脾胃氣虛、清陽下陷病機而設的專方。方中重用黃芪補中益氣,為君藥。人參、白術、炙甘草益氣健脾,增君藥益氣補中之效,為臣藥。當歸養血,助君藥補氣;陳皮理氣,與補氣養血藥共用,解補之膩滯;大棗甘溫,補中益氣;生姜辛、微溫,溫中開胃,為佐藥。升麻、柴胡升舉下陷之陽,助君臣藥升提中州之氣,為使藥。諸藥合用,使脾胃健、中氣復,共奏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脾主肌肉,整個消化系統從口腔到直腸黏膜都屬于“肌肉層”范疇,這些部位發生病變可從“脾”論治[5]。故通過補益中氣,使脾胃之氣復健,中氣復常則升舉有力,脫肛當自復其位,諸癥俱除。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黃芪皂苷可抑制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的表達,降低氧化氮合酶的合成和谷胱甘肽的消耗,還可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8(IL-8)的表達,保護大、小腸黏膜[6];升麻含有的升麻素具有調節腸道肌力的作用,維持神經-肌肉接頭處正常興奮性,故可增強直腸肌壁張力,防止直腸肌層黏膜松弛,進而改善黏膜脫垂癥狀[7];柴胡的有效成分柴胡皂苷具有非特異性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和肉芽腫的生長,抗滲出,抑制組胺、5-羥色胺(5-HT)所致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升高,還可顯著抑制白細胞游走、結締組織增生等其他炎癥反應[8]。百會為人體頭部之頂穴,可協調人體陰陽,艾灸此穴具有開竅醒腦、升陽舉陷、回陽固脫之效,《類經圖翼》認為該穴能治脫肛久不愈。同時艾灸通過溫熱之力刺激百會,可有效改善腦部血液流變學指標,起到較好的安神、鎮靜、鎮痛作用,可緩解患者因脫肛出現的焦慮、抑郁、失眠等神經精神癥狀。基于上述理論,運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聯合艾灸百會治療直腸脫垂患者,可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楊鳳[9]采用艾灸百會結合加味四逆湯治療老年性脫肛147例,其中治愈109例,好轉3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7.28%,與本研究結果相符。陳爾東等[10]采用補中益氣湯預防脫肛術后復發30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優于對照組的53.33%,表明補中益氣湯預防脫肛術后復發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補中益氣湯加減聯合艾灸百會可有效改善直腸脫垂患者相關癥狀,減輕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質量。該法操作簡便易行,患者治療依從性高。但本研究未干預患者日常生活,如指導患者進行提肛運動,減少久坐和負重等,需要在日后的臨床研究中進一步完善治療方案,以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