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南生
2019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提高政務服務水平的意見》,要求在2020年底前全面建成政務服務“好差評”管理體系。作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審計機關,借鑒并引入“好差評”制度,既有助于提高審計監督和服務效能,更有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此,新余市審計局著手建立“好差評”制度,將在全市審計系統廣泛開展“好差評”,以整體推動審計工作實現高質量跨越式提升,為全市各項工作大變樣,再鑄新時代“工小美”新輝煌貢獻審計力量。
一、建立“好差評”制度的現實意義
2020年開春以來突如其來的防控疫情的斗爭,既真實反映了許多最美逆行人的擔當和奉獻,也客觀呈現了公共衛生治理體系中的短板和不足。痛定思痛,審計機關有必要面對疫情,審視自己,通過建立“好差評”制度,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建立這項制度主要出于四點考慮:
1.評優警劣,破除一團和氣的積弊。面對我們一度存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勇氣不足、報喜不報憂和好人主義的風氣猶存、聞過則喜的襟懷退隱等現象,迫切需要建立旗幟鮮明的“好差評”制度,通過評優警劣,破除長期以來所積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不良風氣,樹立“好人好事有好報”的清風正氣。
2.雙向激勵,提振審計人員的士氣。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如果一項制度,只有好評式的正向激勵,而缺少差評式的反向激勵,必然導致逆淘汰、劣幣驅逐良幣等不正常現象,不利于審計事業健康發展,無助于提振審計人員的精氣神。因此,實行集正向激勵和反向激勵于一體的“好差評”制度,將產生“抓兩頭帶中間”的帶動效應,進一步激發審計干部隊伍的活力。
3.職級并行,需要讓人信服的依據。隨著職級并行的推進,如何讓黨和國家的政策紅利更好地激發審計人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需要出臺讓人尊崇的制度,公開讓人信服的依據,否則會造成“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會干事不如會來事”的后果。因此,要分好“職級并行”的蛋糕,必須大力破除普惠制、吃大鍋飯的思想,讓能干事、會干事、肯干事的審計干部有充分施展才華的舞臺,有及時職級并行的機會。
4.改革創新,弘揚敢于亮劍的勇氣。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勿庸諱言,新時代的審計工作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必須用改革創新的辦法補短板,以披荊斬棘的勇氣強弱項,敢于得罪人不做老好人,敢于亮劍開展“好差評”,才能進一步提升審計工作效能,完善審計治理體系。
二、構建“好差評”制度的評價內容
構建審計工作“好差評”制度,需要有計劃、分步驟進行探索實施,先建立統籌國家審計和內部審計的“好差評”制度,待推行成功后將社會審計納入其中,從而形成全方位、多領域、全覆蓋的“好差評”制度體系。目前將在四個層面著手進行:
1.審計工作“好差評”。
一是以縣區審計局為載體開展“好差評”。擬從全市一縣三區審計局中評選出先進單位和黃牌警告單位。
二是以局內設科室為載體開展“好差評”。擬從局機關行政科室、事業科室中評選出先進科室和黃牌警告科室。
三是以全市各單位黨委(黨組)審計委員會為載體開展“好差評”。擬從全市黨委(黨組)審計委員會中評選出先進黨委(黨組)審計委員會和黃牌警告審計委員會。
四是以內審機構為載體開展“好差評”。擬從全市內審機構中評選出先進內審機構和黃牌警告內審機構。
五是以被審計單位為載體開展審計整改“好差評”。對上一年度審計整改工作進行全面督查,督查的范圍包括審計署、省審計廳和市縣審計機關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解決好審計工作“最后一公里”問題。擬從審計項目涉及的被審計單位中評選出審計整改先進單位和黃牌警告單位。
2.審計人員“好差評”。
一是以縣區審計局審計人員為對象開展“好差評”。結合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年度考核進行“好差評”,擬從縣區審計人員中評選出先進工作者和黃牌警告的審計工作人員。
二是以局機關審計人員為對象開展“好差評”。擬從局機關審計人員中評選出先進工作者和黃牌警告審計工作人員。
三是以內審人員為對象開展“好差評”。擬從內審人員中評選出先進內審人員和黃牌警告內審人員。
3.審計項目“好差評”。
每年年中舉行審計項目質量評比,由縣區審計局、局業務科室各推薦一個項目參加評比,評出優秀審計項目。同時,在沒有推薦的項目中,從審計項目計劃中隨機抽取縣區審計局、局業務科室各一個項目參加“好差評”,評出局機關和縣區審計局黃牌警告審計項目。
4.審計報告“好差評”。
每年年中舉行審計報告質量評比,與審計項目質量評比同步進行。由縣區審計局、局業務科室各推薦一份審計報告參加評比,同時把審計整改報告作為重要參考依據,評出優秀審計報告。同時,按照縣區報送的年度審計項目計劃,隨機抽取縣區審計局、局業務科室各一份審計報告參加“好差評”,評出局機關、縣區審計局黃牌警告的審計報告。
三、形成“好差評”工作的長效機制
實行“好差評”制度,硬核內容是激勵約束并舉,關愛督促并重,獎勵懲罰并行;基本路徑是表彰先進,鞭策后進,正向激勵,及時獎勵;最終目標是通過“好差評”來激發榜樣引領力、示范帶動力和個人生產力、單位向心力,促進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因此,需要從四個方面加以推進:
1.加強頂層設計。一是成立領導小組。成立好差評工作領導小組,實行主要領導掛帥,班子成員協同,職能科室參與,全市審計聯動,實行以上率下,做到一視同仁。二是出臺評比制度。有效提高審計工作,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制度起到基礎性、關鍵性作用。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聚焦關鍵環節,深入調查研究,符合審計實際,制定出“好差評”制度,善于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沖擊。三是制定評分細則。立足審計工作實際,建立百分制量化指標體系,形成一整套操作性強、結合度高的評分細則和評分標準,對違反審計質量和廉政紀律的情況,實行一票否決,直接進行差評。
2.明確責任分工。一是進行明確分工。縣區審計局、局內設科室“好差評”由辦公室負責制訂評分細則并進行具體組織,單位黨委(黨組)審計委員會“好差評”由市委審計委員會辦公室秘書科負責制訂評分細則并進行具體組織,內審工作“好差評”由經貿科負責制訂評分細則并進行具體組織,審計整改“好差評”由整改督查科制訂評分細則并進行具體組織,審計項目、審計報告“好差評”由綜合法規科制訂評分細則并進行具體組織。二是暢通監督渠道。立足于動真碰硬,敢于“唱黑臉”“當包公”,公開接受各方面監督,一方面把該樹的典型樹起來,另一方面把該打的板子打下去,借監督之力,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三是力戒形式主義。以單位為對象進行的“好差評”,本著為基層松綁減負的原則,立足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及其實施條例、《國家審計準則》等法規制度對基層審計機關、內審機關、黨委(黨組)審計委員會、被審計單位的一些約束性要求的履職情況開展,統籌考慮審計計劃和審計報告報送、審計任務完成、全市審計一盤棋等情況,運用好現有的資料實行報送考核,盡量不進行實地考核。
3.靈活公布結果。一是個人評比結果。采取適當方式進行反饋,在一定范圍內公開,可以采取設立先鋒榜和警示榜、大會通報表揚、個別誡勉談話、書面通知分管領導、有關單位或科室負責人等方式進行結果公布,肯定成績,指出不足,督促整改,傳導壓力,激發動力。二是單位評比結果。對縣區審計機關的評價,可以將評價結果通報縣區黨政領導,讓縣區審計機關有壓力,進而激發開創審計工作新局面的動力。三是謹防“破窗效應”。堅持好差同評,鼓勵擔當作為,讓干事創業者脫穎而出,既要觸動利益,也要觸動靈魂;既防隔靴搔癢,更防“破窗效應”,實現好差評有力度、有準度、有溫度。
4.充分利用成果。一是做到評用結合。用好考核指揮棒,“好差評”結果要與績效考核、評先評優、職級并行、工作崗位、提拔重用相掛鉤,與選拔任用、培訓教育、激勵約束、問責追責相結合,做到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獎懲分明,弘揚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的精神。二是實現科技賦能。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好差評工作,從審計管理系統、現場審計實施系統中采掘數據,從審計項目進度表、審計整改動態表中挖掘數據,提升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進行“好差評”的水平,實現科技賦能,整體推動評比工作流程的精簡、統籌和并聯。三是營造政治生態。從制度上保證把政治上過得硬、制度執行力和治理能力強、有作為的單位和干部選拔出來,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
(作者單位:新余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