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妹 郭皓鑫



【摘 要】國民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白熱化,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作為改善環境現狀、阻止環境惡化重要手段的政府環境績效審計應運而生。為了優化我國的環境績效審計工作,促進環境審計的功能發揮最大化,推動環保事業的發展進步,本文擬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構建一套新型的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有效依據各地區域實際情況建立科學合理的環境績效審計評價依據,為政府環境績效審計評價的應用和發展提供指導。
【關鍵詞】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模糊綜合評價
一、引言
環境問題在生產中產生,不受市場規律的調節,也無法依靠生產主體的自覺性完全消除。因此,政府政策的強制實施在環境治理中的作用尤為重要,政府環境績效審計在企業以及地區的生產經營發展中發揮了監督、規范、考核的指導性作用,平衡了工業生產追求經濟利益的短期目標和保護環境的長期目標。目前,隨著政府等多方主體對環境績效審計工作的大力支持,我國在環境審計領域的學術研究方面已頗有建樹,但仍有不足。首先國內外大部分學者運用環境績效審計的方法、評價體系等基礎研究成果對大氣環境、土地、煤炭等自然資源的審計評價反復套用,而對評價體系于不同評價對象的個性運用缺乏創新探究;其次絕大多數學者僅對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的概念、指標選取原則、存在的問題及成因、相應的對策等方面進行理論分析,缺少環境審計實務指導。因此,僅僅依靠現有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方法并不足以發揮環境審計在環保事業中的最大作用,實現政府環境績效審計的最終目標。為了幫助政府部門提升環境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調動企業等相關者將環境保護和利潤最大化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并均列入企業發展目標的積極性,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新型的政府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
二、新型政府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建設
1.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現狀分析。
國外學者在政府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較為成熟和完善,雖然其對我國起步較晚的環境績效審計工作具有積極的參考意義,但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特殊國情下的政府環境績效審計。因此,國內學者基于我國國情在環境審計的各個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但仍有某些缺陷。
現有的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有以下三個弊端。弊端一:審計評價指標權重賦值相同,忽略了指標間的差異,導致評價不實;弊端二:評價主體人員單一,評價主體只需從被審計單位處采集數據,根據數據所處范圍劃分等級,然后將不同指標所處等級加權平均即得最終評價結果。弊端三:評價過于絕對化,首先易導致被審計單位為貼合固定的審計評價標準使得企業成本效益失衡,無法實現生產率和環境保護質量同步提升;其次被審計單位所處的地域環境不同,評價標準忽略當地基礎環境的具體情況,導致評價不公。絕對化的評價易導致處于水環境基礎原本較差的企業或區域在長期得到較差的反饋結果后停止推進環境保護工作甚至放棄實施環境保護措施。因此,應用人性化審計評價體系,將地區環境基礎這一因素考慮入審計評價中,同時對評價指標無量綱化消除其間差異,客觀公正地賦予指標權重,促進評價結果真實有效地反映企業或區域對環境保護的工作成果,這是新型政府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的創新立足點和實踐基點。
2.政府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模型建設。
對于企業或區域水污染防治的評價不應該采用收集數據、以孤立的標準衡量數據,得出審計結論的絕對化評價模式,否則單純的數值結果很難為評估水污染防治效果提供直接幫助。鑒于此,本文擯棄以往規則的計算分數的方法,嘗試利用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建立環境績效量化評審體系。
(1)判斷各環境指標的權重大小。
本文構建的水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是基于PSR模型即“壓力——狀態——響應”模型,通過依次遞進的邏輯選取指標。人類使用自然資源進行工業生產產生污染物(壓力),對自然環境的多種組成部分產生負影響(狀態),人類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采取措施進行遏制環境惡化(響應)。確定的環境指標的因素集,U={U1,U2,U3,U4,U5,U6,U7}={建設資金到位率(A),污水收集率(B),項目按期完工率(C),污水處理負荷率(D),人均GDP(E),主要污染物消減率(F),項目服務居民滿意度(G)}。
本文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環境指標因素的權向量,用aij表示Xi和Xj的相對重要性。
①構造比較判斷矩陣。
首先經過我們對專家對比七項指標的結果咨詢,可近似得到以下數據:
a12=4:1 a13=3:1 a14=5:1 a15=7:1
a16=1:2 a17=2:1 a23=1:2 a24=3:1
a25=5:1 a26=1:5 a27=1:2 a34=3:1
a35=5:1 a36=1:3 a37=1:1 a45=3:1
a46=1:6 a47=1:4 a56=1:8 a57=1:6
a67=3:1
從而得到正互反矩陣
②一致性檢驗。
a.利用Matlab求得矩陣A的最大特征值λmax=7.2670。
b.對正互反矩陣A進行一致性檢驗,計算CI=(λmax-n)/(n-1)=0.0445,根據T.L.Satty的隨機一致性指標可知RI=1.32,一致性比例CR=CI/RI=0.0337<0.1,由此知通過一致性檢驗。
c.歸一化處理后得標準化特征向量(權向量):W=(0.2459 0.0829 0.1212 0.0452 0.025 0.3432 0.1365)。
即當前在環境審計評價中對“建設資金到位率”、“污水收集率”、“項目按期完工率”、“污水處理負荷率”、“人均GDP”、“主要污染物消減率”、“項目服務居民滿意度”七個指標的重視程度分別為0.2459 0.0829 0.1212 0.0452 0.025 0.3432和0.1365。
(2)建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①確定有限評價指標集合{u1,u2,u3…um}(m=7),ui(i=1,2…7)分別對應指標A、B、C、D、E、F、G。
②給出評價等級集合V={v1,v2,v3,v4,v5},其中vi(i=1,2…5)分別表示差、一般、中、良、優。
③在上一步驟中已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W=(w1,w2…wm)T,反映各評價指標在綜合評價中的重要程度,且■w■=l,w■≥0(i=1,2…m)。
④輸入一組環保項目工程負責團隊(或企業內部環保項目監管人員)、第三方環保評價小組、政府環保工作評價小組和當地有環境專業知識(或企業周邊社區從事相關職業)的居民綜合評價意見確定評價矩陣R。
以巢湖流域水污染環境審計為例,假設我們通過調查得到50位由上述人員組成的綜合評價小組對7個指標的單因素評價結果如表所示:
表1 巢湖審計綜合評價小組意見調查表
根據表中信息,用得分除以50作為隸屬度,可得Ei(i=1,2,3,4)的單因素評價矩陣:
⑤通過權系數矩陣W與評價矩陣R的模糊變換得到模糊評判集S。設W=(wj)1×m,R=(rji)m×n,所以S=WοR=(w1,w2,…,wm)?=(s1,s2…sn),其中“ο”為模糊合成算子。
經運算得S=WοR=(0.0543 0.1929 0.3497 0.2769 0.1262),由最大隸屬度原則可知第三個指標最大,所以巢湖流域的水環境審計綜合評價為“中”。
因此,只要能夠根據審計項目設置合理的指標,確定指標權重,然后輸入一個如表1所示的調查表,即可通過該模型得到某區域或某企業的環境審計綜合評價結果。該模型運用模糊數學知識將地區基礎環境因素融入審計評價中,彌補了現有審計評價體系的缺陷。
三、新型環境審計評價體系應用的保障措施
1.加快建立健全環境審計法律體系。
完善的環境審計法律體系是政府環境績效審計工作高效開展的重要保障。相關環境審計法律法規的建立能夠規范審計主體的審計評價工作,同時有利于被審計單位重視環境保護工作,便于審計人員在被審計單位高效開展工作。環境審計法律體系的建設能夠使評價結果和評價后續工作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因此,加快環境績效審計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完善環境審計法律體系框架是當務之急。
2.鼓勵環境審計評價方法優化創新。
目前現有的審計評價方法和參與環境績效審計工作的審計主體都較為單一,導致環境審計評價體系靈活程度低,未將某些與區域實際情況相關的因素考慮入內,評價流程絕對化。在進行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時,可以結合多個評價方法的優點,結合區域實際情況趨長避短地應用評價方法。
3.豐富審計評價指標庫,建立中國特色的環境審計實操體系。
評價指標的選取是環境績效審計能否有效實現審計目標,達成審計目的的關鍵,績效審計用可評價的績效定量指標代替環境保護效益的定性指標,據此得出客觀且更具說服力的審計結論。審計評價指標應該適用于具體審計項目,根據審計項目具體情況選取合理有意義的審計指標。面對國際先進的環境審計理論和實操體系,我國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并通過案例反復試驗,建立一套適合本國國情的環境審計實務操作體系。
四、結語
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日愈嚴重,政府環境績效審計以審計署為領導執行主體,其作為改善環境現狀、阻止環境惡化的重要手段,對解決環境問題發揮了關鍵作用。本文構建的新型政府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能有效結合各區域實際情況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審計評價依據,優化績效審計原有工作體系,提高政府環境審計工作效率,將固化的審計評價模型人性化,激發更多的微觀主體積極地投入環境保護事業中去。
參考文獻
[1]陳志芳,李晴.基于PSR模型的政府環境績效審計評價研究——以滇池治理項目為例[J].科技與經濟,2019,32(1):106-110.
[2]陳濤,王長通.大氣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基于PSR模型[J].會計之友,2019,(15):128-134.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