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信詐騙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一種新類型的詐騙行為。近年來,電信詐騙愈演愈烈,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極大地侵害了公民財產權、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秩序。各地金融部門和支付機構對防電信網絡詐騙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隴南市金融系統防電信網絡詐騙“321”模式為例,進行深入的探討,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相應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金融系統 電信詐騙? 防控模式
一、隴南市金融系統防電信網絡詐騙“321”模式基本做法
(一)落實“三項制度”,構建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第一道防線
(1)督促金融機構認真落實賬戶實名制要求,從支付源頭上對電信網絡詐騙活動進行遏制。要求金融機構嚴格執行同一個人在同一家銀行只能開立一個Ⅰ類銀行結算賬戶,在同一家支付機構只能開立一個Ⅲ類支付賬戶的制度,對于不符合制度的賬戶降級處理。嚴控開戶環節,要求銀行和支付機構拒絕異常開戶申請,對開戶之日起6個月以內無交易記錄的賬戶暫停業務,對多人共用同一聯系電話的情況進行排查,切實防范了一人控制多張銀行的交易風險。
(2)建立個人資金保護長效機制,全面推行個人賬戶分類管理制度。為有效保護個人銀行賬戶及其資金安全,全面推行個人銀行賬戶分類管理制度,建立以Ⅰ類戶為主辦賬戶、Ⅱ、Ⅲ類戶為輔助賬戶的新型個人銀行賬戶體系。優化Ⅱ、Ⅲ類戶的開立和轉賬結算等業務流程,豐富各類賬戶的運用場景。
(3)強化轉賬管理機制,阻斷電信網絡詐騙資金轉移主要通道。人民銀行規定,除向本人同行賬戶轉賬外,個人通過ATM轉賬24小時后到賬,在24小時內,個人可以要求撤銷轉賬業務,此舉設置了資金轉賬的緩沖期,使得通過ATM匯款詐騙的案例明顯呈現出下降趨勢。為防止賬戶出現大額異常資金流動,要求銀行和支付機構與客戶事先約定支付限額和筆數,對大額轉賬交易進行提醒,個人轉賬單日累計金額5萬元以上的,還應當采用數字證書或者電子簽名等,有效保護了客戶的資金安全。
(二)開展“兩項宣傳”,有效提升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軟實力
多管齊下,構建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宣傳大環境。通過對電信網絡詐騙常見案例的分析,對其共性進行梳理,并結合隴南實際,將轄內易發的涉及農村地區、偏遠地區等欠發達地區常見案例進行整理,制做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手冊、標語等宣傳材料,在轄內各銀行機構及各大商圈進行分發,在營業廳內醒目位置張貼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標語,放置宣傳材料,提升宣傳效果。強化動態宣傳,打通區域間、人流間、城鄉間的宣傳高速通道,提升防范新型電信網絡詐騙宣傳的輻射效應。
(三)做好“一項服務”,豎起銀行業攔截電信詐騙的堅實屏障
開展從業人員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教育,在為客戶辦理業務的同時,主動與其溝通,發現異常情形時,要幫助其進行交易識別,幫助客戶擺脫不法分子的圈套。
二、存在的問題
(1)制度落實不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部分銀行未對多人使用同一聯系電話號碼的賬戶暫停非柜面業務,二是部分銀行對逾期未完成改造的受理終端未采取暫停移動受理終端業務功能的措施。三是部分銀行對于連續3個月內未發生交易的受理終端或收款碼,未重新核實特約商戶身份,無法核實的未停止為其提供收款服務。
(2)部分非銀行支付機構風控意識和能力薄弱。非銀行支付機構參與支付業務,豐富支付方式,擴展支付范圍。但是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控制能力參差不齊,部分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意識薄弱,更多的考慮到簡潔,快速,便捷的用戶體驗,沒有全面考慮安全風險控制因素,這導致詐騙分子有機可乘,利用安全管理和技術漏洞進行資金轉賬、洗錢等非法交易。
(3)個人缺乏識別詐騙能力和隱私保護意識。缺乏對詐騙信息的甄別能力。由于詐騙分子已經由原始的撒網式盲騙轉變為有針對性的欺騙,制定各種詐騙腳本,詐騙信息的內容和方式推陳出新,使得普通民眾防不勝防,無法辨別信息真偽。另外,缺乏個人隱私信息的保護意識,公民不注意保護個人相關的身份證件,銀行賬戶,手機驗證碼等相關信息,容易被詐騙分子利用。
三、建議措施
(1)嚴格貫徹落實相關政策規定。嚴格落實各項具體措施,治理信息泄露源頭,從受理終端產品選型、驗收、現場檢查等環節加強安全管理,確保受理終端符合技術標準。強化實體特約商戶管理,對商戶進行現場檢查,逐一核對其受理終端的使用地點,對于違規移機、跨境使用的受理終端應一律停止業務功能,規范受理終端管理,禁止跨境、跨區域使用。另外及時清理和凍結涉案賬戶存量,對新增開戶嚴格把關,阻斷資金轉移通道。
(2)加強對銀行支付機構的管理。各銀行、支付機構應切實加強特約商戶實名制管理,嚴格審核特約商戶營業執照等證明文件,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有效身份證件等申請材料。堅決杜絕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冊賬號和一人多號的情況,嚴懲買賣賬戶、冒名開戶的單位和個人。定期對賬戶進行審核和清理,對于虛假賬戶要立即進行清除和關閉支付功能,同時追溯該賬戶相關信息,將其列入行業黑名單并進行信息共享,防止此賬號申請人在其他機構再次開戶。
(3)深化宣傳提高持卡人的安全意識。一切技術都是為持卡人服務,但是如果持卡人安全意識不足,任何先進技術都形同虛設,因此對持卡人的安全宣傳教育至關重要。各方面要整合優勢資源,加大宣傳力度,在公安、金融、電信等各個領域對持卡人安全用卡進行宣傳教育。
參考文獻:
[1]吳照美、李永濤.我國代表性地區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形勢的實證研究[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9(1).
[2]張蕓、金慶微.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司法防控——基于對 125 起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的實證分析[J].檢察調研與指導,2017(6).
[1]張潮.我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法律規制研究[J].法制博覽,2018(7).
作者簡介:崔保平(1968-),男,漢族,甘肅武都人,中國人民銀行隴南市中心支行中級經濟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普惠金融、支付結算、國庫現金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