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教育是國民素質提高的起點、人才強國的基點、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基石,也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基礎。作為改革和發展的核心,基礎教育不僅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還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絕的動力,是社會發展的均衡器,是促進教育公平,改變社會分層、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三江源地區;藏族;基礎教育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有著類型豐富且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少數民族始終處于重要位置,其發展和教育也是各級政府重點關注的問題,這說明了我國政府發展少數民族的決心和態度。如何繼承并弘揚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始終是少數民族教育重點思考的問題,這不僅與民族文化的興衰之間有所關聯,更是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休戚相關。
一、問題的提出及基礎研究價值
少數民族地區是我國文化多樣性資源的寶庫。多語言、多文化、多宗教、多種生存方式蘊含了很多傳統知識和智慧。
三江源地區位于青海省南部,包括玉樹、果洛、海南、黃南四個藏族自治州和十六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鄉,總面積為30.25萬平方公里,約占青海省總面積的43%。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該地區藏族人口100.09萬人,占總人口的79.53%,還有漢、回、撒拉、蒙古等民族。在國民教育當中,三江源地區藏族基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取代,但是較為匱乏的教育資源和復雜的教學環境都給三江源地區藏族基礎教育的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這也是其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教育優先發展是三江源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生態文化建設、脫貧致富的基礎。三江源地區藏族基礎教育機遇與挑戰并存。三江源地區有中國野生動物園“基因庫”,“中華水塔”之稱。之所以說三江源地區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因為三江源地區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有密切聯系,還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生態狀況,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當中,三江源地區是治理與保護的關鍵環節,而三江源地區的基礎教育也有著戰略性的意義和責任。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只有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將三江源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落實到實處。換言之,擁有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才能創造出更加持久且更加強大的生產力。
因此,基礎教育在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生態、政治文化協調發展中具有重要價值與擔當。
通過對三江源地區藏族基礎教育發展問題的研究,旨在保護、傳承、弘揚和發展該地區的民族文化,不斷探索和創新藏族基礎教育教育模式,使藏族教育與現代化教育相結合,但又要體現藏族的特色,推動三江源地區文化產業向前發展,通過建設生態文明,發展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方式共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對藏族人民人文素質和修養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而這些取決于該地區民族基礎教育發展的水平。因此,三江源地區藏族基礎教育的發展不僅關系到科教興國、科教興技、可持續發展等戰略的實施更是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實現。從微觀角度來說,這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有積極意義,也可用于提升區域內的民族素質與水平,為區域經濟和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從宏觀角度來說,在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的過程中,基于三江源地區實際狀況所開展的基礎教育為社會經濟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三江源地區藏族基礎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方面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研了解到該地區中小學教師對新課程的認識有待于進一步加深,部分教師無法理清學科與課程之間的潛在關聯,仍舊基于學科本位的意識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對教輔及參考資料的依賴性還較高,削弱了課程資源的價值和作用,且開發能力較弱。另外,專業素質與教學理念中存在的問題也給課程設置帶來了負面影響。
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一方面要遵循國家規定的課程體系安排,另一方面要體現民族的特色,從本民族的宗教、文化、風俗、生活習慣出發,設置一些反映本民族特色的課程,以便使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得以傳承。
(二)辦學條件差
要想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得到充分而又規范的發展,必須為其提供堅實的后盾和完善的物質保障。然而,青海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不甚樂觀,多數處于貧困地區,不具備辦學條件。例如,某高級中學嚴重缺少教學設備,甚至僅依靠一臺顯微鏡和一個地球儀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現代化設施的總量更是嚴重不足,根本無法滿足現代化的教學需求。這種現象在三江源地區中小學還是比較普遍存在的。
(三)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師隊伍結構不盡合理
本身三江源地區藏族教育的發展就面臨諸多難題,各方面的不足導致其很難留住骨干教師,教育人才的累積和儲備已經成為影響三江源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直接因素。這種現象在少數民族地區引發的主要問題是教師隊伍素質與質量的嚴重下滑,出現了從小學向初中、從初中向高中“層層選拔”教師的“非常現象”;其次,骨干教師大量流失,而且因為編制問題,財力有限,新教師又難以補充進來。
按照新的有關規定,小學師生比為1:21,初中師生比為1:16,但在青海省的市、縣、鄉級許多中小學和農村中小學師生比卻存在兩個極端的現象。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及農村先富起來的農牧民逐漸向縣城乃至市區遷移,加之人們對優質教育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城市中小學辦學壓力加大,班額過大,直接影響著教學教育效果。
(四),女童教育尤其是藏族女童教育發展緩慢
青海省依然是目前我國女童入學率最低的五個省區之一,三江源藏族地區不僅女童入學率低,而且流失嚴重,輟學率也比較高,這反映出了青海女童在受教育機會上確實存在著顯著的差距。其原因主要還是重男輕女的思想所致,還有少數民族的宗教、風俗習慣等原因。解決女童教育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女童教育問題是青海三江源藏族地區基礎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總之來講青海省民族基礎教育仍很薄弱,辦學條件差。青海是個多民族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總全省總人口的45.5%,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總面積的96%。民族教育是青海教育工作的重點,而民族教育的根本問題在基礎教育。主要表現在:一是普及程度低。2002年全省尚未實現“兩基”的27個縣基本都在民族地區,未普及小學教育的18個縣都在純牧區,牧區學齡兒童入學率雖說達到80%左右,但小學階段完學率卻很低,只有30%左右。二是教育質量低,辦學條件差、師資整體水平不高、“雙語”教學機制不健全、觀念落后、方法陳舊、管理水平低等,造成教育質量不高。
三、提高三江源地區藏族基礎教育質量的建議
(一)切實轉變思想觀念,用科學知識教育廣大藏牧民
由于三江源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宗教、風俗習慣等影響,致使廣大藏牧民思想觀念落后、僵化、落后、封閉,對待新生事物、先進的科學知識接受態度、能力比較差,從而也影響著該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緩慢。因此,必須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使他們真正認識到教育脫貧、科技脫貧的偉大意義,使教育致富、科技強牧深入到廣大藏牧民的心中。
(二)加強課程體系的建設,積極開發校本課程,構造現代教育觀念
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一般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部分組成,國家課程是按照國家課程標準設置實施,這些課程是不容改變的;地方課程是按國家課程標準設置實施,這些課程的變動性也是有限的;校本課程是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和學校實際設置,這些課程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這類課程怎么設置、設置什么課、課程內容的選擇等必須要從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飲食文化、風土人情、民族節日、民間工藝、傳統文化等方面去考慮,分為文化意識類課程、語言類課程。在教材編寫方面要考慮本民族校本教材的開發、雙語教材的開發、音像教材的開發。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影響課堂教學模式的先決條件,整個教學過程也會因教學理念的變革而不斷發生變化。現代化的教育理念之下,教師不再扮演著主導者和傳授者的角色,更多的是要輔助學生解決問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不需要在被動的學習課本知識,而是要在教師的協助之下主動構建知識體系。
另外,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藏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遠程教育模式。
(三)加大三江源地區基礎教育教育經費的投入
堅持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教育投入機制,完善教育公共財政體制改革,使教育投入總量與教育事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相適應,教育投入結構與教育布局結構變化相適應,教育投入方式與教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相適應。建立健全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制度,完善監督機制,預防和查處各種違法違紀行為,確保經費安全。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對于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宗遠,王娜.三江源藏族生態移民教育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05):7-12.
[2] 孫嘉璐.基于生態補償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精準扶貧模式研究[J].青海環境,2018,28(01):18-24.
[3] 騰景,王軍.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與教育[M].民族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潘采偉(1962.03- ),男,甘肅臨洮人,碩士,教授,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