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冬雪
摘 要: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了求得生存,主要任務是創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發動廣大農民群眾中的貧農、雇農、中農積極參加土地革命;抗日戰爭時期,黨的主要任務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積極實行減租減息的政策,把地主、富農、民族資產階級緊緊團結起來;解放戰爭時期,實施土地改革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并在群眾中有意識的培養干部,然后把他們分配到不同的崗位,積極引導當地的土改運動,從而為人民解放戰爭提供了不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中國共產黨在當時對人民群眾的正確認識以及對群眾工作和群眾路線的貫徹執行的方針政策仍然適用于當今社會,且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群眾路線;群眾工作;土地政策
從馬克思主義黨群關系的角度來看,群眾是指“所有對社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的人”,它不僅僅是一個具有社會概念的詞語,還包括著政治概念。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群眾路線,是歷史唯物主義群眾觀的具體應用。劉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提出:“黨的群眾路線,要求黨的一切組織與工作都要密切地與群眾相結合。”群眾路線是貫穿在中國共產黨全部工作的根本路線,是黨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取得勝利的根源。群眾工作,是發動、組織群眾共同推進社會進步的實踐活動,是對群眾路線方針的貫徹。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以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者更深刻地認識到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的重大意義,認為無產階級必須發動廣大農民群眾,滿足農民的土地需求,才能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一九二八年,黨的“六大”會議結論之一就是指出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將黨的工作核心從組織暴動逐漸轉變到從事長期的群眾工作中去,這是黨工作重心的一次重要的轉變。由此可見,堅持走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貫穿其工作始末的核心和宗旨,而黨的群眾工作,也因為面對不同的階層和群體,需結合實際情況靈活地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溝通平臺和工作方法。
一、土地革命時期黨的群眾工作:動員廣大民眾中的貧農、雇農、中農參加土地革命
在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是一場人民的革命,由于在“社會生活、主流性格、生活見解、日常感受和目標追求上的特點和特性”上的差異,廣大人民群眾與革命之間的聯系存在著巨大的障礙,在缺乏當地組織者有效地領導時,群眾對革命的認識程度和參與程度極淺。隨著中共不斷地開展組織工作,加強紅軍宣傳與動員工作,群眾便很快的被動員起來,改變了對革命的認識、態度和行為,明確了自身的政治傾向,對國共兩黨開始有著自己的認知和判斷,積極響應黨組織和紅軍的號召。
土地對于農民來說是必要的生存基礎,農民的斗爭就是要爭取土地使用權的斗爭。在各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農民進行土地革命,在斗爭中,中國共產黨看到了苦力和雇農的重大作用,動員其加入到組織中來并選舉出代表,引導代表參加革命政權的領導機關,同時也盡最大努力地吸收中農分子,使他們能與貧農統一戰線,一起推翻舊的封建土地制度。《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令》第三條中對于農村中的富農有著初步定義:“中國富農的特性,是兼地主或高利貸”。黨帶領農民進行斗爭的方式,是“堅決地領導群眾的日常斗爭,提出群眾一切迫切要求的口號,來發動一切被剝削被壓迫的群眾的斗爭”。黨關于群眾的工作方式,包含著正確認識黨群關系和黨如何領導群眾這兩方面的問題。關于黨與群眾的關系,劉少奇同志總結道:“我們不是在組織上直接要求群眾被迫地接收黨地命令。”由此可見,黨群關系是一種相互的關系,黨要尊重群眾,認真地去了解群眾,這樣群眾才能更好地認識黨和黨的正確主張,從而擁護黨的領導。毛澤東關于黨怎樣領導群眾的工作也做過重要總結:“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真正的銅墻鐵壁是群眾。”比起組織和動員群眾加入革命這個工作任務來說,黨更主要的工作是解決群眾實際生活問題,從小事和細節做起,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廣大群眾看到,中國共產黨是真正踏實做實事的黨,是真正為了人民謀利益的黨,是可以信賴和依靠的。
隨著土地革命的不斷發展和土地制度的不斷完善,廣大貧苦農民得到了土地,第一次開始擁有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利,這使得他們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真正為了他們的利益而努力奮斗的,于是便開始從方方面面不遺余力地支持紅軍建設革命根據地。得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是中央蘇區時期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能夠鞏固和發展的最重要的社會基礎,中國共產黨做到了切實地深入群眾,耐心地發動和領導群眾,從一點一滴努力完成“爭取群眾”這一偉大目標,進一步改善黨與群眾的關系。蘇區時期的群眾工作重點在于進行土地革命,主要打擊地主、土豪、富農,使廣大貧苦農民可以分得田地,以此來爭取農民群眾中的貧農、雇農階級,然而這只是爭取廣大人民群眾的第一步,只爭取到了人民群眾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步卻是十分寶貴并且意義重大的,它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確定走群眾路線的一個偉大的開端,為后來抗日戰爭時期的群眾工作政策的改變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二、抗日戰爭時期黨的群眾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積極抗戰
毛澤東同志發表的《為爭取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的講話中提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鞏固及其任務的完成、民主共和國在中國的實現,都離不開爭取群眾的努力。”實現土地革命的意義在于讓農民群眾從封建制度的剝削和壓迫解脫出來,這樣才能推動這些群眾加入到民族解放運動中,壯大革命的有生力量。因此,土地政策還需要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不斷地改變和完善。
1936年7月22日,中共關于土地政策的調整已經開始,主要在各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中央針對地主、小業主、富農、大農業企業主等均做了政策的調整。黨的戰略方針改變為聯合地主抗日,對地主和富農階級都實行賞罰并行的原則,該政策在政治上的原則為“三三制”。在群眾力量發動前,積極地打擊封建勢力,贏得群眾的支持和信任,在群眾充分的被發動起來以后,再耐心的說服群眾,糾正群眾在打擊地主時過于偏左的偏激行為,使地主帶著感恩的情緒加入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來,以此達到團結抗戰的最終目的。土地政策的調整適應了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讓群眾越來越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為老百姓辦實事的黨,是時刻為群眾著想,可以信賴可以依靠的組織。這一政策的調整既緊緊團結住貧農和中農,又根據實際情況團結了其他可以團結的群眾力量,大大地壯大了革命的可靠力量。
1941年1月14日,毛澤東同志在寫給周恩來同志和葉劍英同志的信中提到了爭取江浙民族資產階級的問題。民族資產階級也應該被全面的看待,對于其中的進步分子也要團結起來共同對抗敵人,這對推動革命的進程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敵后根據地的建設中,黨內干部積極推動黨政軍群眾與人民群眾進行大規模的生產運動,帶領群眾自己動手克服困難,發動群眾的生產熱情,不斷積累著抗日根據地的物質基礎。在聯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方針下,黨不斷根據實際情況變化著組織群眾工作的方法,在鼓動群眾的工作上,一改以往鼓動口號繁雜混亂和不通俗的缺點,給予群眾一個簡明通俗的觀念,這樣便能更有效的激發起群眾的革命熱情,提到群眾的覺悟程度。
三、解放戰爭時期黨的群眾工作:培養更多干部指導群眾工作
在解放戰爭時期,為使解放區內部鞏固,使群眾團結起來對抗國民黨,中國共產黨進一步調整相關政策以保障群眾的最根本的利益,團結群眾共同推翻國民黨得統治。《中國土地法大綱》明確提出:“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大綱》中涉及到了貧農、地主、工商業者等及其家庭的土地分配政策,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徹底解決了土地問題,解決了中華民族被壓迫、被侵略、貧窮落后的根源,廣泛的發動群眾與中國共產黨并肩作戰,奪取全國政權。
在這一時期,很多地方雖然農民分得了土地,地主被斗爭,但是群眾運動是十分的零散的,因此導致土地問題的解決也是十分不徹底的。因此黨在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依靠群眾的自發運動,派遣有能力的干部去進行指導,并在群眾中培養出一批有能力的領導者,繼續指導群眾運動,使自發運動變成系統的、有計劃的、有步驟的自覺運動,這樣才能使群眾運動廣泛的發動起來,進行徹底的土地革命。在這個過程中,干部要充分信任群眾,不能違反群眾路線,不尊重群眾的意見,要注重保障群眾的民主權利。
在做好群眾工作的同時,要避免群眾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一是空白村子及命令主義,二是黨在領導群眾斗爭過程中所發生過火行動。”發動群眾運動不能只做好表面工作,看起來是積極的發動了群眾,實際上則是強迫群眾服從,這樣會讓黨在群眾中留下一個極壞的形象,影響黨與群眾的關系。
四、結語
早在中央蘇區建設時期黨就已經認識到黨與群眾的關系是相互的,只有黨信任、尊重群眾,群眾才能更信任、尊重黨。習近平總書記在他的系列講話中也提到:“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人民群眾是最好的、最真實的監督者,因此在黨進行一系列方針政策的實施的時候,要注意加強群眾的參與程度,要公平、公正、公開的接受來自人民群眾的監督,這樣才可以讓群眾更好更真實的反映出在一系列方針政策的執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形成與黨的工作的真實地交流互動,這樣才能使貫徹落實好“群眾路線”不會成為一紙空談。黨要對群眾重點反映的問題進行專門的整治,在做群眾工作中有的放矢的去解決群眾的問題和困難,并自覺接受來自人民群眾的監督,真正成為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
參考文獻
[1] 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34-135.
[2] 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2-343.“群眾路線,指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線,在一切工作和斗爭中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組織群眾運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在集中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方針、政策,交給群眾討論、執行,并在討論、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地根據群眾意見進行修改,使之逐漸完善”.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138.
[4]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一冊(1936-1938)[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57-59.
[5] “對于大農業企業主的土地,因其生產方式帶有進步色彩,應按照對待富農的政策辦理”.
[6]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三冊(1941-1942)[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295-300.
[7] “他認為‘爭取民族資產階級在抗日民主方面與共產黨合作、在國共斗爭方面保持中立、在抗日根據地開辦
[8] 教育文化事業和投資興辦實業,這對推進革命進程是極有幫助的.
[9]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三冊(1941-1942)[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6-8.
[10]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87-89.
[11]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六冊(1946-1947)[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547-550.
[12]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六冊(1946—1947)[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115-127.
[13]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