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濤
摘 要:本研究正是基于后鄉土時代理論的背景框架下,從鄉村飲食文化的角度對鄉村文旅融合賦能和振興路徑進行探索。研究路徑包含后鄉土時代,鄉村飲食文化價值與旅游產業交互賦能與傳遞機制研究;飲食文化活化在鄉村田園綜合體中的體現;鄉愁環境美學與鄉村飲食文化空間重構。構建一個鄉村飲食文化賦能促進旅游文化振興的理論模式,通過優化配置和有效管理鄉村飲食文化資源,重構與優化鄉村旅游地文化形態、文化結構和文化空間,提升鄉村旅游文化價值和文化功能。
關鍵詞:后鄉土;飲食文化賦能;鄉村旅游振興
鄉村旅游振興的時代背景研究,經歷了鄉土理論(費孝通1949)、新鄉土理論(賀雪峰)、后鄉土理論(吳必虎2017)的演變,鄉土理論較好的解釋了中國社會的變遷,與當下農村正經歷的城鄉二元結構割裂、生態環境惡化、鄉村空間被擠壓的矛盾,同時也提出了現代鄉村正經歷的轉變。包括鄉村的流動性、經濟模式轉型、鄉村文化的交融與重構、和諧共生的生態思想正在回歸等。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1)鄉村古村落的保護。學界從社區保護理論、鄉村建筑與景觀保護、旅游開發等多個視角對傳統村落和鄉村文化的保護利用模式進行了探索研究。研究內容主要涉及保護對象、保護政策、保護措施和社區參與等方面。Gy Ruda認為聚落景觀保護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點;Ammon認為國家政策對鄉村景觀環境保護作用顯著;Vervloet等強調可以通過科學的規劃設計和選擇合適的發展方式加強傳統文化保護。劉忠偉等提出要重視文化景觀個體單元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構建區域文化景觀空間格局并維護其生 態整體性;劉沛林等進行了古村落鄉村性傳承評價研究。此外,朱光亞等以不同地域為例,探討了傳統建筑和鄉村文化景觀的保護思路和對策。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在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中必須遵循“真實性”原則并加強文化“真實性”研究。
(2)古村落的旅游開發利用研究。一是將傳統村落 (古村落) 作為鄉村文化的核心載體,開展了傳統村落文化景觀與文化基因研究。主要涉及古村落景觀特征與機理、傳統村落景觀基因識別、提取、表達及其文化保護價值等方面。二是關注了鄉村旅游文化資源開發與旅游感知研究。主要包括鄉村文化或傳統村落的旅游開發、旅游地游固化的路徑依賴、文化鄉村旅游社區參與、古村落旅游感知價值分析等內容。三是探究了傳統村落文化旅游地的空間結構,側重于旅游目的地仿生學空間關系、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及認知、傳統村落空間分異及GIS技術方法應用等。四是重視了鄉村文化活化及其影響研究。旅游活化是傳統村落規劃建
設的有效方式,文化只有經過充分解說和合理展示,讓文化活化和讓游客感知才能發揮“靈魂”的作用。五是體現了鄉村旅游文化研究的多樣性和新熱點。在鄉村旅游凝視、鄉村文化資本、慢文化與慢旅游、鄉村文化 (旅游) 空間生產等眾多領域形成了新的研究熱點,并在鄉愁記憶等方面產出了較為突出的研究成果。
(3)美食旅游方興未艾,美食旅游目的地開始重視文化個性和品牌
在旅游的行、游、住、食、購、娛產業鏈中,“食”可以帶給旅游者直接的味覺體驗,而隨著現代旅游業從觀光游覽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美食更能夠增加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游客訪問目的地的可能性,已經成為目的地市場營銷的重要拉力因素,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游客滿意度。當今美食旅游正迅速成為流行和有趣的旅游形式,旅游美食不僅可以為旅游者提供目的地的飲食體驗過程,而且它還具有社會交往及文化體驗等價值。目的地的餐飲文化與其所在的地域文化具有緊密的關聯,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依靠美食賦予目的地文化內涵,用美食表現目的地品牌個性,將成為旅游目的地推廣的新路徑。然而,目前關于目的地美食的符號性、精神性特征與目的地品牌的關聯研究并不多見,特別地,針對美食旅游目的地因為文化特質而形成的個性特征及其如何對旅游者產生影響是值得進一步探究的文化現象。而這一過程正是地方飲食文化對旅游的賦能。
基于文獻分析和前期調研,本研究從文旅融合的視角,從鄉村飲食文化的角度對鄉村文旅融合賦能和旅游振興路徑進行探索。
文化的核心價值在于它能構建群體的一致性。各地飲食文化的豐富多彩是形成地方美食個性的基礎。探索鄉村飲食文化的個性因素及其影響機制,可向美食目的地市場傳遞旅游餐飲經營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對美食旅游目的地品牌差異化定位具有理論意義。也可體現目的地的精神特質,表達目的地的人格魅力,同時也將有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目的地品牌個性認知體系。
通過對鄉村飲食文化賦能與鄉村旅游振興的融合研究也可以深入了解旅游發展究竟對鄉村文化產生怎樣的影響,旅游發展過程中如何在保護鄉村文化原真性的同時,有效恢復、重構和創新鄉村文化,以及鄉村振興與旅游發展的抓手是什么等現實問題。
二、研究路徑
1.后鄉土時代,鄉村飲食文化價值與旅游產業交互賦能與傳遞機制研究
后鄉土時代,鄉村飲食文化的價值在于農業生產價值、生態價值、“村落共體”的生活價值以及“活態傳承”的教育價值。鄉村飲食文化價值賦予旅游發展的土壤,旅游產業也在資本、人才、市場、商業模式上對鄉村飲食文化賦能。期間涉及到鄉村飲食類傳承人賦能、新鄉紳的飲食文化產品的開發、社區參與共商共創機制等。
2.飲食文化活化在鄉村田園綜合體中的體現
未來理想的美麗鄉村應該是“半鄉半城”的生活空間。半鄉意味著鄉村特色和個性要保留,鄉村文化要有序傳承,鄉村原生態要得以保存。半城意味著基礎設施完善、便捷的生活配套、堅實的產業支持、廣泛的就業。這種集農業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是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飲食文化在田園綜合體中的活化和展現模式是研究重點
3.鄉愁環境美學與鄉村飲食文化空間重構
鄉愁是個人情感在特定空間的投射,其維度已被眾多學者解構。鄉愁環境美學與飲食文化相結合,能對鄉村的聚落空間、田園空間、建筑空間、庭院空間、文化空間進行改造,對鄉村風土人情的展示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可能產生的創新點
研究和總結出鄉村飲食文化與旅游產業交互賦能的機制,為鄉村農民和鄉村旅游經營者的培訓和成長提供參考。田園綜合體建設已經引起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視,該模式剛剛開始試點,其在消費者體驗和經營上需要得到大量驗證,其成功之處可以通過研究報告的形式加以推廣。鄉村振興需要美麗鄉村,基于地方飲食文化的環境美學的改造對振興鄉村有著重要意義。環境美學對鄉村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鄉村空間的改造與升級。以鄉愁為核心的鄉村飲食文化空間美學改造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價值。
構建一個鄉村飲食文化賦能促進旅游文化振興的理論模式,通過優化配置和有效管理鄉村飲食文化資源,重構與優化鄉村旅游地文化形態、文化結構和文化空間,提升鄉村旅游文化價值和文化功能。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
參考文獻
[1] 曾國軍 劉梅,飲食地理與跨地方飲食文化生產[J]旅游學刊,2013(3)
[2] 張濤,飲食旅游動機對游客滿意度和行為意向的影響研究[J]旅游學刊,2012(10)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科研項目(2020ZXZD04)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