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典舞,始于新中國,興于新時代,它不同于中國古代舞蹈,是中國近代文化和藝術發展的結果和產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此文的撰寫,可以對讀者理清中國古典舞的發展脈絡和發展軌跡有極好的思路,幫助讀者進一步認清中國古典舞本質。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古典舞起源;古典舞流派
中國古典舞不同于中國古典舞,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許多的人,甚至有許多的舞蹈人,卻往往會把他們混為一談,今就這一問題,筆者將于大家進行溝通和交流。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中國的古代舞蹈與中國古典舞
中國的古代舞蹈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宮廷舞蹈或更加遙遠時代的民間舞蹈,或者可以將它看成是古代“巫”文化。而中國古典舞卻是始于新中國建立之初,于1950年,由歐陽予倩先生首次提出“中國古典舞”這一概念,之后逐步經過大家的認可之后,廣為流傳,并最后定名。
所以,中國古典舞至今也就只有數十年,不足百年的歷史,遠遠少于中國古代舞蹈的發展年齡。它是古代舞蹈在新中國的文化復蘇,也是戲曲這一國粹在舞蹈這一新的藝術形式上新的發展。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以和芭蕾舞、現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種類,是中國古典與現代結合而成的一個嶄新藝術品,是幾千年中國傳統舞蹈的復興,更是一道地道的中國貨,是繼承更是發展。
二、中國古代舞蹈的幾個階段
(一)舞自巫始
《說文解字》中說:“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這就是說,巫是以舞來交通人神關系的。原始社會早期,由于生產力低下,人類對宇宙間物質運動的規律、自然現象等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冥冥中好像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于是,神鬼的概念產生了。之后便有了用來取悅和溝通天地鬼神的形式,即“巫”,同時亦產生了舞。
(二)宮廷舞蹈
周代開始,到漢、魏、兩晉,乃至唐宋,隨著階級觀念和權力概念的愈發發展。為了享受和政治需要,除了“巫”舞,逐漸又演化發展出來一個新的舞蹈種類,即宮廷舞蹈。
上層階級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專業樂舞人員,并對流行于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進行了整理、研究、加工,發展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異彩紛呈,各領風騷。
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門》、《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個樂舞。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坐部伎》、《樂部伎》、《大曲》等,中國宮廷舞蹈,是歷代統治者愉悅享樂、歌功頌德的一種重要工具,以女樂為主。由于宮廷舞蹈以統治者的審美情趣而創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風格上的綺糜、內容上的消極;但大部分還是多由藝人們在中國民間舞蹈基礎上創作出來的,所以不乏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美之處。
(三)戲曲
宋元之后,由于戰亂頻繁,文化受到破壞,舞蹈的發展也受到影響,漢唐時代的許多著名舞蹈競相失傳了。在傳統舞蹈基礎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戲曲的形成和發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藝術。元代,宮廷樂舞與民間歌舞,乃至“白戲”、“滑稽戲”、“角抵戲”等相結合,逐漸形成了戲曲藝術形式。戲曲藝術要求唱、念、做、打相結合,具有舞蹈、音樂、美術、雜技、文學、說白等多種因素,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元、明、清三代以后,社會矛盾相對復雜,復雜的社會生活提供了許多素材,使古代舞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三、中國古典舞的始于興
(一)“戲曲舞蹈”
新中國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新中國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為發展、創新民族舞蹈藝術,從蘊藏豐富的中國戲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鑒中華武術進行了研究、整理、提煉,并參考芭蕾訓練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國古典舞教材。同時,編排演出了《寶蓮燈》、《小刀會》等一系列具有中國古典舞風格的舞劇和舞蹈。不過這一時期的舞蹈,不管是訓練方法還是表演形式都與戲曲極為相似,故此也被稱之為“戲曲舞蹈”。
(二)復古樂舞和身韻
八十年代的開放政策,中國古典舞也不斷地發生了變化,開始從外形到內蘊地向新空間拓展。
一方面,舞蹈家們突破了僅僅局限于研究戲曲舞蹈的范疇,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畫以及各種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資料之中,從而整理和創作出許多別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劇,如《絲路花雨》等等。這些復古樂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確嚴謹、清晰明麗的風格特點。
另一方面,舞蹈教育家唐滿城、李正一等老藝術家,通過革新理念,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從中國的大文化中,提煉出了“身韻”這一舞蹈利器。“身韻”即“身法”與“韻律”的總稱。“身法”是技法范疇,“韻律”則是藝術的內涵神采,二者有機結合又相互滲透。講究“形神兼備,身心并用,內外統一”。有了身韻,古典舞就不能再冠以“戲曲舞蹈”之名,它的從戲至舞的蛻變已基本完成。
不管是復古樂舞還是身韻的運用,都突破了戲曲常規的局限,不再是戲曲行當的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體運動,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揮灑自如的表現思想和激情的人體語言。
(三)四大流派
首先自然就是“身韻”學派。它是中國古典舞“元老”意義的流派,同時也是運用最多,流傳最廣的一個流派。“身韻”這一門課程,不僅自成體系,而且為中國古典舞學科的文化建設提供了方法論;其次就是“漢唐”學派和“敦煌”學派。漢唐舞學派和敦煌舞學派,主要是通過對漢畫磚、敦煌壁畫等人體形象的模擬和復活,找出其舞蹈形態和動律。同時這兩種學派更注重的是創作實踐環節。漢唐舞主張,古典舞應該置身于中國文化體系中,以史學研究為基礎進行創建。強調對歷史舞蹈形象的重現,立足于對古代樂舞資料的搜集研究、對歷史舞蹈形象資料的解讀,以達到現實與歷史的連接;敦煌舞主要強調了地域的風格特色,表現敦煌舞姿的形象美,反映具有宗教色彩的作品內容。以“S”形為主要特征的動態;最后就是“昆舞”學派。昆舞,來源于傳統劇種昆曲,提取了昆曲的優秀基因并加以改進整合,講求先立腦,后立身,以意為帥,身體從之,對于意念引領身體運動的要求是昆舞與其他古典舞的重要不同點。舞蹈中要在空間點位有27點,五指蓮花式手勢為其獨有手型。以五指蓮花式手勢為其獨有手型。
參考文獻
[1] 簡述學習古典舞身韻元素的重要性[J]. 宋佳倫,范波瀾.?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7(03)
[2] 談中國古典舞身韻在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課堂中的重要性[J]. 郭安.? 黃河之聲. 2016(08)
[3] 試論古典舞身韻課堂中舞蹈情感表現力的培養[J]. 唐敏.? 大眾文藝. 2015(08)
作者簡介:楊林 男,1983年5月,漢族,湖南邵陽,講師,本科學士,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