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歷史演進的縱軸線中,還是在文明發展的橫軸線上,女性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
女性是人類文明的開創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是人類社會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常言道“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響亮口號開啟了新中國婦女事業發展的新征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進入新時代,婦女“半邊天”的作用愈發彰顯,力量愈加強大。這股力量成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的中流砥柱,成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線,女性醫務工作者用不畏艱險、舍生忘死的大無畏精神詮釋了這股力量。
在這次抗疫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系統共派出8批569名醫護人員奔赴武漢,其中女性醫護人員占比65.6%,達373名,年齡最小的僅23歲;派出支援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182名醫護人員中,女性達128人,占比70.3%,年齡最小的僅24歲;同時,我們還有成千上萬的女性醫護人員堅守在各自醫院的臨床一線,用勤勞和汗水守護著上海人民的健康與生命。
在她們中間,涌現出了很多讓我深受感動的事跡。
我清晰地記得,1月24日除夕夜,上海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出發前,我趕到瑞金醫院,為逆行勇士送行。當時,呼吸危重癥科的護士沈虹面對媒體采訪時發自內心地回答道:“面對疫情,醫生、護士也是平凡人,大家都會害怕,但我依舊選擇前行。因為我記得2006年入學時,馬德秀書記就說過,選擇了交大就選擇了責任,選擇了醫學就選擇了奉獻。現在需要我,理應義無反顧” 。那一刻,我在深受感動、熱淚盈眶的同時,切身感受到了來自女性的堅韌、剛毅和果敢。
同為上海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成員的仁濟醫院呼吸科醫生查瓊芳,從抵達武漢的第一天起,就在出色完成救治任務的同時,以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了她在武漢奮戰67天的點點滴滴,這些日記在抗疫阻擊戰最膠著的階段,被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全國眾多媒體轉載,其中傳遞出的信心和力量,感召著一批又一批醫護人員馳援武漢,也激勵著醫護人員為全力奪取抗疫最終勝利日夜奮戰。
后來,這些日記集結成《查醫生援鄂日記》正式出版,成為一部很有價值的抗疫史料,也是一部難得的醫學人文與醫學思政教育輔導讀物。《日記》出版不久即告售罄,并在全社會引起了積極反響,不僅入選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目錄,還在不久之后譯成英文版正式發行,讓我們見識了女性視角的“敘事醫學”在弘揚醫學正能量中的巨大潛力。無論是沈虹,還是查瓊芳,她們都只是千千萬萬女性抗疫醫護工作者的縮影,從她們身上,我們看到、更感受到了女性的力量。
陳國強院士為仁濟醫院援鄂醫療隊送行。
3月31日,141位瑞金英雄回到上海。
在新冠肺炎疫情科技攻關的第一線,女性醫務工作者用攻堅克難、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詮釋了這股力量。
在新冠疫情最初期,瑞金醫院臨床病毒研究室張欣欣教授和呼吸科周敏主任就率先前往武漢,參與病毒篩查與分析工作。在金銀潭醫院,她們與瑞金醫院團隊一起同武漢團隊共同戰斗,對這一新發疾病的臨床特征進行描述并及時向國內外同行介紹,僅僅用了10天時間,就將研究成果發表在醫學頂級期刊《柳葉刀》雜志上,相關成果對日后救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江帆教授領銜的團隊,聚焦疫情期間居家學習兒童健康的影響,開展科學研究,對如何將居家學習對兒童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提出建議,并提議應當建立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多維度兒童身心健康支持體系,相關成果同樣在《柳葉刀》雜志上正式發表。
據不完全統計,上海交大醫學院在疫情防控期間共有149人次的女性醫務工作者或科研人員發表了與疫情防控相關的研究成果,其中通訊作者80人次,第一作者94人次。
在疫情防控的大后方,女醫學生們也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傳承、接續著這股力量。大家知道,疫情影響下的2020年春季學期十分特殊。作為醫學院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率先響應“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兩手抓精神,根據全國和上海市疫情發展態勢、防控工作要求,分批、分次、錯峰、有序地恢復醫學生的科研、教學與臨床實習。
特別是研究生群體,在確保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自2月21日起,74.2%的研究生因科研需要返校,其中超過50%是女研究生。與此同時,我們很多未能返校的女醫學生也積極主動參與到屬地的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中。
瑞金醫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楊雪嬌同學,2月中旬就向所在地甘肅省民勤縣東街社區報到,參加志愿服務工作,逐門逐戶摸排社區人員情況,每天清晨對居民可能接觸到的場所進行消毒,對返程人員進行測溫等。她說:“在這場疫情防控戰中,自己的很多老師都沖在了最前線,這是對醫學生最好的言傳身教,自己理應挺身而出。”又如護理學院2016級本科生朱涵菁主動報名成為上海嘉定花橋高速路口防疫查控志愿者,有過護理實習夜班經驗的她,主動選擇晚上12:00到次晨8:00的夜班,對入滬車輛和人員進行檢測。她說:“2003年SARS暴發時,我還在上幼兒園,完全是被保護對象,但是現在的我,不僅具有護理學知識,完全有能力保護自己,還能作為健康的守護者和傳播者,去守護我生活的這座城市。”
事實上,對交大醫學院來說,除了疫情防控,在我們日常的臨床診療、醫學教育、科學研究以及管理等各方面,女性都有力地支撐起了“半邊天”。從數據上看,女性教職員工占到了交大醫學院本部全體教職員工總數的61.3%;在附屬醫院中,女性醫師的占比達到52.2%,護理隊伍的占比更是達到了96.5%,在兒科、婦幼保健和精神衛生等專科醫院,女性醫師的占比超過60%,最高達到72.4%,這充分說明女性在臨床服務中有著自身獨有的優勢,特別是在兒科、精神科等急需加強建設的專業領域,女性更是扮演了絕對的主心骨角色。這種情況也在醫學院校教育中同樣得到反映。
在交大醫學院8882名在校醫學生中,女生占到了60.02%;在2462名2020級新生中,女生占比達到59.14%。可以說,女性已成為醫學生隊伍的主力軍,而女醫學生們在學醫這條路上所展現出的獻身醫學、孜孜以求的堅韌精神,讓我們對這波“后浪”更加充滿期待,期待你們為醫學事業的發展與進步注入新的更大力量。(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