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斌

大興安嶺林區地處偏遠,環境較艱苦,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由于人才制度建設不盡完善等原因,導致人才流失嚴重、人才極度缺乏、現有人才結構和分布不均衡等問題比較突出。為有效破解這一頑疾,建立林區完善的人才隊伍體系,實現林區經濟社會的二次振興,應結合林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做到“三個注重”。
一、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注重對人才的政治引領
自古以來,人才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的核心因素,尤其是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制高點和決勝點,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制定人才發展戰略,全面促進綜合競爭實力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作為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大興安嶺林區,人才隊伍建設原本就“先天不足”,若不加以重視,不但會坐失一輪又一輪的發展良機,還會使林區與其他地區的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林區要改變發展現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迎頭趕上,人才是關鍵。要不斷增強人才危機的急迫感,增強林區人才隊伍建設的憂患意識,樹立強烈的人才思維導向,真正做到“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大興安嶺地區不斷完善人才政策,確定了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利用3至5年時間,實現人才引進、培養、評價、激勵等措施更加完善,轉型產業人才、青年人才隊伍規模逐年壯大;人才資源總量正向增長;人才服務質量全面提升;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穩步推進。
人才培養要高度重視對人才的政治引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人導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要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突出政治標準,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選賢任能,用當其時。在林區人才隊伍建設中要注重優秀道德品質和良好綜合素質的養成,這些不但決定著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走向,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影響,對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也遠大于其單純的才智貢獻。
二、要秉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注重對人才的情懷教育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是我國知識分子熱愛祖國、報效國家、為家國貢獻聰明才智的樸素表達和重要標志,也是林區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文化傳承和應盡職責,是人才能夠扎根邊疆、服務林區的重要保證,它具有豐富的內涵。林區的人才培養既要立足于林區實踐,又要放眼未來,要做到:第一,具有寬廣的視野和正確的價值觀。能夠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世界與國家的發展趨勢,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四個自信”;第二,具有勇于擔當和奉獻的精神和情懷。不忘初心,勇于擔當歷史使命和國家大任,勇于擔當林區轉型發展的重大責任,在推動國家繁榮富強和林區富裕文明的事業中甘于奉獻、積極作為;第三,具有嚴謹務實、以學促用、知行合一的素質和能力。善于把遠大的理想抱負和具體的工作相結合,善于把所學所思所想落實到林區轉型發展的實踐中,在不斷服務林區經濟社會中,推動富饒、美麗、生態、和諧興安的順利實現。
三、要堅持正確的使用原則,注重對人才的制度保障
堅持“薪酬增效、文化育心、夢想助力”的使用原則,用待遇提高人才的工作效率,用情懷提升人才的奉獻境界,用價值實現助推人才內在的夢想追求,真正增強人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讓人才在積極參與林區的發展和建設中,獲得歸屬感、認同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并與這片綠水青山融為一體,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制定林區人才發展規劃。實施大興安嶺林區生態建設和轉型發展急需和緊缺人才開發工程,重點是林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監測、生態接續產業專業技術研發和推廣、現代信息技術使用、現代服務業管理、重特大產業和項目的咨詢和管理等方面和領域的人才建設,注重數量、質量、結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大興安嶺地區日前出臺《關于開展“興安英才”行動計劃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配套出臺《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實施辦法》《企業家人才隊伍激勵培育辦法》等8個實施辦法,著力完善具有區域特色的“1+N”人才政策體系,著眼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創業、人才激勵、人才服務、人才保障推出了18項舉措,吸引留住各類人才前來創新創業,助力地區改革和轉型發展。
完善林區人才培訓、繼續教育機制。完善企業科研院校聯盟機制、聯合辦學機制、自研自修機制,通過送出去、請進來和自我學習提升創新等形式,培養林區實用人才、專業人才和緊缺人才。健全林區人才的選拔任用、考核評價、流動配置等機制。完善林區人才聘用、使用、評審、考核機制,實行人才動態管理和獎勵制度,提高現有高層次人才待遇;深化人才創新創業機制,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生產力轉化,支持和鼓勵人才創新創業和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優化育才制度,實時合理多崗鍛煉,培養人才全面發展,激發人才成長活力。
建立和完善林區高層次人才聯系服務制度,完善高級專家參與區域內重大決策咨詢或重大項目建設的咨詢制度。建立林區人才隊伍培養的長效機制。大興安嶺地區實行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實行書記、專員雙組長制度,對“綠色通道”引進和選調生等重點人才實行導師制培養,采取“一對一”跟蹤服務等靈活方式,助推人才成長。設立人才首席服務員制度,提供公共服務事項辦理“保姆式”服務。地、縣兩級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地級不少于1000萬元,縣級不少于200萬元,確保設立專戶、專款專用,為政策“含金量”落實落靠提供了保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耗時費力用心的工程,非一朝一夕能成,不可一蹴而就,要因地制宜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進一步激勵各類人才奮發圖強、開拓創新,為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轉型發展和實現高水平全面小康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中共大興安嶺地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隋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