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東
百多年前,大都市從農耕文化身土不二的熟人經濟中走來。帶著深深淺淺的鄉土氣息,逐漸蛻變。拆借資金調頭寸,扯著骨頭連著筋。熟人之間的事,好說。鄉親們的忙,好幫。口頭約定就還,再借不難。按手印,寫個借條就更好。
時光荏苒,光陰的故事再續。進入現代商業時代,陌生人經濟。父債子還,夫債妻還都不一定了,更何況有限公司的責任界線劃定。漸漸地,這種畫面屢見不鮮:這頭收銀員用機器識別假鈔還不算完,對照編號和熒光燈看水印看嵌線;那頭顧客反復驗證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地、廠商……失去基本信任的商品交換,無法構成良性循環。早些年的毒奶粉造成大頭娃娃惡果,孔雀藍胭脂紅色素硫磺添加劑違規使用或超標等等,當監管部門加大打擊力度,不法之徒收斂一些。
百業為殼,文化是核。誠信文化建設,在路上。
縱觀金融詐騙和小額貸款糾纏不清,逐利者如螞蝗般粘附眾人時,執法和良知不能缺位。中華文明的社會良知是不騙人說實話,全人類的道德底線是不欺詐。在市場經濟的滾滾紅塵和滔滔白浪中,要堅守人類文明的底線,否則就將一敗涂地。奔小康的路上,不但需要高速公路和高鐵,也需要正向激勵助跑引領的精神軌道。誠信文化是城市良性發展的基礎,講信用守合同重約定不賴賬構成了契約精神。
歷史上的上海灘有一個真實的小伙計成為滬港巨富的故事,主人翁是葉家花園澄衷中學的創辦人葉澄衷。當他作為一個給外商企業送貨的送貨員時,護送一船小五金配件去浦東。貨主因故一夜未到,小伙計人不離貨風餐露宿苦等通宵。貨主因此認準了他的人品,親手將小伙計扶持成五金大王。而葉澄衷先生一生講信譽守信用,發達后做了無數公益項目。改革開放初期,受葉先生恩澤起家的李達三先生等去捐贈逸夫舞臺的內裝修,我曾陪同李達三先生到虹口區澄衷中學參加捐贈活動。葉先生樂善好施源于初心不變,黃浦江邊的“吃虧是福”有深深的烙印。
往事并不如煙,世上幾多風雨。當然,只等經商者自己有良心有底線是遠遠不夠的。正常的營商環境,需要有良好的法治體系來守護。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遇上老賴,要綜合施治。不能打贏了官司一張紙,跑斷了腿拿不到錢糾纏一輩子。我們的“限高令”和執行法官同時并舉,效果正在顯現。讓被執行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使隱匿轉移資產者無處遁形。執行難,執行難,全民守法就不難。離開了重合同講信用的契約精神,離開了上海人“閑話一句”的唾沫是釘的履約底氣,魔都還會是創業者的家園嗎?
這幾天,媒體刷屏某省某市有個老太太駕鶴西去,家屬在其床下翻出2張價值14萬營養品付款收據和大量已過期保健品,還有2張萬元牛皮席子。親屬無語,輿論默然。老人家需要有對話疏解和宣泄,彌補情感空窗期的是一些夸大其詞的推銷員。捏著肩膀叫奶奶,送幾顆雞蛋喊外婆。結果是不該上的業績就上了,不該買的都買了。老太太受騙上當何其無辜,親屬及社區的反思和懊惱無限。
話說當下,不能讓欺詐者逍遙法外,需要以信息化倒逼法治建設規范化,以誠信文化建設使“信用”佇立在企業家心中。積極推廣網絡化處置拍賣被執行資產,努力從源頭上杜絕沆瀣一氣串通壓價等不良風氣。讓有能力能守信的企業有更健康的發展空間,讓市民們有放心消費的環境。無論是從田頭到桌頭,還是從防疫健身到有借有還的金融中心建設,都是實實在在的。上海必將有不斷開放不斷創新的未來,茍日新日日新。百業為殼,文化是核。誠信文化建設,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