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燕
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孩子們通過聽這個活動,再進行極致地去模擬語言語調,就能達到神似的程度。“沉默期” 對英語學習影響大,小學英語的聽說應作為“先鋒部隊”大步走在英語教育的前端中去,在教學課堂上要建立起一種以聽為主的教學模式。那么該如何建立這種教學模式呢?
一、創設“沉默時期”,進行語言輸入
給學生一段“感性認知的沉默期”,盡可能讓他們全方位多渠道地接觸英語,給他們一個豐富的語言輸入的過程,而不必一開始就要求他們會表達,或者會非常正確的表達。這樣,學生對英語的語音、語調、重音以及節奏的知識自然地留在學生的腦海中去。課堂學習幾乎是我國小學生獲取英語知識的主要途徑,在課堂上,要讓孩子多聽純正的英語,習慣聽地道的原聲帶,注意聽標準的語音、語調和語氣,并利用多種教學途徑幫助學生區分和理解這些內容。 我們亦可借鑒James Asher始創的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應法)教學法。James Asher認為 ,在教授外國語的過程中 ,教師應多用身體動作來代替母語的解釋。在學習繪本英語《ugly duckling》時,為了充分渲染學習氛圍,可以模仿丑小鴨的聲音和姿態,讓它的形象更真實,也能幫助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文章的內容,讓他們在動態的氛圍中更全神聆聽,發展聽的能力,這就是學習英語的良好習慣的開端。
二、播放趣味歌曲,發展聽力能力
瑯瑯上口的英語歌謠和歌曲很容易吸引小學生,不是枯燥單一的學習,也不是死記硬背的記憶,那音樂流動的樂感和輕松的節奏,讓孩子們很放松,很容易地就能把節奏哼出來,歌詞也慢慢浮現起來。認識到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神奇作用,不少的教師在熱身活動或者新授內容,甚至是復習環節都利用有趣的歌曲來點撥學生的學習興趣點, 學生的聽力和記憶力也隨之提升。例如,新學期第二課堂進行《冰雪奇緣》中的歌曲《Let It Go》學習時,我先讓學生學會“聽”,邊聽邊感受樂曲中展示的冰雪天地時而廣闊時而緊張的場面,接著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這首歌曲,讓英語歌曲的教學融入多媒體科技,學生們各自帶上耳機,在各自的電腦上邊看冰雪世界的動畫,邊學習英文歌曲,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機會去練習,照顧到了全部學生的需要,不會給學生造成壓力。學會了這一首歌之后,興猶未盡的他們還會主動在網絡上搜索其他系列的歌曲進行練習,如《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In summer》舉一反三,從而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最后,我們還可以通過不同梯度的聽力測試題目,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同樣,學生根據實際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題目進行聽力鍛煉,這樣更具有時效性和可行性,同時也是一個自我檢測和自我提升的機會。
三、利用情景游戲,提升聽說能力
接龍游戲,對容易混淆的單詞或者句子,要使用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們掌握和區分。課堂上,對小學生開展英語游戲時必須要明確游戲的相關規則。“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游戲規則應該易懂明了,孩子對游戲的流程清晰了,才能讓游戲進行得井然有序,達到預期效果。例如在教學《開心學英語》第四冊里的Monday,它跟money、monkey是學生容易混淆的三個單詞,為了讓學生能夠辨析出這三個相近的單詞,我借用了“接龍傳話”游戲,任意挑選其中一個單詞,小聲地傳送給每組的第一位學生,然后這名同學以“悄悄話”的傳話方式往后傳送這個單詞,最后看看哪組同學傳得又快又準,最重要的是清晰分辨Monday, money,和monkey的咬字發音,我們還對表現突出的小組進行肯定和表揚,這種游戲能加強學生記憶單詞和分辨單詞。
情景游戲,學生身臨其境,更容易感受到創設的語言環境氛圍,增強學生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游戲中通過互動交流的方式進行溝通,布置不同的“任務流”,在“任務流”下,孩子學習的目標明確了,就更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聽讀能力。如在教學四個方位詞up,down,right,left(上、下、左、右)的時候,我采用“貼鼻子”游戲的教學方式,先在黑板上畫一個大家喜歡的卡通人物“喜洋洋”,選定一個學生蒙住眼睛,拿著紙質鼻子,在黑板面前根據其他小伙伴大聲的提示英語方位up,down,right,left挪移相應的位置貼上鼻子。就這樣簡單的操作,學生在游戲活動中不斷地反復上、下、左、右四個方位詞,同時也不斷地接聽,通過強化練習,無意中深化英語知識印象,把他們烙印在腦海里,在一定的語境中能夠把它們運用在學習生活中去。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