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旺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探索“三步六段”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我校六年來推進的一項重要的工作。這一新模式以“導學案”為路線圖,踐行“以教導學,以學定教”的教學策略。本文作者結合幾年來的教學實踐,就如何編好導學案作出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緊扣課改理念
我校實施的新模式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學習途徑,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不斷激勵全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高效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我校政治學科導學案設計有預習學案、探究學案和鞏固提升學案。預習學案就是將學習的重心前移,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梳理基本知識,初步掌握教材內容。探究學案中的探究任務由學生學習小組在課堂上合作完成,學習小組交流互動后或展示探究問題的答案,或闡述解決問題的思路,或提出質疑意見。最后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強調知識重點、講解難點,輔之以方法和思路的歸納,落實課堂教學目標。
二、把握基本原則
首先是規范性原則。在內容上要專業、科學,要嚴謹審案,防止出現紕漏;在呈現形式上,格式要規范,印制要精致;要遵守編制規程,備課組成員要全員參與,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其次是層次性原則。導學案的設計要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能夠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推進,享受學習成功的喜悅。三是創新性原則。一份優質的導學案,飽含著教師的艱辛探索和創造性勞動。教師要整合教材,對基礎知識梳理要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對教學難點要分層滲透,拾級而上,逐步化解。要幫助學生架構完整的知識網絡,以利學生更好地記憶知識,促進知識技能的遷移,通過網絡的縱橫聯系,構建起更高層次的認知結構;要挖掘知識背后承載的能力和能力實現的方法,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有機統一。
三、實現導學功能
導學案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導學。一份合格的導學案要指明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并細化到知識點,有哪些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邏輯,重點、難點是什么。對落實這些目標任務要提出明確的要求,這樣能使學生心中有數,合理分配學習時間。此外導學案的另一功能是學法指導,教師要想辦法指導學生在對知識的感知、理解、鞏固、應用四個基本環節上都有所收獲,指導學生學會預習、聽課、復習、應用。幫助學生學會運用各種思維方法。
四、規范編制流程
導學案編制的基本程序有三個環節:個人主備、集體備課、二次備課。在個人主備環節,主備教師根據學期初導學案編制任務提前兩周發送簡案給備課組同事,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流程等并得到反饋意見后著手編制詳案。這一過程要求主備教師做到“三吃透”(吃透課標、考綱、教材),“三精選”(精選素材、習題、教法)。在集體備課環節,主要是打磨導學案。主備教師作中心發言,介紹導學案編寫的目標宗旨、重點難點、課堂容量、節奏及實施建議等。備課組教師提出修改意見,組長拍板定稿。二次備課是指備課組教師根據各班學情,對導學案在班級使用上的“微調”。
五、精選情景素材
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這就要求導學案編制要精選情景素材,要貼近實際和生活。選擇情景素材要緊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立足學生現實的社會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寓于情景素材的主題之中,實現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的有機統一。情景素材可以是新聞素材、鄉土素材、校園素材等等。選取的原則是要用的上,與學科知識能結合。要對情景素材進行合理編輯,使其內涵深刻、立意深遠,切正主題。要對學生可能耗時過多、理論邏輯不易挖掘的情景素材進行加工再改造,必要時加上一些暗示性的文字,使其理論觀點顯性化。
六、針對學生實際
教學要做到因材施教,關鍵就在于了解學生、掌握學情,我們在導學案的訓練案中設置了必做題和附加題。“學困生”只做必做題,我們稱之為吃“正餐”;“學優生”加做附加題,配上“點心”。這樣,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愛好,也減輕了部分學生的學習負擔。對于學生在處理導學案中遇到的困惑與問題,我們借鑒外校的做法,在導學案中設置“我的疑惑”一欄,讓學生把問題寫出來,教師在批改導學案時解答,或給學生面批點撥、啟發。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