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銀
【摘要】目的 探討評價“互聯網+個案管理”全程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遠期心臟康復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01月~2020年01月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心力衰竭常規護理及出院跟蹤管理,觀察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及“互聯網+個案管理”全程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出院當天及出院后干預3個月時的遠期心臟康復指標包括心肺功能及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各維度評分。 結果 出院當天,兩組患者用力肺活量/預計值、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預計值、呼氣峰流量、氧分壓及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各維度評分均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3個月時,觀察組用力肺活量/預計值、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預計值、呼氣峰流量、氧分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各維度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互聯網+個案管理”全程護理干預模式,可明顯促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遠期心臟功能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互聯網+;個案管理;心臟康復;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2..03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ternet + case management" whole-cours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long-term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20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0 cases each.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for heart failure and follow-up management after discharge,whil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and "Internet + case management" full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long-term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dicators including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 and Minnesota heart failure quality of life survey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on the day of discharge and 3 months after the intervention.Results On the day of discharg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on each dimension of the forced vital capacity/predicted value, th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predicted value, peak expiratory flow,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and the Minnesota heart failure quality of life survey (P>0.05)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e observation group's forced vital capacity/predicted valu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predicted value, peak expiratory flow, an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were all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observation group Minnesota heart capacity The scores of all dimensions of the failure quality of life surve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 "Internet + case management" full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l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long-term cardiac function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Chronic heart failure; Internet+;Case management;Cardiac rehabilitation;Quality of life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臟結構、功能的異常,原發性損害(冠心病、心肌病等)和心臟負荷過重(主動脈瓣狹窄、肺動脈狹窄等)是引發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此外,感染、心律失常、過度勞累、飲食不當也可誘發心肌損傷,造成心肌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從而導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下降,通常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氣促、胸悶、無力、水腫等現象,臨床治療原則為針對病因治療,延緩心衰進程,進而改善患者生存質量[1-2]。《中國心血管報告2018》概要顯示,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續上升,推算心血管病現患人數2.9億,其中心力衰竭450萬,發病率達0.9%[3]。隨著醫學的進步,在有效藥物和先進治療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加強患者病情穩定期的自我管理,有效控制代謝綜合征,防止再發作,可顯著改變遠期心臟康復結局[4]。當前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已成為全媒體融合時代健康科普宣傳新模式,可有效提高健康教育和管理的針對性、準確性和實效性 [5]。本文對我院心血管內科針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互聯網+個案管理”全程護理干預的舉措進行效果評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01月~2020年01月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60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納入標準:(1)臨床診斷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6]中對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通過心臟彩超、心電圖、心臟核磁共振等確診;(2)患者認知正常且會使用智能手機;(4)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合并肝腎功能不全或罹患惡性腫瘤患者;(2)認知異常不能正常交流;(3)伴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者。其中,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8~80歲,平均(65.69±7.56)歲;病程1~20年,平均(8.36±2.68)年;教育程度:初中及小學19例,高中6例,大專及以上5例;基礎病病因:冠心病12例,高血壓19例,糖尿病22例,瓣膜病2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9~82歲,平均(66.28±8.15)歲;病程2~19年,平均(8.12±2.53)年;教育程度:初中及小學20例,高中5例,大專及以上5例;基礎病病因:冠心病13例,高血壓20例,糖尿病21例,瓣膜病3例,肺動脈高壓1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入院后實施慢性心力衰竭常規護理,由責任護士進行常態化管理,經全面評估后列出護理問題,針對護理問題制定護理干預措施,如根據患者個體情況給予血管擴張劑、利尿劑等用藥自我觀察,以及控制鈉鹽攝入飲食飲食指導,督促患者注意休息,避免疲勞,根據恢復情況逐步完成日常生活自理并進行循序漸進的心臟康復訓練[7]?;颊叱鲈寒斕?,責任護士向患者發放慢性心力衰竭??茖2〗】到逃幏?,出院后3個月內給予電話跟蹤隨訪,第一個月每周回訪一次,第二個月起,每2周1次電話隨訪,出院3個月,家庭訪視一次。指導患者自我護理技巧并督促定期復查。
1.2.2 觀察組
基于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互聯網+個案管理”全程護理干預模式:(1)科室成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康復小組,小組成員由心血管內科醫師、護士長、護理組長、高年資心內科護士和床位責任護士組成,護理組長擔任小組組長,負責申請心臟康復公眾號,建立心臟康復微信群,將二維碼打印塑封。(2)患者入院后給予一般情況評估,責任護士指導患者及家屬掃碼微信二維碼加入微信管理群,識別并關注心臟康復公眾號。由組長負責建立患者個人檔案,小組共同制定個性化心臟康復個案管理方案,管理內容包括康復配合、輔助用藥、飲食營養、心理輔導及戒煙戒酒行為糾偏等[8]。小組成員責任到人,分別將個案管理相關知識進行編輯成為多媒體健康宣教內容,可以通過文字、動態圖片或音視頻拍攝和微課等多媒體形式,匯總組長上傳后通過管理微信群每天發送相關健康宣教內容,患者可通過微信公眾號關注觀看和觀摩,責任護士與患者互相添加微信好友,給予一對一針對性指導。(3)床位責任護士于患者出院當天再次督促和指導患者出院后繼續關注心臟康復公眾號及微信管理群。出院3個月內通過小組通過微信管理群進行遠程持續性跟蹤管理,責任護士與患者及家屬通過微信進行線上指導和線下督導、咨詢、答疑互動,實現全程護理服務全覆蓋[9-10]。
1.3 觀察指標
(1)于患者出院當天和出院后3個月時,分別運用肺功能儀和血氣分析儀測定患者心肺功能和氧分壓水平,心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預計值、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預計值、呼氣峰流量[11];(2)分別于患者出院當天和出院后3個月時,運用中文版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表作為評估工具,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調查表包括4個維度,分別為癥狀、體力限制、社會限制和情緒,共21個條目,各條目分值為0分~5分,各維度總分105分,分值越高則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差[12-13] 。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出院當天,兩組患者用力肺活量/預計值、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預計值、呼氣峰流量、氧分壓及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各維度評分均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3個月時,觀察組用力肺活量/預計值、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預計值、呼氣峰流量、氧分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各維度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和表2。
3 討 論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比較復雜,治療周期較長,在患者接受保守治療的同時,實施全程護理康復干預對整體治療效果和遠期心肺功能提升意義重大[124]。郎倩[15]、張亞坤[16]等相關文獻報道,在慢性心衰患者康復過程中,實施相關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和心臟康復功能鍛煉,可引導患者逐步提升自護認知和不良生活習慣的行為糾偏,從而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促進康復進程以達到顯著改善患者遠期心臟功能臨床預后的目的。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就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意見中提出,要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服務,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17]。我院心血管內科通過利用“互聯網+”微信公眾號及微信群管理功能,由專科小組將心臟康復相關知識健康宣教以更為直觀、便捷的多媒體傳播等大數據應用形式,將個案管理融入患者全程護理,引導患者通過自我學習與評估,測評健康狀況,不斷提高健康素養水平,普及健康知識與技能,提高健康教育和管理服務效率[18]。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3個月時,觀察組患者遠期心臟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各項監測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互聯網+個案管理”全程護理干預模式,可明顯促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遠期心臟功能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充分證明全媒體時代健康科普宣教新模式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 瑩,劉 悅,張 哲,等.從水濕論慢性心力衰竭不同分期的發病[J].中醫雜志,2018,59(12):1021-1023.
[2] 吳 陽,吳 炎.全科-??坡摵蠈ι鐓^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管理[J].實用老年醫學,2018,32(8):10-12.
[3] 胡盛壽,楊躍進,鄭 哲,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9,34(3):209-220.
[4] 胡 閱,劉紅霞,孟 靜.國內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管理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29):3699-3703.
[5] 朱明宇.新媒體時代"互聯網+健康宣傳"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新媒體研究,2019,0(2):43-44.
[6] 李小榮,李新立.強調多學科合作以優化藥物和器械管理——2016年歐洲心臟病學會急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解讀[J].中國循環雜志,2016,31(2):129-133.
[7] 湯一帆,王蔚云,王 琴,等.基于ICF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方面功能損傷真實感受的質性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12):1562-1568.
[8] 宋 韻,閆 偉,任 騫.心臟康復運動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17,46(2):241-242.
[9] 張祖峰,余 娟,張玉芝,等.出院指導加隨訪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30天內再次入院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6):91-92.
[10] 劉秀梅.多元化連續性護理模式對出院后冠心病患者心臟康復的效果研究[J].雙足與保健,2017,26(15):20,23.
[11] 閆麗娜,原 芳.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治療重疊綜合征后心肺功能及血氣指標的變化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8,15(5):629-631.
[12] 楊 濱,宋 齡,于 水,等.延續護理對心力衰竭合并抑郁患者抑郁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5(2):356-359.
[13] 倪曉蘇,徐 紅,王立春.行為轉變理論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6,2(12):P.17-20.
[14] 婁 愉.綜合性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遵醫行為心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26):3614-3615.
[15] 郎 倩,馮 芳,李 慶,等.基于自我效能理論的健康教育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18,45(8):1441-1444.
[16] 張亞坤,高彥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社會支持與康復訓練依從性相關性研究[J].當代護士:綜合版,2019,26(4):37-40.
[17] 孟 群.構建"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新模式打造分級診療就醫新秩序[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7,14(2):101.
[18] 索 妍.微信公眾號在肺源性心臟病住院患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繼續醫學教育,2018,32(1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