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企業內工會是日本式經營之“三種神器”,也是當時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關鍵因素,終身雇傭制作為日本獨特的雇傭制度,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本文概述了日本終身雇傭制的形成、發展及衰落,探討其利弊,展望其未來發展方向,并闡述了其引發的一系列社會現象、社會問題。
【關鍵詞】終身雇傭制? 年功序列制? 社會現象? 男性上班族
作為日本企業經營三種神器之一的“終身雇傭制”,自上世紀70年代起廣為人知,其對日本經濟成長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自進入平成時代經濟不景氣以來,我們就常能聽到“終身雇傭制崩潰”的這種說法。在日本經濟崩潰后陷入長期經濟發展遲緩的嚴峻經濟環境下,“終身雇傭制”將何去何從?
首先從定義上看,終身雇傭制是日本大企業實行的一種普遍慣用的用人制度。即,求職者一經企業正式錄用,直到退休便可以始終在同一企業供職。簡單而言,只要勞動者在工作中沒有出現重大的失職或者自身主動提出辭職,便會終身供職于同一公司的雇傭慣例。其次就背景而言,這種用人制度是從日本大正時代末期到昭和初期設立的。由于當時熟練專業技工的跳槽率較高,大企業為了有效保證勞動力而實行了定期升職加薪、設立退休金制度,以及開始重視年功序列制。之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濟走向低迷,導致了終身雇傭制逐漸衰退,直至1955年至1972年期間日本迎來經濟高速增長期而得以再次確立。當時以松下電器產業、富士通等大企業為中心開始采用終身雇傭制度。終身雇傭制是由創立于1928年的松下公司提出。“日本經營四圣”之一的松下幸之助提出:“松下員工在退休前不用擔心失業,企業不會解雇任何一個‘松下人”。松下開創的經營模式被當時的眾多企業所效仿,并為二戰以后的日本經濟騰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由于日本經濟低迷和企業內勞動力的老年化程度加劇,終身雇傭制的采用已成明日黃花。
日本終身雇傭制的優勢。日本企業經營中以“集團主義經營”為基本準則,重視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與企業為一體、對企業強烈的歸屬感。企業管理層為家長,員工則為子女的“家觀念”;同一企業內人員應與企業共呼吸、共存亡的具有較強凝聚力的“家文化”;以及集體榮譽高于個人榮譽的集體榮譽感主義。由于終身雇傭制與年功序列制作為配套的經營體系,企業不會輕易解雇員工,通過對員工企業內培訓,保證了企業所需的熟練技術人才,同時縮減了培訓成本,有效調整過剩人員,減少企業管理控制的投入,在經濟高度成長期控制、降低了雇傭成本,使得企業能夠實現資本積累,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同時也促進了企業更好地技術革新。另一方面,員工也不會輕易跳槽,由于實行年功序列制,員工一旦跳槽,那么這之前的待遇將會不復存在,有效地防止了人才的流失。其附屬制度還包含有錄用新畢業生制度、企業內培訓制度、企業內晉級制度、定期提薪制度、退職金制度、退休金制度等。有了這樣的聯系紐帶,企業與員工之間形成了一種長期性的較信賴的勞使關系。
終身雇傭制的弊端。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終身雇傭制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隨著1973年“石油危機”的爆發,世界經濟陷入了低迷,日本經濟也進入了低速增長時期。然而,由于實行終身雇傭制企業不能隨意裁員,以至于企業組織愈加龐大,加之年功序列制使得勞動力成本提高,所以,企業內勞動力成本的調整成為了企業發展的最大絆腳石。另外,這種工資體系造成了同工不同酬,嚴重地阻礙了勞動者工作積極性。
終身雇傭制的去向。近年企業間競爭激烈,終身雇傭制成為企業發展的負擔。企業為更好地運作發展,采取了定期雇傭(為了完成短期的工作,根據定期雇傭合同雇傭員工的方式。)、中途錄用(在日本跳槽曾被視為不道德行為,但現在較重視實現自我價值,故得到認可。)及臨時雇傭,使雇傭形式多樣化。同時,80后一代年輕人就業觀也有所轉變,他們不愿終身任職于同一企業,更重視個人價值的體現。尤其當今日本社會流行“低欲望社會”,更是讓年輕人在工作上缺乏忍耐力、沒有競爭意識。所以,雇用形式的多樣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產生的社會現象。日本職場人視企業為家,長時間加班等慣行導致了“過勞死”、“媽寶男(是指成年男性生活上過于依賴母親的戀母情結。)”、“成田機場離婚(日本的一種社會現象。新婚夫婦海外蜜月旅行回國,成田機場下飛機后就辦理離婚手續。成田離婚是新時代高離婚率的代名詞。)”、“退休離婚(男性退休之際被妻子提出離婚,妻子會分走丈夫一半退休金。)”等諸多社會問題。日本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就出現的“過勞死”、“自殺”等不堪高壓力高節奏生活狀態下產生的現象自不必說,其他社會問題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1)家庭教育不完善。家庭里父親幾乎全部精力投入工作,無法正常參與陪伴子女成長,父愛缺位。母親掌管家里一切,以至孩子過于依賴母親,尤其男孩成為“媽寶男”者不在少數,成年后又遭“成田機場離婚”。
(2)夫妻感情淡漠。由于丈夫全部時間放在工作上無法分擔家務,忽視妻子的感受,以及“單身赴任(員工<通常為男性>被公司派往外地甚至國外工作,而妻子和孩子并不同往,留在原來的城市繼續生活。)”的普遍存在,致使多年后的“退休離婚”等現象發生。
(3)沒有自己空間。在當今世界經濟環境不穩定情況下,日本企業為縮減勞動力成本,不提倡加班。而早已習慣加班的男性上班族們,下班后無事可做,按時回家卻又遭嫌棄,家務事插不上手,孩子功課輔導幫不上忙,在家里成為無用之人,陷入尷尬困境。
(4)退休后精神空虛。雖然退休后不乏有開啟“第二人生(日本有“人生百年”的說法,上班族退休后開始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享受人生。這種生活方式稱之為“第二人生”。)”的人,但多數男性上班族一輩子兢兢業業、任勞苦干,退休后卻因此沒有自己的人際交往圈、興趣愛好缺失。
參考文獻:
[1]劉昌黎.現代日本經濟概論[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
[2]邱詢旻.日本企業競爭力[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3]陳都偉.日本企業文化-- 結合管理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4]劉勁聰.日本企業與經營[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蘇暢(1976-),女,漢族,遼寧省大連市人,講師,碩士,單位: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研究方向:日本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