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東旭
摘 要:知識產權是政府授予發明者和創造者的專有權利,以獎勵他們對藝術和科學的創造和貢獻。未經許可使用知識產權的行為通常被稱為“盜版”。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環境的不斷優化,我國的對外貿易額在不斷增加,與美國的貿易量發展尤為快速,隨之而來的是中美間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頻繁。在中美貿易戰中,美國越來越多以知識產權侵權為由,在美國提起訴訟,借機保護本國貿易利益。同樣美國法院也樂此不疲,對知識產權的境外保護有著逐漸擴張的趨勢,因此分析歸納這一趨勢,有助于我們應對來自海外的不正當競爭。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知識產權爭端;域外擴張
引 言
《1974年美國貿易法》第301條和特別301條的實施,用以解決海外盜版活動,這標志著美國貿易政策的新開始。這兩個條款使行政部門能夠在美國領土之外,通過取消貿易利益和征收懲罰性關稅進行單方面的貿易報復,以此來規范在美國境外進行的侵權活動。雖然301條款在防止盜版帶來的貿易扭曲方面成效顯著,但是這種行為可能被視為美國政府不受歡迎的域外擴張。目前,美國已經在知識產權問題上贏得了國際支持。在美國談判代表的敦促下,至少有兩項國際貿易條約已納入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規定。但是,美國如果繼續將其法律強加于他國,這只會增加與他國的沖突,并讓其他國家認為美國正在逐漸擴大其域外管轄權。
一、 知識產權問題的背景
知識產權(IPR)是政府授予發明者和創造者的專有權利,以獎勵他們對藝術和科學的創造和貢獻。在國際上,目前尚無針對知識產權的通用注冊,所有人必須在每個國家/地區申請保護。此外,各國知識產權的申請、保護和執行情況也各不相同。一般而言,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發達國家擁有更多的知識產權,并為知識產權提供了更高程度的保護。知識產權在美國一直作為一種法律概念存在。例如,美國憲法第1條8款就將保護版權和專利的權力下放給國會。但是直到 1970 年,美國才積極保護知識產權所有者在國外的利益。多年來,美國一直對進口產品實施嚴格的邊境管制,以防止侵權產品進入美國。
二、知識產權的域外管轄
盡管美國一直在國內為知識產權提供高標準的保護,但是在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是一個新概念。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認為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由美國法院管轄,或許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美國利用《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和《1988年綜合貿易競爭法》威脅要求其他國家實施和自己一樣的知識產權保護。與此同時,美國也在利用其他方式保護知識產權。
方法一:利用司法制度保護知識產權
傳統上,如果海外競爭對手的行為違反美國法并且造成損失,美國企業可以到法院起訴以作為救濟的途徑。例如,反托拉斯法就是如此,如果實際或預期的結果對美國市場影響很大,那么美國法院會將《謝爾曼法》應用于域外。該領域的第一起實質性案件是“United States v. Aluminum Co. of America ”案。該案以來,下級法院一直不強調“intent”的實際含義,僅要求瑣碎的影響就可作為理由在反競爭案件中主張管轄權。法院的立場也反映在《美國對外關系法第三版重述》所規定的行使管轄權的“效果原則”中。1995年,為了保護美國海外的企業,司法部發布了其《反托拉斯指南》的說明,明確表示對美國具有直接、實質性和合理可預見影響的海外行為可以向美國法院起訴。
在知識產權領域,《商標法》已被裁定為域外適用。不幸的是,保護計算機程序免受侵權行為侵害的版權法被裁定為不可以域外適用。《版權法》域外適用要符合法規中的“規范商業”,即“由國會合法監管的商業”。這就表示即使該規定對美國產生不利影響,美國法院也不能域外適用版權法。專家指出,國會規定商標法可以域外適用,但是版權法卻不可以域外適用,是因為兩套法律尋求服務于不同的公共利益。商標可幫助消費者識別和區分商品和服務,《商標法》 的域外適用僅僅不讓外國使用本國商標,而不是產品本身。而版權所有者有權限制其作品的傳播,因此《版權法》的域外適用將剝奪外國市場上被他國法律保護的有用信息。
方法二:利用多邊協定保護知識產權
美國保護其知識產權產品的另一條途徑是多邊條約。美國商業團體開始意識到,雖然在雙邊基礎與單個國家進行談判是有效的,但在多邊條約中規定共同的知識產權保護標準會更加有效。保護知識產權的條約起源于19 世紀,但是早期的條約,例如《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和《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是沒有有效爭議解決機制的。最近新制定的條約,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與《TRIPs協議》比舊條約有了顯著改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IPR條款規定了更高的保護標準,可是這種區域協議不適用于其他地區的國家。TRIPs協議是重大改進,其成員眾多,并且規定了更加有效的爭端解決機制,因此TRIPs可以稱之為世界上第一個強加知識產權保護國際義務的條約。美國是《TRIPs協定》的堅定支持者,它一度認為世貿組織是解決貿易問題最有希望的機構。
三、結論
以上是美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所做的努力。但是這種方法是有問題的。不同的傳統對知識產權產品有不同的基礎和態度。域外管轄是一個國際問題,盡管“學說理論”已被國際勉強接受,但是一些國家不滿并抗議美國法院對其領土的侵犯。例如英國于 1980 年頒布了《貿易利益保護法》,以“重申并加強英國的防御措施,以抵抗其他國家單方面實施其經濟和商業政策的誘惑。該法規規定只要這些命令具有域外效力并損害英國的商業利益,就禁止英國遵守外國當局的命令。它還禁止英國法院執行外國裁決和判決。目前為止至少九個國家已經頒布了禁止性法規,采取了類似的報復行動。此外為了應對美國域外管轄,加拿大、英國等國家制定阻卻立法 ( the blocking statutes) ,不執行美國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相關命令、判決,也禁止本國的人遵守美國具有域外效力的措施,并且還發展出管轄美國人的管轄權制度。在反對美國域外管轄上,我國與其他國家存在共同利益,可以而且應該共同合作。而且,目前我國現行法的域外適用規則尚未體系化,整體趨于保守,以防御為主,進攻性不足。國家如果需要充分保護其利益,保持對國際事務的適度介入,保持擁有對他國法律挑釁的合法報復與反制權利與能力,就需在本國法律體系內構建積極進取型的管轄權體系。
參考文獻
[1] 朱玥.美國《謝爾曼法》域外適用中的國際禮讓原則[J].理論觀察,2018(08):85-89.
[2] Restatement (Third) of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第三條)
[3] Edward Slavko Yambrusic, Trade based approaches to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1992).
[4] 杜濤. 歐盟對待域外經濟制裁的政策轉變及其背景分析[C]. 中國歐洲學會歐洲法律研究會.中國歐洲學會歐洲法律研究會2012年年會論文集.中國歐洲學會歐洲法律研究會:中國歐洲學會歐洲法律研究分會,2012:113-126.
[5] 廖詩評:《中國域外適用法律體系:現狀、問題與完善》,載《中國法學》2019年第6期,第26-28頁。
[6] 宋杰.進取型管轄權體系的功能及其構建[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20,27(05):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