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青
摘 要:小說是用散文寫成的某種長度的虛構故事,小說的藝術是恒久的,作家通過寫小說來當任歷史的察考者,以此審視社會的方方面面。小說的可貴之處不在于題材的優越,而在于在故事背后的那雙明銳的洞察世事的雙眼。
關鍵詞:小說;藝術;故事;人物;情節;敘述
導論:
小說的藝術魅力是恒久的,它可以通過宏偉壯闊的歷史場面表現出來,也可以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從日常生活細節中慢慢流露出來。本文將根據小說《鞋子》,從小說的創作原理角度出發,從故事、人物、情節、敘述方面論述小說的藝術特點來評論《鞋子》。
一、故事
1.1故事的特征之一是戲劇性。小說中的戲劇性通常是利用偶然與巧合,保持矛盾的沖突和緊張性。小說《鞋子》自然也制造了偶然,例如小說中的“我”和二哥正說著:要是黃萍萍,還差不多?!罢删陀錾狭它S萍萍,她向”我們“詢問大哥的情況,出于擔心她跑去了我們家。正巧她碰上了同樣心系大哥的黃玲,于是她們便打了起來,激化了矛盾,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也將故事的發展引到了一個高潮,而這些的偶然與巧合正是起到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這又引出了故事在小說地位上的一個優點,便是使讀者想要知道下一步將發生什么,引起讀者的好奇心,想知道這故事最終將如何收場。
1.2這篇小說是傳統小說中的故事的寫法,圍繞一兩個中心人物展開,便是黃玲與黃萍萍。她們有目的、動機和感情趨勢。黃玲與黃萍萍都喜歡大哥,她們的目的自然便是討”我“的大哥和作為家人的”我們“的喜歡。黃玲每年都會送大哥擁軍鞋,經常來我們家串門幫忙,在深夜十點多還為我們家挑擔子,不嫌苦不嫌累,還像一只翩翩的大蝴蝶,甚至還要繼續留下來為我們將七八百斤的山芋全切成片兒。她會為了做出更好看的麥穗紋針腳的鞋專門出村學習,也愿意為了大哥給我們一人做一雙鞋子,在此之前我們都認為我們沒有福氣享受黃玲姑娘的鞋。而黃萍萍更加因為嫉妒一改之前的美好形象與黃玲大打出手,像潑婦一樣當街對罵廝打。為了去探望大哥二話不說拿了家里湊的一百多塊錢獨自上了火車一走了之。而當她們的目的被阻,不管是外部或內部障礙,總之深化了沖突,人物的命運一落千丈。黃玲的內部原因是受自己的家庭環境的影響使她產生了自卑的心理,外部原因便是黃萍萍,這個家世樣貌都高她一等的女孩。當初步的障礙被克服,黃玲得知大哥還穿著她送的鞋子,她重拾新生,向著目標又主動發起了奮進。故事發展脈絡上升。然而新的復雜的局面又產生,境況較之前的更壞,發展脈絡再次出現下向曲線,降到最低點,命運也由此突變,達到了”一波三折“的故事曲線。
二、情節
2.1情節與故事的區別是因果關系的呈現。如小說中的打架情節,小說并不只是簡單地描寫黃玲與黃萍萍打了一架,而是交代了事件的起因,便是黃萍萍與黃玲爭風吃醋才引發的事端,這便體現了因果關系,故這并不是簡單的故事而是情節。
2.2情節的動力主要是通過矛盾對立的角色相互之間的作用。其結果往往關乎角色命運的走向。黃玲與黃萍萍便是這樣一個矛盾對立的角色。而小說中情節的變化有體現“發現“原則。黃萍萍發現了大哥受傷的消息,發現黃玲愛慕大哥;而黃玲發現自己與黃萍萍的天差地別,發現大哥帶著一個漂亮的女兵回家,自己根本就配不上大哥而黯然失魂。
2.3除此之外還體現了”反轉“原則,這使得情節不是呈一個前進式發展,而是折返式變化。如黃萍萍發現大哥還穿著黃玲送的鞋子主動退出,給了黃玲希望,也否定了二哥之前認為大哥當然選擇黃萍萍的想法。在我們都以為黃玲要成為我們的嫂子,大哥又帶了另一個女孩回家,使得事情又發生了反轉。這也體現了小說的結構圖示屬于鐘漏型,故事情節發展變化,兩級人物位置互換。
三、人物
3.1人物上,黃萍萍應是屬于扁平人物,黃玲則是圓型人物。黃萍萍一出現即為讀者的感情之眼所察覺。小說對黃萍萍也沒花費太多的筆墨。而圓型人物絕不刻板枯燥,她在字里行間流露出活潑的生命。作者并沒有從人物的概念上出發而是從鮮活的生命開始。作者沒有作很大特意的篇幅去描述,只是從日常生活和神態話語中體現。通過黃玲日夜為大哥縫制鞋子,時常來我家幫忙就描繪出了一個勤勞樸實的一個女孩,而黃萍萍只通過簡單的幾句描述便知她的個性是風風火火,任性驕傲的一個小公主。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
3.2性格是創作的核心,是人物行動方向的動力,命運則是性格變化的軌跡。人物性格的成因在小說中也有體現,便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黃玲是她母親帶著她改嫁來的,成了人們口中的拖油瓶,故而形成了較為自卑但也有些倔強的個性;黃萍萍家境富裕,也有資本驕傲任性。她們不同的性格導致她們有不同的命運軌跡,這樣的命運軌跡也暗含了故事的發展,所以小說人物的性格對小說的走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敘述
4.1敘述上小說應屬于講述式,就是作者講述故事情節與人物,提示重點,告知意義。講述可以調整讀者與故事的距離,推遠拉近,有親切感;這也使得我們能親切地感覺故事就發生在我們現實世界中一樣。
4.2在人稱上使用第一人稱敘述,特點是有親切感和真實感。但非全知全能,不可進入他人的心理世界。比如我們看不到大哥心里是怎么想的,引發讀者的思考。
4.3敘述時序上采用的是順序,在2-3段則是一段插敘,豐富了故事內容與黃玲的人物形象。
4.4小說還巧用伏筆,在情節發展的關鍵處顯示效應。如第5段處,黃玲又給大哥送來魚鱗紋針腳的鞋,同時提到了麥穗紋針腳,這就為黃玲之后專門出村學習埋下了伏筆。還有媽媽阻止黃玲繼續留下為我們家鞍前馬后,騙黃玲自己不準備切山芋片兒,在黃玲走后自己又切了許久。以及文末媽媽撫摸著黃玲的肩膀,找不到話語來安慰黃玲。這些細節描寫都暗示了之后的劇情發展,黃玲的愿望可能會落空。
4.5還有鋪設線索、牽引主題。文中就鋪設了大量大哥的線索,比如大哥十四歲出門當兵,當的是文藝兵,全縣也就他一人,還是縣武裝部用小汽車專程把他送到很遠的一座城市里去的。反復說到我們的大哥不是一般的人物,連“我們”因為大哥的事情也驕傲得差不多用下巴看人,用鼻子說話。而黃玲只是普通人家的女兒,在家里的地位還十分尷尬,與大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兩人就像是兩條平行線,很難有交集,也預示著黃玲的結局。文章最后,黃玲說道:“嬸子,我這鞋子,配他不合適?!岸嗝葱乃岬氐莱隽它S玲心中的苦楚,最終殘酷的現實打碎了黃玲的美夢,那樣出彩的大哥自然也應是同樣出彩的女子方能與之相配。就像段49中提到的:”大哥的腳上,是一雙火箭式皮鞋,擦得锃亮,敲得地面咔咔響”。
結論
小說《鞋子》在故事、情節、人物以及敘述上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以鞋子貫穿起了全文,將黃玲的命運“一波三折”地體現出來。小說面面觀中提到過:一本小說的成功也在于它的感性明銳,而不是在于它的題材優越。就像《鞋子》,沒什么波瀾壯闊的情節發展,也沒什么偉大深刻的歷史意義,但是卻體現了作者那雙感性明銳的雙眼,通過那雙眼睛,讓我們在細小的生活瑣事中也能看到不一樣的人生意義,從而獲得感悟。
歷史向前發展,藝術則永恒不變,人類的心靈才可擔當歷史的察考者,雖然并不十分精確。小說可以沒有優越的題材,但不能沒有體現人性復雜。如果將它從小說中驅除或滌凈,小說會立刻枯萎而死,只剩下一堆廢紙。
[參考文獻]
[1]《小說面面觀》.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