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俊
摘 要:在我國農業組成中,畜牧養殖業占了很大的比重,其對于農業經濟能夠高質量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因素,而畜牧養殖動物疫情防控又與畜牧養殖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整個養殖過程中,都必須重視疫病防控在養殖活動中的地位。當前,動物疫病種類繁多,且對于疫病的治療難度也不相同,但是無論是何種動物疫病都會對養殖者的養殖收入產生影響,因此,要深刻把握疫病防控在養殖活動中的地位,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關鍵詞:畜牧養殖;疫病防控;防控措施
引 言
現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養殖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無論是動物的養殖規模還是養殖種類都進行了擴大,養殖基數的增長因此也帶動了眾多動物疫病發病率的提升,這不僅會對養殖業的發展造成制約,而且還會對養殖者的收入產生影響。因此,在養殖過程中,必須強化對于各類動物疫病的防控意識,對各類常見動物疫病進行總結和歸納并探尋最為科學的防控措施,為養殖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保障。
1畜牧養殖過程中疫情發生的原因
1.1與養殖動物自身有關
某些動物可能在未出生之間就由于母體所攜帶的疫病而感染,因此這種動物疫病可以說是由于先天條件而決定的,這種疫病的爆發幾率較小,且不會定期爆發,要想對于此種原因造成的疫病進行控制,就要加強對于母體的病原監測工作,在受孕前確定母體的自身體條件,從根本上避免由于攜帶病原體而造成的幼崽患病感染[1]。
1.2與養殖環境有關
在養殖場中,養殖環境與疫病的爆發存在密切的關系,所以在加強對于養殖環境的管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疫病的風險。在某些養殖場內,其養殖環境存在臟亂差的現象,如缺少通風設施、沒有制定養殖場的定期打掃計劃以及糞便污水隨意堆放的現象,這些因素都加大了疫病爆發的風險。此外,在養殖場的環境中若存在具有制約動物生長的因素,則不僅會影響到動物的新陳代謝功能,而且還會降低動物的免疫力,進而誘發多種動物疾病,因此,營造一個良好的養殖環境是開展健康養殖和疫病防控的關鍵,養殖者必須加以重視。
1.3人為養殖原因
在養殖過程中,人為原因也有可能造成動物疫病的爆發,因此在養殖過程中也要規范養殖方式,降低疫病發生的幾率。在養殖過程中,由于某些養殖人員自身并不具備相應的養殖能力,因此無論是在養殖過程中還是用藥方式上都存在著缺失,如出現疫病后無法及時針對臨床表現進行病因的分析,即使出現病變,其在用藥的方式以及護理上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終則會由于錯誤的用藥方式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造成了動物的死亡或者疫病的進一步傳播。此外,某些養殖人員在養殖過程中只是片面地追求養殖利潤,而對于養殖過程則缺乏足夠的重視,如為了獲取更多的養殖利潤,在有限的養殖空間內養殖了大量的動物,且缺乏必要的通風和環境保障等,此外為了所謂的空間合理利用,沒有在養殖場內設置隔離區等等,種種因素都為動物疫情防控的開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2畜牧養殖動物疫情防控措施
2.1嚴格落實防疫工作
對于防疫工作不僅僅是相關部門進行重視,對于養殖者而言同樣要引起高度的關注,這是由于防疫工作最終要落實到養殖場中,而疫病的爆發地也是在養殖場中,因此,縱觀整個養殖工作,動物防疫始終是養殖活動中的重點內容,因此,對于廣大養殖者而言,要結合本地區所特有的疫病流行特點制定科學的防疫措施,對所養殖的動物進行免疫接種,并在養殖過程中對動物的生長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對于疑似患病的動物要做好隔離工作并進行認真消毒,避免病原發生二次感染,通過以上措施,能夠及時地發現潛在的病原威脅,將疫病爆發的幾率降到最低[2]。
2.2優化養殖管理
科學的疫病防控措施離不開對于養殖場的管理,所以在養殖過程中,養殖者要將“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觀念作為養殖的前提條件。首先,在養殖過程中應當徹底清除養殖場內的潛在病因,對養殖場內所有養殖場所進行徹底的消毒,從而改善養殖環境,從而消除養殖場內的病原因素。其次,在選址時一定要做到科學、合理,豬場的選址工作在生豬養殖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對于大規模的養殖場而言,一定要進行科學的選址并對于選址區域以及外部環境進行實地考察,在選址時要遠離村莊、公路、水源以及城鎮居民區等地,距離這些場所要保證有500米左右的距離,防止人口流動導致疫病的傳播,而且還要處于迎風坡的下方,防止攜帶病毒的氣流對養殖場產生影響,且要建立在向陽處,保證能夠被陽光照射。最后,養殖場內部應按照不同的養殖功能進行劃分,如生豬養殖場地、母豬養殖場地、隔離場地和居住區等,每個場地的設置間隔不能小于30米,通過優化養殖管理,能夠徹底地切斷病原的傳播渠道。
2.3妥善做好疫后處理工作
在動物疫病大規模傳播后,要妥善地做好疫后處理工作,除了在養殖場內進行全面地消毒以外,對于那些由于疫病原因造成死亡的動物也要進行無害化處理,禁止其通過灰色渠道進入市場。此外,在疫病爆發時,應當對于那些出現疑似疫病的動物進行隔離,并針對疫病的流行特點使用最為適宜的治療藥物,在治療過程中,對于那些未感染疫病的動物同樣要做好接種免疫以及消毒,避免患病。對于那些病癥較為嚴重且失去治療意義的動物而言,為了防止疫病的進一步蔓延,應當對其進行緊急撲殺,同時按照政府的相關規定通過合理的手段對其尸體進行處理,防止疫情的進一步傳播[3]。
3結語
當前,疫病產生和爆發的原因主要包括動物自身原因、養殖環境以及人為原因等,但是無論是上述那種原因爆發的疫病,都能夠對養殖者的養殖工作產生影響,并對養殖收入造成威脅,所以,要實現對于各類動物疫病的有效防控,首要條件就是嚴格進行動物防疫工作,并要針對環境造成疫病傳染的原因展開分析,優化養殖環境,最后,在疫病爆發時也要做好對于患病動物的處理方式,只有通過上述措施才能夠降低由于疫病原因對養殖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從而推動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竹平.淺談畜牧養殖管理中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農家參謀,2020(04):165.
[2] 時利亭.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病因與控防措施探討[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4(03):43.
[3] 楊高杰.畜牧養殖中動物致病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探討[J].湖北畜牧獸醫,2015(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