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871年,德國統一以后,歐洲局勢變化非常快,德意志帝國宰相俾斯麥為了使得德國在歐洲處于一個較為領先的位置,對外推行“大陸政策”,構建了大陸聯盟體系,以此來維持歐洲的均勢。俾斯麥在他在位的20年里縱橫捭闔,創造了一個“俾斯麥時代”,從此歐洲就進入了俾斯麥所主導的歐洲均勢時期,他的外交戰略也成為了維持歐洲關系的重要環節。本文著重研究了俾斯麥外交思想的形成背景和俾斯麥領導下的大陸聯盟體系,深入分析了德國統一后的歐洲局勢和俾斯麥的外交藝術,看清十九世紀下半葉歐洲各國之間存在的微妙關系,分析俾斯麥的“大陸政策”和均勢外交在這一時期對德國以及歐洲各國的影響。
關鍵詞:俾斯麥;大陸政策;均勢外交;大陸聯盟體系
一、俾斯麥外交思想的形成背景
1871年,德意志統一以后 ,歐洲的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德意志帝國已然成為歐洲大陸強國之一 ,日益壯大的德意志并沒有放松警惕,它認識到“德意志帝國地處法俄兩國中間,且無屏障 ,四面八方都需要設立防線 ,反德聯盟很容易形成。”為了使德國統一之后,在歐洲大陸的地位能夠得到提升,同時避免被法國和俄國相互夾擊,俾斯麥開始利用他的天才外交能力,構建了錯綜復雜的“大陸聯盟體系”,建立起歐洲新秩序。
奧托·馮·俾斯麥(1815-1898)是十九世紀歐洲最杰出的外交家,他創造了外交史上的奇跡,俾斯麥雖然已經退出了外交舞臺,但是他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思想還影響著整個歐洲,整個世界。俾斯麥的外交思想有他形成的特定背景。
其一,時代背景。俾斯麥的外交思想形成于德國統一以后。1815年以后,反法同盟構建了維也納體系。這一體系旨在維持歐洲各國的均勢,從而遏制某個有實力的強國破壞列強們建立的國際秩序。
隨著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勝利,拿破侖統治的法國不再是歐洲大陸的霸主,反法同盟推翻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并建立了維也納體系。“自從維也納會議結束以后,歐洲一直以來保持著和平穩定。”然而再穩定的體系也有弱點,維持這個體系的穩定需要依賴于均勢和共同道德,才能維持維也納體系的長久穩定。克里米亞戰爭以后,維也納體系也隨之解體。國際關系出現的變化勢必會引起各國政治家的關注,他們會根據時代變化調整各國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策略。俾斯麥正是在這個時期表現出了他驚人的天才與能力,1838年他在給表姐的信當中寫到普魯士的官員與管弦樂隊當中的每個人都是相同的,不管它作為什么樣的角色,對于整體的了解并不夠,同時影響也較小,但是必須按照分給他的片段進行演奏,不管他認為這個片段是怎么樣的,但是對于我來說,只有我認為它的質量是好的,我才會繼續的進行演奏,否則是絕對不會允許的。年輕的時候的經歷培養了他務實的作風,他自己后來也說他的外交風格是在馬市上學來的。俾斯麥的這些性格培養了他的外交才能。正是在歐洲國際形勢變動時期,俾斯麥開始登上了歐洲政治的舞臺。
其二,歷史背景。在查理曼帝國結束后,德意志一直處于四分五裂的局面,戰火不斷。各邦國之間互相猜忌,互相防范,都為了各自利益而反對統一。,此時的德意志根本無力改變這種四分五裂的局面。再者,德意志周邊的國家為了繼續操控德意志,為了使得自己在歐洲能夠保持一個較為領先的霸主位置,就會想要讓德國一直進行分裂,在《威斯特伐利亞合約》中,歐洲各國希望用法律的方式來對于德意志進行束縛,使得其能夠保持分裂的狀態,這就使得德國的分裂是非常嚴重的,在歐洲革命發生之后,德國統一的問題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但是在當時階級對比的情況下,統一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是通過革命的方式,第二種是通過普魯士的王朝戰爭,通過革命就是利用無產階級領導建立全德共和國,通過普魯士的王朝戰爭,就是通過使得普魯士地主的領導權擴大,進一步的強化其在德意志當中的領導。
其三,經濟背景。德意志在十七世紀六十年代經濟迅速發展,加速了德意志統一的進程。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后,德意志各邦國的工業開始快速發展,進而推動德意志經濟也較快的發展了起來。德意志工業革命的興起使得德國建立起了一個個大工廠,煤產量、生鐵產量、鋼產量大幅度的提高,鐵路公路的迅速發展,促進了輕工業的迅速發展,隨著輕工業的高速發展,重工業也很快進入發展軌道。在1870年的時候,德意志的生產總值已經遠遠的超過法國,成為了世界第三。德意志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增長,從而為德意志提供了充足的物資,為德意志帝國進行統一戰爭提供了物質保障。
其四,地緣背景。德國位于歐洲中部,擁有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北面隔海便是英國,東面俄國,西面法國,德國處于被包圍的位置,這種“倒霉的地理位置”使得德國一直以來的外交戰略都很被動,大大局限了德國的外交活動。德國想要統一就必須克服地理位置帶來的困擾。
在這些時代背景、歷史背景、經濟背景、地緣背景的結合下,加之俾斯麥獨特的思想性格,使得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過程中發揮他的天才外交,形成了一系列的外交思想,用“鐵血政策”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再利用“大陸政策”和均勢外交成功使德國成為了歐洲強國。
二、俾斯麥外交思想的形成過程
俾斯麥的性格特點形成了他的外交思想,其出生在容克斯家,對于普魯斯的君主制有著非常多的感情,他在回憶當中說,從6歲到12歲的時候在預備中學受到過相應的教育,從此獲得的德意志的民族形象,但是這些形象只是存在于理論思考還沒有,還不足以根除生就在的普魯士-君主的情感,歷史同情心是在當局的一邊。在父母和家庭的影響之下,其成了一名重要的外交家,這種性格使得其能夠帶領德國走向統一,在早期的時候他的領導欲望就非常強,他希望他能夠指揮別人,而不是聽人指揮。另外,俾斯麥并不排斥武力,甚至喜歡用武力來解決問題,在學生時代,俾斯麥的學習成績并不是很出眾,但他的決斗紀錄卻創造了學校的第一。他的這些經歷使他養成了強硬的性格,這對他的外交思想形成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時由于歐洲的國際形勢變化非常快,這就促使了他外交思想的形成,讓他能夠有著較多的豐功偉績。
三、評價
俾斯麥通過個人的外交手段,對于歐洲大陸聯盟體系進行了相應的建立,這是歐洲近代史上外交的登峰造極的作品,這個較為龐大的外交體系,對于歐洲大陸的列強關系進行了相應的平衡,同時讓歐洲秩序也得到了維護,讓歐洲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然而,這個體系并不牢固,他是靠犧牲法國換來的,德法之間的世仇,加之俄奧在巴爾干的矛盾,注定了這個體系不會長久,縱觀20年間俾斯麥利用自制政策來推行現實政治,他通過對歐洲形勢的觀察與調整,成功的建立了較為復雜的歐洲外交體系,有效的避免了反德同盟的建立,成功地使德國在歐洲大陸上保持了優勢地位。雖然他的大陸體系隨著其下臺而逐漸的解體,三十其外交政策還是非常成功的,他的外交藝術是需要我們去深深的推敲的。
參考文獻
[1] 奧托·馮·俾斯麥.思考與回憶(第一冊).[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5:624.
[2]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541.
[3] (英)艾倫.帕麥爾.俾斯麥傳[M].商務印書館.1982:522.
[4] (英)艾倫.帕麥爾.俾斯麥傳[M].商務印書館.1982:491.
[5] 中共中共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列寧全集[M].人民出版社,1987:513.
[6] 劉新華.地緣政治、國際體系變遷與德國外交戰略的選擇[J].《德國研究》.2004:12.
[7] 靳艷.從地緣戰略視角評析俾斯麥的對俄外交政策[J].歷史教學(高校版),2007:8.
作者簡介:王兆文(1995.12.25),男,漢族,籍貫:江西贛州,研究生,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中國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