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眾路線一直以來是我們黨堅持的基本路線,貫穿著中國的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各個時期,給當今社會眾多啟示。當今鄉村振興背景中如何打破基層社會治理“自上而下”的線性治理模式,讓廣大群眾有幸福感和收獲感,需要堅持從群眾出發?;鶎又卫碜孕轮袊闪⒁詠砭蜕钌钣绊懼袊泥l村社會,牽引著鄉土中國的全方面,從1963年的“楓橋經驗”,到如今的“三治融合”治理體系的構建,嘉興市王店鎮狀元村不斷探索社會治理新思路,開啟了新時代農村自治、法治、德治結合的新路徑。
關鍵詞:群眾路線;鄉村振興;三治融合
自中國共產黨創立以來,群眾始終是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最關心的群體,以人民為本,以服務群眾為核心價值是貫穿著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重要理念。在中國共產黨的長期革命、建設、改革中一直堅持貫徹著群眾路線。新時代以來,群眾路線愈發彰顯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展示出時代特色和時代風貌,在鄉村治理體系中,與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成為基層治理的一個重要途徑,成為鄉村治理的重要基石。其中,嘉興市王店鎮狀元村充分發揮群眾路線,走”三只融合“之路,開拓出了一條風景迷人的“美麗鄉村”道路。
一、“三治融合”的理論基礎
“三治”的治理路徑,是依托于鄉村問題的探討,如何解決鄉村“三農”問題,關鍵在于對于農民利益的重視,把握群眾路線,一直是黨治國理政的基礎。群眾路線的歷史回溯,配合群眾路線的相關治理模式的創新與發展,都為“三治融合”提供了理論基礎。
(一)群眾路線的歷史淵源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在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實踐成果,關系著黨同人民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之一。群眾路線是我們中共共產黨長期以來堅持的路線,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群眾方法》中曾經這樣提到:“如果我們單單動員人民進行戰爭,一點別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達到戰勝敵人的目的呢?當然不能。我們要勝利,一定還要做很多的工作。領導農民的土地斗爭,分土地給農民;提高農民的勞動熱情,增加農業生產;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發展對外貿易;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傊?,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盵1]“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盵2]數十年來,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制勝的法寶,要繼續在新形勢下發揚光大。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群眾路線強調指出,我們始終要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始終遵守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聆聽群眾們的意見。群眾路線是思想方法,也是工作方法,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不動搖,在新時代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中,群眾路線是其思想基礎,把握基層社會的繁榮發展,是堅持群眾路線的動因之一。
(二)群眾路線在鄉村治理的歷史實踐:楓橋經驗
“楓橋經驗”與“三治融合”都是依托于群眾路線的開展,是黨始終為人民服務的根源。“楓橋經驗”作為上世紀治理基層問題的代表性基層治理模式,始終是基層治理創新與變革的基礎。“三治融合”續寫了“楓橋經驗”傳奇,成為新時代治理基層的領導性模式?!皸鳂蚪涷灐笔鞘裁??是依托于群眾路線而產生的治理基層的典型范式。
在革命年代,通過群眾路線將群眾緊密團結起來,號召群眾參加革命戰爭,在新中國成立后,通過群眾路線去號召人們投入生產建設,努力讓新中國從戰亂的物質匱乏中走向繁榮,并在改革開放的風云中一路帶領群眾發展致富,不僅僅解決群眾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問題,更要維護好群眾的合法利益。五十六年前,浙江紹興諸暨市楓橋鎮堅持群眾路線的創新和發展,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創造了“依靠群眾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這座小鎮連續13年沒有發生重特大刑事案件,風平浪靜、長治久安。1963年11月,毛澤東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3]。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指示,要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發揚優良作風,適應時代要求,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4]2019年李克強總理也強調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至基層,在全社會推行楓橋經驗,以構建城鄉社區治理的最新格局。新時代各位領導人強調與紀念“楓橋”經驗,也肯定了“楓橋經驗”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是“楓橋經驗”的重要內涵。從1963年到2019年,時光荏苒。56年來,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不斷學習推廣“楓橋經驗”,并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豐富發展創新。它的要義堅持了群眾路線,來妥善解決了的問題,“楓橋經驗”在全國推廣,為基層組織建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經驗借鑒。
(三)群眾路線在鄉村治理的時代機遇:“三治融合”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新農村建設走上了新臺階。2018年中央又出臺《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的一號文件,并明確要“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5]。2019年在《中共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中指出:農村基層黨組織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6]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在鄉村工作方面,基層黨組織需要加強自治、法治、德治的鄉村治理體系的構建與執行。鄉村發展已經來到了歷史的新機遇,中國鄉村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近年來,浙江省不斷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努力打造“三治融合”,為全國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浙江樣板。。浙江省嘉興市王店鎮慶豐村的自然村——狀元村,就通過借他山之石,堅持群眾路線,結合自身優良傳統,堅持“以德為先”,走出一條“三治+兩美”的善治之路,形成了“三治兩美”村莊格局。狀元村堅持“三治融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自治為基,增強鄉村治理新生力;法治為綱,打造鄉村治理剛勁力;德治為領,提升鄉村治理巧實力。狀元村的“三治融合”創新之路,結合群眾路線,成為新時代鄉村發展的主路徑,為全國“三治”融合發展提供了個例研究的典范。
二、“三治融合”在狀元村的實踐
狀元村自古以來就是創新之地,村民思想活躍。狀元村是慶豐村的一個自然村,地處嘉興市秀洲區王店鎮西南3公里狀元村占地0.31平方公里,共有49戶農戶,總人口192人。狀元村原名叫做陳保廟橋。陳保廟橋有條小河浜叫“官船浜”,聽上去很像方言中的“棺材浜”,村民認為不吉利,于是改稱為“狀元浜”?!盃钤濉薄备拿木売墒顷惐R橋出了很多“狀元”,這倒不是古代的金科狀元,而是指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后, 從這個小村莊里考出了一個又一個大中專院校的學生。狀元村因此而來,作為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特殊的歷史節點,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狀元村的現代化鄉村治理道路也隨之展開。新時代,“三治融合”在楓橋經驗的創新中發展而來,狀元村的實踐之路,給予了該地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一)自治為基——創新治理理局
在狀元村歷史中,就已經表明人民群眾是具有創新能力。從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以來,一個小小的自然村,先后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高達50多名。“狀元村”因此成了名副其實的狀元村。隨即形成了一系列狀元村人文景觀:狀元亭、狀元橋、及第園、書生號舍、登科長廊、求學古道……一處處以狀元元素為主題的人文景觀,體現著狀元村濃厚的耕讀氛圍和崇文尚學之風。每年8月份在狀元村文化禮堂為即將進入小學的孩子們舉辦一場“開蒙禮”。開蒙禮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教師主持,內容包括正衣冠、行拜師禮、朱砂啟智、開筆破蒙、誦讀《弟子規》、種櫸樹等多項內容。這些文化設置承載著人們的美好祝福,也是對狀元村文化的一種訴說,體現了狀元村在時代發展中,人民群眾自身擁有的創造力與治理能力。
新時代以來,狀元村開創了“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自治新格局。為了加強自治組織建設,狀元村對農村的公共資源和集體資產進行公開化管理,即建立自治體系和費用記錄清單。對于村民關心的問題進行層層傳達,并且對商議情況和決策內容進行公示,對各項審議給出公示時間,發揮村委的瞬時性,及時解答村民的疑問,設置村情驛站活動場所,讓大小事務變得簡潔明了,也成為一個群眾溝通的場所。村民通過民主程序參與制定村規民約,并且去自覺地遵守,這也成為鄉村體系治理的關鍵一步。對于村里的矛盾,設置了專門的調解員,這些調解員是村莊里有威望和有信用的人,其中也有眾多優秀黨員,去給村民的內部矛盾進行調和,增進村中鄰里之間的凝聚力。在創新健全自治機制方面,狀元村建立健全“三會兩團”制度(“村民議事會、村民聽證會、民情懇談會”和“民意傾聽團、道德評判團”);狀元村推出了順民意、接地氣的新編《村規民約》,在傳承傳統文化中樹新風、立正氣。制定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在爭創活動中,先后獲得區級計劃生育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示范村、區級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工作先進集體、區級先進志愿者服務站等榮譽稱號。
(二)法治為綱——匡正治理界限
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面臨著新的挑戰,也對基層群眾的安全提出了新的考驗,基層自治可以起到很好的約束作用,德治可以教化鄉里。自治與德治的基礎是個體的自由為前提,而法治側重于強調社會統一于一套規則體系,成為自治和德治的邊界和保障。法治追求群體以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盵7]法治重在良法,讓大家選擇去尊重和守衛它,從而成為基礎的普遍共識,它深深地影響著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第一,加大平安農村建設。建立了平安巡防隊,舉辦“安全生產”講座,開展“三合一消防整治”等活動。慶豐村近年來未發生一起群體上訪事件,未發生一起重大責任事故,未發生一起打架斗毆事件,未發現計劃外生育,未發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未發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無邪教無傳銷。獲得區級平安建設先進單位,成為平安鄉村建設的典范。正如習近平所強調:農村社會管理的創新,要以改善民生為前提,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等理念,最終推動農村的穩定前進。[8]平安農村建設的前提就是依法治理。
第二,增強學法守法意識。加強學法守法體系建設既是村莊平安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創新保護村民自我權益,加強法律知識普及的要求。狀元村通過線上開辦法律答疑與線下法治教育培訓相結合,經由微信推送、案例集錦和律師在線交流,打造法治展覽平臺。并且對法律意識薄弱的村民進行幫助和引導,讓村民學會知法、懂法、守法,通過合法渠道去表達自己的訴求。對于不遵紀守法的人進行提前干預,見微知著。做到提前打預防針的效果,既是對“楓橋經驗”的傳承,又是發展。
法治作為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的根本保障,基層黨組織在堅持群眾路線的基礎上,始終加強對于農村農民的法律意識的培養。加強農村司法所、人民調解組織的建設,讓法律進村,推動普法的力度。[9]中國共產黨自2012年就開始了法治主導型執政[10],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方針,狀元村的法治治理實踐,推動了地方法治體系的構建,為基層社會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德治為領——引領思齊風尚
“德不孤,必有鄰”。[11]“以德為先”的善治之路是鄉村治理的最高境界,是鄉村治理的抓手,“堅持以德為先”是狀元村乃至慶豐村“三治融合”實踐的精髓; 自治、法治是其基石,鄉風、賢才是煥發鄉村生機的內生支撐力?!叭蝺擅馈饼R頭并進,共創美麗和諧狀元村,形成了良好的德治效應。
在十九大報告中,“鄉風文明”是對新農村建設的新要求。狀元村一面繼承“耕讀傳家,崇德尚賢”的古訓,一面弘揚新時代的鄉風文明,其建設作為慶豐的新農村成果,幫助慶豐村獲得浙江省文明村、嘉興市文明村、秀洲區文明村等榮譽稱號。而鄉賢是指本鄉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聲望而被民眾所尊重的賢人。鄉賢不僅是鄉村社會優良道德和淳美家風的示范者和引導者,而且還是規范族人和鄉民行為的監督者和執行者,積極傳播鄉賢正能量。狀元村通過開展“最美鄰里”“美德少年”“最美家風家庭”等活動,弘揚村民的美好德行,通過孝道紅黑榜、道德曝光臺等憎惡懲戒。并建設文化禮堂;開展建立村嫂攝影隊、排舞隊、腰鼓隊、合唱隊等;建設籃球場、露天文化大舞臺、健身路徑等,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提振村民精氣神。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绎L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盵12]狀元村家家戶戶有家風,家家戶戶的家風也各有側重點。通過樹典型、曬家風等活動,讓好家風在村子里落地生根。浙江省文明家庭——葉三福家庭,四代同堂,全家幾代人幾十年來一直住在一起,保持著 “以德立家,以德治家”的家風。全家人在這種家風的熏陶下,長幼有序、關系和睦,與鄰里相處融洽?!凹抑幸?,猶國之有法”。家規是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重要載體。內化于心,外踐于行。每家的家規不盡相同,但都與禮貌、尊重、誠信及一些忌諱行為等相關。比如“吃有吃相,坐有坐相”、“做客時,主人動筷子后,客人才能動”、“回家出門都要跟長輩打招呼”等等。家訓是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德治氛圍中,狀元村注重對本土文化挖掘,引導德治與當地群眾特性相結合,營造和諧相處、欣欣向榮的氛圍。針對未成年人,打造“童心樂學”品牌,培養德育基地;針對老年人,通過包粽子、制作月餅話家常、敬老院“夕陽紅”等活動,傳遞敬老愛老的好風氣;針對普通村民,通過各種運動項目、文藝集體活動,引導村民從點滴小事做起,塑造講文明、樹新風、有禮儀的新村民形象,并且以個人為起點,延伸到家庭,美美與共,將整個村莊的德治打造的更好,在省級文明村的創建當中力爭上游。
三、“三治融合”所體現的群眾立場觀
嘉興狀元村“三治融合”的案例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鄉村治理當中的生動實踐,其中在中國獨特的社會結構、基本國情和“黨建國家”的政治邏輯里,中國共產黨是整合各種資源、保證政策有效實施的核心力量。 嘉興狀元村“三治融合”就深刻了黨工作路線的群眾觀點。
(一)夯實思想基礎,加強密切聯系群眾的著眼點
在基層治理當中,通過“三治融合”,基層黨組織和當地政府一起開展了國家大政方針學習和時政學習,同時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黨支部聯絡當地的鄉賢,邀請當地德高望重、有才學之人去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用村民能夠聽得懂、聽得進的方法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意識形態的教育,深入淺出,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新成功掌握群眾,又增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話語體系被村民所了解、熟悉、認同,從而建構社會共識和價值共識?!皼]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只要有人民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13]在狀元村的自治、德治、法治當中,黨委充分發揮鄉村村民的廣泛參與,促進黨組織、黨員和群眾之間的通力合作和動態平衡,實現鄉村治理中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鄉村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獻言諫策發揮民主協商的積極作用。
(二)深挖基層工作,找準密切聯系群眾的結合點
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建設,在于整合鄉村各治理主體的力量,為鄉村治理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在社會利益整合、社會共識凝聚、社會治理改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三治融合”的實踐中,基層黨組織及時處理鄉村的各階層人士之間的訴求,求同存異,尋找鄉村鄰里的思想公約數。政黨作為現代民主政治不可缺失的運作要素,需要增進政府與公民之間的溝通功能。在具體行動中,狀元村的基層黨組織一面貫徹執行中央的文件和會議要求,一面積極發揮黨委主體功能,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適當轉移給社會各階層的卓越力量。另外,基層公務員充分運用法治思維,牢固樹立法律意識和法律界限,依據法律規程辦事,維護群眾利益。狀元村的“三治融合”充分體現了是為了群眾、走群眾路線、聽取群眾呼聲、集結群眾智慧的立場和方法。
基層黨組織通過重視基層干部指責的轉變、加強社區培訓;建立農民會所,方便居民生活;組織民間藝術團隊,豐富社區文化建設;優化村民小組,舒緩村民生活矛盾,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保護村莊環境去凝聚了黨組織的戰斗力,深刻體現了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的群眾路線,實現了對群眾負責、為群眾發力、為群眾服務的的群眾觀點。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2]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
[3]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416.
[4] 習近平就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ER/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0-11/5367787.shtml,2013-10-11.
[5]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R/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2018-02-04.
[6] 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6.
[7] 亞里士多德. 政治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5.
[8]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81.
[9] 中國市長協會小城市(鎮)發展專業委員會,阡陌智庫,城脈研究院. 解碼鄉村振興[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227.
[10] 張靜如,劉景泉. 國家治理現代化與中國黨史黨建[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8:192.
[11] 陳曉芬譯注.論語[M].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6:46.
[12]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談“家風”[ER/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3/29/c_1120713863.htm,2017-3-29.
[13] 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N].人民日報,2014-01-01(0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研究”(14AZD135)
作者簡介:畢淑敏,1994年,女,安徽安慶,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