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進 何國庭
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是完善國家管理體制、解決系統中“短板”和瓶頸問題的重要方式;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維護群眾利益的一種必然選擇。目前,農業農村工作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在新形勢下,如何適應當前農村工作的實際,努力研究新一代鄉村基層的方法,進一步深化農村變革,加速鄉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不斷增收,堅持鄉村社會不斷發展,是當前基層干部急需解決的一大課題。
一、當前基層社會治理的現狀:
近幾年,隨著鄉村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村工作確實呈現出一系列、令人喜悅的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農民的負擔大幅減輕,農民種田積極性有所提高。近幾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不斷加大“三農”的投入,農民負擔不斷減輕。據統計,截至2020年初,東臺市東臺鎮有農民集體耕地17.9萬多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7萬多畝,耕地逐漸向種植大戶轉移,勞動力得到極大解放,使更多的農民進入城市務工經商,增加了收入。同時,隨著農民的負擔逐漸減輕,各項惠農政策的相應普及,農民種地的積極度得到相應提高,全鎮沒有出現土地拋荒現象。
2、惠農扶貧政策的順利實施,使農村干群關系明顯好轉。近幾年,隨著黨中央一號政策文件的連續出臺,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到史無前例的稅收優惠。減免農村種田農業稅,發放農村糧食種植補助等專項經費。農民從內心深處切身體會和感受到黨和政府惠農政策的實在性。黨群關系不斷加強,干群關系明顯改善。
3、農村工作中心發生了轉移,農村局面發生了積極的轉變。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鄉鎮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革,鄉鎮基層不等不靠,勇敢創新,積極在政府轉型等領域進行探索,大力推進農村工作。基層工作的重心轉向以抓經濟發展、搞服務工程建設、解決群眾的公共需要為主,自覺把抓經濟社會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把解決群眾的實際需求作為所有工作的起點,把群眾滿意度作為工作的起點和落腳點,全力推進產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同步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向全面小康社會目標邁進。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
1、農村基層財力不足。2019年度東臺鎮財政總收入2.15億元,其中涉農支付達2680萬元,主要用于村莊環境改造、公共設施路橋建設、村干部工資支付。隨著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的加大,目前鄉鎮財政收入總體呈現好的趨勢,穩中有進。但由于鄉鎮工業稅源不足,僅靠上級財政轉移保運營,保發展仍有一定困難,有的鄉鎮出現了財政赤支,甚至舉債發展。加之鎮和村兩級債務難以在短期內有效化解,財政壓力增大。農民負擔雖然減輕了,但是集體運行存在困難。
2、目前農村基本財力僅僅依靠財力支付, 遠遠解決不了實際工作中存在的矛盾,以五烈鎮仙河村為例,村級集體每年集體經營性收入18萬元左右,僅用于2019年高標準基礎建設配套資金就需20多萬元,加之村莊環境整治、低收入農戶的補貼、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集體經營收入遠遠不能滿足運行需求,村黨群服務中心陣地建設因資金不足一時難以推進。東臺鎮和平村由于2018年至2019年農村一事一議配套工程建設,村級配套資金至今拖欠工程款10多萬元,制約了村級發展。
3、整體鄉村面貌有所改觀,但社會治理傾向有所弱化。近幾年,由于實行各項惠農政策,農民的收入大幅增加,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年上升,鄉村生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隨著鄉鎮機構的改革,處于轉型階段的相關管理部門尚未堅持完善長效機制,以至鄉村社會治理呈現弱化傾向。
4、農村工作形勢發生了積極的轉變,但農村干部在思想、工作方式等方面尚待提升和改變。隨著農村改革深入推進,基層干部的工作壓力有所緩解,但由于目前村組干部的待遇較低,心中難免出現落差。很難調動工作激情。加之目前鄉鎮機關綜合配套改革,干部職數相對減少,中層干部選拔受限,存在失望之感,對整體工作的推進有一定影響。目前一定程度的村組干部都存在著患得患失,等待觀望等心理。同時,村級債務問題也成為限制鄉村發展的重要因素,成為一種難以擺脫的“包袱”。
三、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干部隊伍需要加強。基層干部是貫徹黨在農村方針政策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到黨和政府的形象。但由于干部在政策、立場和工作方式等多個角度受到制約,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常有這樣的或那樣的問題發生。一是鄉村干部的工作能力較弱。鄉村干部長期在基層工作,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消耗于處理日常瑣事,缺乏學習,對政策的了解較少,執行政策易走樣,工作中常常會出現不少心的矛盾和問題。二是鄉村干部的法制觀念比較淡薄,缺乏為民服務情懷。三是鄉村干部的精神狀態欠佳,工作簡單,甚至出現了風浪漂浮、簡單粗暴的現象。四是干部隊伍呈現高齡化現象,文化水平不高,青黃不接,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缺少充滿活力的年輕干部。
2、村民素質要提高。一是村民的集體觀念和大局意識不高。一方面,村民生產的積極度高漲,求富致富,另一方面不少村民自私,思想缺乏集體意識,對集體公益事業不夠熱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同時,由于信息化高速發展,村民思想逐漸變化,有點顯得異常活躍,不再“安分”,增加了農村工作的難度。二是因為農村工作牽涉到方方面面,村民或多或少與干部之間存有一定怨結,甚至是成見,怨言頗多,影響了干群的關系。三是農民群體的多樣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鄉村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民群體逐漸分化為普通種田農民、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自由職業者等幾個階級,他們的觀點、感覺、情緒和社會的聲望、經濟地位等各不相同,價值上的差異也各不相同,復雜的工作對象導致了鄉村工作的復雜性。
四、新形勢下推進基層治理工作的建議和對策
目前,鄉鎮新型農村建設發生了深刻的結構轉變,基層組織和有關基層干部應積極針對一系列新型農村建設工作所面臨的一系列重要變化,不斷更新思想觀念,積極改革創新,積極與農村發展新形勢相匹配。
1、切實改變觀念。當前,要調整工作思路,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發展經濟,強化服務,促進發展等方面。從當前人們最急切的需要中找到工作突破口,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興修鄉村公益事業,全面實現小康目標。
2、切實轉變職能。著力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從加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兩大主題入手,加快工業主體經濟發展,不斷提高財力,逐步擺脫基層經濟困境,提高各項工作的保障能力。大力做好農村工作,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農村公路建設,不斷提高農業抗災能力,改善鄉村生產狀況。積極依法維護社會秩序,加強鄉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做好人民群眾的治安信訪工作,預防、打擊各種犯法犯罪行為,建設安全文明的和諧社會。
3、切實創新方法。順應鄉村工作新情況,堅持科學的工作機制,從改變治理方式入手,順應新形勢的發展需要,學會以市場經濟的方式開展工作,通過抓龍頭、促中間、抓大戶的方式,指導和服務農業發展,活躍鄉村經濟,致富一方農民。不斷改進和加強黨群干群關系,建立調和鄉村,推進村民自治,指導和協助群眾推進民主決策,運用法律、經濟、教育等手段,在村民有效治理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村的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