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怡倩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政治參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步伐。但是我國的公民政治參與仍然面臨著很多現實問題,有助于從問題的梳理中找尋可解決途徑,公民政治參與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家政治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關鍵詞:公民政治參與;主體;利益
一般而言,政治參與指公民或公民團體在遵循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公民民主權利的前提下,通過自主、理性的方式并按照一定的程序或秩序去直接或間接影響政府決策和政治生活的政治行為。它是政治關系中公民政治權利得以實現的重要方式,反映著公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體現著政治關系的本質[1]。
一、公民政治參與的主體擴展化
改革開放的強力推動下,經濟生活市場化、政治生活民主化、文化生活多元化及外交生活頻繁化,這些促使中國的社會環境產生深刻變革,包容、民主、開放的環境為公民的政治參與創造了重要的歷史契機,順應潮流出新時代的現代人?!皞}廩實而知禮節”,“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解放了人民從為衣食住行奔波的狀態,逐步關注精神層面的需求,人民從最初盲目理解“人”,到關注“公民”本身所享有權利和應盡的義務[2],公民主體意識的覺醒對社會發展的需求更多元。
政治參與的主體是有參與需求的公民,既包括個體的公民,也包括個體公民組成的各種民間組織[3]。社會主義改革下國家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新的社會階層隨之出現,包括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這些新社會階層中的絕大多數人原處于政治生活的邊緣,但在經濟實力擴大后,他們努力尋求保護其各項利益的政治后盾,試圖獲得各種能夠反映其政治愿望和利益需求,從而影響政治過程的途徑,所以這部分人群表達政治參與的意愿最為強烈。寬松開放的政治環境與互聯網信息爆炸相互交織的新時代下,對未知充滿探索與求知地“大學生”群體的政治觀念,在民主政治參與的認知和行為上有了明顯的提高,維權意識更為強烈,這類群體都具有較高的熱情,勇于表達自己的態度和訴求,敢于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大學生”群體的政治參與的擴展,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完善和鼓勵更多的公民參與政治。
二、公民政治參與的方式多樣化
公民政治參與的常用方式包括投票、競選、公決、結社、請愿、集會、抗議、游行、示威、反抗、宣傳、動員、串聯、檢舉、對話、辯論、協商、游說、聽證、上訪等[4]。傳統的這些方式耗時費力且復雜,時代在進步,政治參與的途徑手段也要與時俱進。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經濟體制不斷改進完善,傳統媒體也逐步向產業化轉變,尤其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媒體的出現,為公民政治參與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過去傳統的新聞體制中,大眾傳媒被形容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其“作用和力量體現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5]。這意味著,媒體在黨和政府與公民互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進行單向度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遞,而缺乏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饋,公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自然不高。但是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媒體不僅是黨和政府發布信息的平臺,同時也是黨和政府實時聽取公民政治參與表達需求的有效手段,實現了黨和政府與公民間信息的雙向互動。
公民借助互聯網媒介,關注時事新聞,政府活動、民生問題、社會熱點事務,通過網絡評論、網絡選舉、網上調查、網絡監督等網絡互動方式來表達政治主張、見解或政治訴求,期望影響政府公共決策和公共政治活動。借助互聯網的虛擬平臺,很多公民可以作為獨立的社會個體,拋棄現實生活中的身份束縛,沒有顧慮地表達自己的訴求,網絡參與政治的平等性和隱蔽性體現了公民政治參與的主體地位和充分自由。網絡參與政治的快捷化促使公民政治參與的活力得到充分展現,黨和政府的政治決策也更加體現人民的主體性地位,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三、公民政治參與的動機利益化
改革開放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鞏固、發展公有制經濟和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市場化的道路打破了傳統的計劃經濟的利益格局。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導致各階層收入來源的多元化和收入差距的擴大,促使了不同群體間的多樣化的利益需求。正因為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導致每一個群體都具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正當的利益需求只有通過合法、合理的政治參與才能最終實現,所以公民在物質利益的驅動下,會激發市場主體的政治參與熱情,人們才會自覺地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以期望影響黨和政府的公共決策來實現自己特殊利益的愿望和要求。
在經濟快速發展,高度重視教育、政治民主開放和外交平等自由的環境下,公民的思想大大解放,接受新事物的適應能力越來越高,因而對自我的認知也越來越清晰,增強了對人權的保護,對參與政治表達自己是主人翁的意識也越來越強烈,在物質利益的驅動下,個性鮮明的公民積極參與政治的過程就是他們不斷進行利益表達的過程。新時代下的公民在基于對現存的社會利益關系和公民自身利益狀況的感受和認識的情況下,會向社會和政府公開提出自己的利益要求;會密切關注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法律和制度,尋找各種正當途徑表達意見,并試圖對黨和政府的制定政策施加影響;在面對利益受損時,公民會站在利益對立面與其進行博弈或抗爭,必要時會尋求法律途徑解決。
公民不但會遵從為了國家建設舍小我成大我的原則,同時也有了自己對社會的利益訴求,因此社會各個階層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會越來越傾向于向政治系統表達各自的特殊利益和政治訴求,期望加強與政府的聯系,從而維護其自身合法的經濟地位和社會認同。雖然公民的這種政治參與過程體現出來的是對現實利益的訴求,但是較之以前政治事不關己的態度,盲目從眾的行為,顯然是一種進步,盡管這種利益驅動下的政治參與會帶來一系列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公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自主、自愿參加的意識大大增強,黨和政府也能廣集民智,更加貼近人民的生活疾苦,為他們辦實事,體現了人民的主體性地位。
總 結
新時期下,面對當前公民政治參與存在的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在推進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中,我們必須要有新思路、新舉措、新方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如何調動人民的一切積極性是我們需要思考并解決的,一方面需要制度加以保障,健全體制機制;另一方面解放思想,提升綜合素質;另外與時俱進學會利用工具,運用好手中的監督工具。有序的公民政治參與對于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207.
[2] 馬長山.公民意識:中國法治進程的內驅力[J].法學研究, 1996(6):3-12.
[3] 俞可平.《學習時報》年月日.公民參與民主政治的意義[J].
[4] 俞可平.《學習時報》年月日.公民參與民主政治的意義[J].
[5] 《毛澤東選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