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碩

當班主任不容易,年輕老師當班主任更不容易。“90后”教師王佳麗從2019年開始擔任班主任,現在已是第二個年頭了。
新生報到前,王佳麗心里有些發怵:管不住學生咋辦?
“剛開學要立規矩,講紀律,一定要嚴格要求。”“對學生要有耐心,要無微不至地關懷。”面對各位班主任前輩們的建議,王佳麗有些無所適從。
她決定,先嚴肅起來,給自己立一個高冷的人設:讓學生有敬畏心,才能管得住。
沒想到的是,這個人設給王佳麗的工作帶來了不少困難。“跟學生們相處越久,我就越喜歡他們,總想融入其中,和他們一塊兒聊聊天。”可是,學生對她總是有話不敢說、不愿意說。
王佳麗犯了難:走不進學生的內心,工作可怎么開展?
“四葉草我找不到,給你畫一個吧”
王佳麗從小就喜歡當老師,“小時候玩過家家的游戲,我總是挑老師的角色”。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她只填了一個志愿——北京師范大學。在北師大的歷史學院讀完了本科和碩士研究生,2018年畢業后王佳麗進入北京一零一中學成為一名歷史老師,后來在2019級高一擔任班主任。
高一新生軍訓期間,王佳麗剛接手這個班級。為了了解新同學,學校要求學生每天寫一篇軍訓隨筆。有些學生在隨筆里寫道:“我不喜歡軍訓,也不喜歡這個班級,和同學也沒什么話說,就想趕緊回家。”王佳麗看了之后感到很揪心,就在學生的文字下面回復:“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問題,可不可以跟我說一下呀?”
沒想到的是,面對王佳麗的好意,學生在隨筆中寫道:“我不能跟你說,我還不能信任你。”王佳麗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一時間不知道該怎么辦。經驗豐富的老師告訴她,這個時候要穩住,不能太著急,慢慢地讓孩子敞開心扉。
王佳麗穩定情緒,在學生的隨筆中寫下自己的心里話,表示對他們的關心和信任。幾天后,學生慢慢打開了話匣子。一個男孩在隨筆中夾了一張小紙條,紙條上寫道:“我一直在找一片四葉草,找到之后是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夠實現?”雖然沒有說明愿望是什么,但王佳麗覺得,這就是信任的開始,男孩小小的世界需要一片四葉草。她回復道:“我來幫你找。”然后在隨筆上畫了一片四葉草,“估計我也很難找到,就先給你畫一個吧”。
經過軍訓期間的交流,學生們漸漸放下了戒備,他們親切地稱呼這位年輕的班主任為“佳麗老師”。
雖說學生都是“00后”,自己作為“90后”還比較年輕,可王佳麗感到與學生溝通也并不容易。有時候上課說了句什么話,學生們會哄堂大笑,她自己卻感到莫名其妙。學生課間坐在一起聊天,她也沒法融入進去。于是王佳麗開始有意識地看一些新的綜藝節目、刷刷微博,她笑言:“這是工作的一部分,學生關注的事情得有所了解,有了話題你才能跟學生們說上話嘛,聊得熟了,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
后來,高冷的人設崩塌了,王佳麗感到渾身松快:“本來我的性格就比較溫和,我也樂于做回自己。”于是,她一有機會就和學生待在一起。中午休息的時候,王佳麗會帶著作業去班上批改。放學后,王佳麗經常在教室待到學生值日結束。這么做的原因很簡單:“我在教室,學生有什么事找我會很方便。”
慢慢地,學生們和王佳麗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今年疫情期間,見不到“佳麗老師”,孩子們就和她打電話、聊微信,王佳麗還開通了班主任郵箱,孩子們可以匿名向她吐露心聲。漸漸地,王佳麗也明白了,年輕是和學生拉近距離的天然優勢,年輕老師就要利用好這種優勢。
“做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橋梁”
教學是老師的本職工作,教學質量高,學生和家長自然愿意配合工作。為了提高專業技能,參加工作后,王佳麗在半學期內聽了近一百節課,寫下了幾本厚厚的聽課心得。現在遇到一些教學重難點問題的時候,王佳麗還會翻一翻聽課記錄,從前輩們的課堂中汲取靈感。
在王佳麗的精心授課下,不少學生對歷史產生了興趣。高二選科,很多學生選了歷史。但是因為選科走班,部分學生換了別的歷史老師來教,個別學生產生了情緒。有家長反映,孩子在家為此事哭了一通。王佳麗找到這些學生說:“新的歷史老師都很優秀,而且我還是會繼續關注你們的歷史學習,你們不是換了歷史老師,而是有了兩個歷史老師。”
一番勸解后,孩子們漸漸地接受了新老師。后來王佳麗問他們,新的歷史老師怎么樣呀?有學生說:“挺好的,講得特別清楚,比您講得好。”王佳麗聽了哈哈一笑:“學生們很信任我,有什么話都跟我說,我真的挺高興的。”
把學生的工作做好了之后,家長工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因為家長對一位老師的了解,主要是從孩子的口中獲得的。家長對老師的信任,來源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
不過,王佳麗發現,有些孩子愿意跟她分享心事,卻抗拒與家長溝通。經常有家長向王佳麗求助:“我家孩子回家之后什么都不跟我說,你能不能幫我問問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疫情期間,學生居家學習,可家長和孩子依然會因為溝通不暢產生矛盾。王佳麗深感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孩子和家長之間需要老師來架起一座橋梁。
王佳麗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讓學生們評價自己的父母,寫下想對他們說的心里話,大部分學生表達了對父母的感謝。也有孩子覺得家長應該再信任自己一點,不要管那么緊;有孩子覺得父母太信任自己了,想讓家長管一管。
在家長會上,王佳麗把孩子們的所寫所想告訴家長,并從專業角度提了不少建議。當天家長感謝的消息在群里刷屏了。家長們都說,終于知道了孩子們的所思所想,原來的焦慮情緒得到了緩解。
很多家長一開始并不十分信任這位年輕的班主任,曾有家長委婉地向王佳麗提建議,告訴她哪些需要做、哪些要注意,王佳麗也會認真地聽取,吸納好辦法。現在家長都比較認可她了,他們會反過來向她咨詢建議。家長們的信任難題就這樣解決了。
“這是本年度最有含金量的獎”
剛上任的年輕班主任心里都會發怵:能不能管得住學生,學生們愿不愿意聽話?這些問題也曾困擾著王佳麗。
一開始,王佳麗擺出嚴厲的姿態:不許遲到,按時交作業,合理使用手機。可是學生們有點不當回事,他們覺得:你提的要求憑啥我就得遵守?
王佳麗認真反思后發現,其實學生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自我定位已經不是小孩子了,把他們當小孩子管,效果肯定不好。于是,她向老教師學習經驗,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貫徹自我教育理念,讓學生自主制定規則。
王佳麗安排班長組織召開班會,討論班級公約的制定與修改,全程都是學生自主參與,而她選擇做一名“觀察員”。她欣喜地發現,這樣制定出來的規則,學生從內心里認同,即便因為違反班規受到懲戒,也真心服氣。
無論是在班級管理中,還是在總結評價中,王佳麗都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把原本屬于教師的權力“下放”給學生。
在高一第一個學期期末的時候,班級要評獎評優,王佳麗認為,能評上“三好”學生、優秀干部的學生是少數,但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能不能讓學生們設計一些創意獎項呢?有的學生雖然成績不盡如人意,但只要對班級有貢獻,就可以對他進行表彰。
想法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學生們的積極響應,學生提供了許多有意思的創意獎項,令王佳麗大開眼界,比如“在沉默中努力獎”“班級美化大師獎”“腦洞大開獎”。
收集創意后,王佳麗舉行了特殊的頒獎儀式。她讓班長主持儀式,自己跑到教室后面給學生們拍照。儀式最后,班長說:“我們還有一個獎項,是全班特別設計的,頒給佳麗老師!”
王佳麗感動了,驚喜地接過了孩子們給她頒的獎狀,她覺得自己這一學期的努力工作都值了,一切焦慮和無所適從都會在面對學生的時候煙消云散。她在朋友圈里“曬圖”說:“這是本年度最有含金量的獎!”
獎狀上的評語,王佳麗讀了一遍又一遍:“全班同學一致認可您為最棒的雙重角色演繹者,無論作為歷史老師,還是作為班主任,您都是我們親愛的、敬愛的、喜愛的老師,愿在新的學期中,我們共同努力,揚起帆,逐更遠處的浪!”